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苏州拥有超过65%的太湖岸线,超过70%的太湖水域,超过80%的太湖峰峦。2020年,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范围涵盖吴中区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
太湖生态岛是保护太湖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健康安全的局地屏障,其中,核心岛屿西山岛是全国淡水湖泊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山林面积7.8万亩,占苏州市山林面积的四分之一,有“太湖绿肺”之称,生态本底超过80%,植物种类超过503种,动物种类超过238种。
太湖生态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吴中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找到新突破口,也为推进生态敏感区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23年,吴中区位居全国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首位;岛上围绕生态治理、生态保育、民生保障、产业发展等领域的40多个重点项目正在梯次推进;“美丽岛、低碳岛、富足岛、知识岛、艺术岛”功能明确;“建设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起步实践;“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太湖生态岛优美的湖光山色、优渥的生态资源,始终装点、滋养着苏州这方水土。

太湖生态岛规划范围
图源:《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年)》



太湖生态岛
图源:苏州发布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和综合评价体系指标图
图源:《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研究报告2023》
表1:吴中区位居全国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名单首位

数据来源:《中国县域/市辖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研究报告2023》
01
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工作探索
(1)
“立法+规划”先行,引领高标准生态保护
遵循《条例》确定的发展理念,苏州发布了《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和《太湖生态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描绘太湖生态岛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明确了生态岛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提出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的愿景,要把太湖生态岛建设成“碧水青山萤舞果香的美丽岛、永续循环节能韧性的低碳岛、生态经济民生幸福的富足岛、绿色创新技术引领的知识岛、地景天成情感共鸣的艺术岛”。《太湖生态岛(金庭镇)国土空间规划》已完成文本编制,围绕生态、文化、农业等多方面进行整体布局谋划,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太湖生态岛的高标准发展。


太湖生态岛功能定位及规划结构图
图源:《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年)》
(2)
建立“调查+评价+考核”体系,量化生态价值
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形成全岛范围生态产品三维地图,并逐步建立“天-空-地-人”四级立体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实现生态产品信息可视化、动态化管理。
开展生态产品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及价值核算。针对不同类别生态产品进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确定各类生态产品开发利用方向和优先次序;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态产品补偿与交易价格,探索以“标准单位生态产品”为核心的生态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精准科学保护绿水青山。
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吴中区率先在江苏省内探索,对环太湖板块减少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指标权重。

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地图
图源:吴中不动产登记

生态指标(产品)交易为核心的权益交易机制示意图
图源:绿色太湖
(3)
“创新驱动+品牌打造”,提升生态产业发展能级
积极融入环太湖科创圈建设,构建智能网联全链条产业生态。深化与百度全产业链合作,建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建设覆盖太湖生态岛82平方公里双向200公里道路的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并投入30辆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加强与小鹏、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合作,打造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体验中心。探索建立以生态修复为附加条件的供地机制,探索“飞地经济”等模式,构建形成“岛外产业集聚区、岛内场景实验地”的产业发展与成果应用发展新格局。




2023年10月17日苏州百度Apollo Park在太湖生态岛正式开园
图源:苏州新闻
打造“环太湖1号公路”品牌,生态文旅串珠成链。“环太湖1号公路”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将山水风光、乡村风情、人文风貌在总长约186公里的公路上有机融合。2023年进一步发布黄金8公里文旅项目,打造“环太湖1号公路”精品段、示范段、样板段,建立太湖度假区集散中心门户形象,各类载体空间30处,涵盖民宿、旅游商业、餐饮、旅游主题酒店、文创、研学基地等。太湖山地越野赛、太湖梅花节、碧螺春茶文化节、太湖民宿节、苏州“环太湖1号公路”万人马拉松、丰富多彩的多元文体活动,吸引着大批市民游客前往。2022年举行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创新发展大会,共4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200亿元,截至目前开工建设17个项目。

环太湖1号公路由一条环湖主线、六条连接线组成
图源:吴中区交通运输局




环太湖1号公路穿梭在青山绿水之间,将诸多吴中盛景串珠成链
图源:吴中发布

太湖生态岛文旅载体发布
图源:苏州发布


太湖越野挑战赛、“环太湖1号公路”万人马拉松
图源:苏州发布
(4)
开展生态修复试点,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2022年,项目列为江苏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第一批示范项目,入选江苏省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以及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典型案例。项目一期占地15.5公顷,可治理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面源污染,每年削减入太湖的总氮8.7吨、总磷0.87吨,保障了长三角区域重要水源太湖的水环境安全稳定。




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
图源:江苏生态环境


消夏湾“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
图源:苏州生态环境
表2:消夏湾“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构成

进行无人化、两无化种植探索。在缓冲区项目南侧采用北斗定位、5G传输等现代化技术,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成分的农药、化肥和生长添加剂,提升农产品质量,出产的以“太湖绿”作为区域公用品牌的大米每斤5-6元,太湖生态岛碧螺春每斤增值2000-3000元,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

消夏湾水稻种植
图源:苏州生态环境
(5)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
2019年、2020年启动实施水环境、大气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出台《苏州市吴中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试行)》《吴中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补偿办法(试行)》,明确补偿指标、补偿范围、补偿标准等内容。利用地方生态补偿机制,太湖生态岛每年获得水稻田、湿地、林地等多方面生态补偿资金3000余万元,利用经济杠杆压实治污主体责任的作用加快体现。


太湖生态岛
图源:苏州发布
异地修复:2022年5月25日,随着一份金额55901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签订,苏州某混凝土有限公司通过在示范基地的居山湾碳汇林片区种植117棵水杉,完成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标志着江苏省首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替代性修复实例在苏州太湖生态岛正式落地,为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困局提供了解决样本。


苏州太湖生态岛
(图片来源:网络)
劳务代偿:2023年4月22日,首个劳务代偿案件落地,涉事企业职工在“太湖生态岛志愿绿V站”开展景区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太湖生态岛志愿绿V站及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图源:苏州生态环境
02
对广州的启示
(1)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顶层设计
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协调、高效联动的运行机制。创新土地等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政策,依法依规探索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供地政策和多元化供地方式。
(2)
构建技术体系,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础工作
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摸清广州市生态资源存量底数和流量现状。综合考虑实用性、连续性和基层可推广性,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构建适应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本地化参数集。研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评估技术,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实现程度。构建“差异化考核”机制,在全市范围构筑绿色发展政绩观。
(3)
推动产业“优链”,以新业态新模式带动生态美
推进“生态+智造”,强化产业链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推进“生态+乡愁”,秉持“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聚点成面”的提升理念,充分利用白云山、帽峰山、流溪河等生态资源,融合现代农业产业、特色精品村等建设成果,推进“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
推动试点示范,助力生态产品价值显化与提升
一区一特色,打造各美其美的生态修复示范点,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总结成功经验宣传推广。选择工作成效显著的区域,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支持生态友好型、环境敏感型项目落地。
(5)
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
探索生态受益区以资金补偿、产业扶持、园区共建等方式向流溪河流域、北部山区生态公益林、南沙湿地等生态保护区域进行补偿,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生态产品的供给和交易。鼓励搭建“生态银行”等自然资源资产运营管理平台,集中自然资源资产并开展整体运营,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整体价值。
供稿|规划设计二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以绿生金,生态敏感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苏州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