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
王文超 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3
ISBN 9787533768911 ¥ 96.00
北京建筑彩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技艺传承维系着古都北京的风韵和色彩。本书综合利用清宫档案、地方史志和田野调查口述史,对该技艺的历史传统、行业变迁和新中国以来的现代传承进行系统研究,生动展现了行业核心技艺和民俗文化,揭示了传统手工行业知识传承的谱系性、整体性特征。
王文超,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讲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出版专著1部,合著5部,在《光明日报》《民族艺术》《民俗典籍文字研究》《北京文化发展报告》等报刊发表文章20余篇。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传统工艺及技术史,近年来关注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图片
前 言
油漆彩绘,俗称“油漆彩画”,是中国传统古建筑“八大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为建筑增添色彩的同时,也起着保护延年的作用,可谓实用又美观。油漆彩绘技艺不仅应用于建筑内外檐装饰,还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佛像修饰、器具制造等领域,既服务于皇家建筑景观及上层社会,在民间社会也有十分旺盛的应用需求,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传统技艺。

颐和园仁寿殿金龙和玺彩画
传统油漆彩绘技艺主要由油漆作和彩绘作构成,油漆作又因用料和工艺不同而分为油作和漆作。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特性,要求必须有一套专门的油漆技艺使其免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另外,传统建筑木作常采用包镶技艺以解决大木料短缺的难题,有了油漆层的包裹就很好地规避了木料缺陷。油漆作常用的土红色、绿色、黑色,为传统建筑奠定了基础色彩。彩绘作自宋代以来开始朝着更加程式化的方向发展,明清建筑彩绘种类繁多,名目多样,自成体系,在提升建筑审美的同时,也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重要标识。
明清以来,北京油漆彩绘技艺的发展伴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不断达到巅峰。在官方,宫廷手工业集合了南北优秀工匠,大大提升了油漆彩绘技艺的技术水平;在民间,传统行会发展也促进了该项技艺的普及和应用。最晚至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北京就有了专门的民间行会———五城油画行,行会以精忠庙为据点,通过集合全北京油漆彩绘工匠和商号作坊,维系着这项技艺的稳定传承与发展。

颐和园长廊苏式彩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北京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专门成立工程队伍加强技艺传承和文物保护性修缮。与此同时,以新中国十大建筑为标志的新建筑工程也迫切需要一批专业化的古建筑人才。这样,由政府管理的工程队伍大量吸收民间手工匠人,以工程建设带动技艺传承,使北京油漆彩绘技艺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
“颐和园油画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一支文物古建油漆彩绘修缮队伍。1950年5月1日,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包括北京园林古建的保护和修缮。1952年起,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最先在颐和园招募工程队,开启了以万寿山佛香阁为标志性工程的新中国古建修缮历程。1960年以后,工程队从京郊西山颐和园转战北京城内,开始了北京重点皇家园林保护、修缮及公园建设。“颐和园油画队”是对这支队伍中油漆彩绘工匠群体的简称。

中山公园金鱼展廊
改革开放后,原隶属于北京市园林局的修建处工程队正式成立“北京市园林修建公司”,1984年更名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其间,又经过几次更名,后于 2012年更名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2021年,由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北京建筑彩绘”项目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北京油漆彩绘技艺又将迎来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新阶段。
当前,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强调传承人的作用和价值。北京传统油漆彩绘行业的技艺传承同样鲜明地凸显了这一点,手工匠人在坚守行业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和适度创新,行业传承人的主体构成也在随着时代变革悄然变化。相信随着这些创新和变化,传统油漆彩绘这一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瑰丽奇葩,会越开越艳,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魅力。

刘玉明及团队在雍和宫宗喀巴大佛修缮竣工后合影
目 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清代宫廷油漆彩绘作
第一节 清代宫廷油漆彩绘作的机构设置
第二节 清代宫廷油漆彩绘作的匠作管理
第三节 清代宫廷油漆彩绘作的知识管理
第二章 北京民间油漆彩绘行
第一节 精忠庙与五城油画行
第二节 从行会到同业公会
第三节 师徒传承模式变迁
第三章 传统油漆作核心技艺
第一节 熬油拌料
第二节 地仗油饰
第三节 色活打蜡
第四节 大漆糊布
第五节 金饰工艺
第四章 传统彩绘作核心技艺
第一节 规矩活
第二节 白活
第五章 当代传承与意义
第一节 工具传承
第二节 主要传承人口述史
参考文献
后记
推 荐 语
关晓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丛书》旨在对我国传统手工技艺开展地域性和专题性研究,阐释其多元属性和价值内涵。《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基于历史档案、地方志、民俗志、科技史料与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油漆彩绘工匠与工程为个案,从宫廷传统、民间组织、行业信仰与技术、工具和图像的传承等方面,开展技艺和行业文化研究,揭示了我国传统油漆彩绘行业民俗文化特色及其行业知识的整体性特征。该书有益于传承和传播油漆彩绘技术与文化,对深化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民俗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朱霞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本书对北京传统油漆彩绘行业技艺进行专题研究,是技术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次尝试和拓展。作者不仅梳理了技术传承的清宫历史传统,更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了清末民国以来油漆彩绘行业的民间传承,包括祖师信仰、组织变迁和传承模式等问题,同时结合新中国以来颐和园油画队的田野口述史,生动展现了以信仰、知识和组织为一体的行业共同体的时代变迁。本书立足传承主体的知识理解和概念表述来概括、梳理和研究核心技艺,呈现了行业知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作者重构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传承个案,以工匠谱系为核心的行业传承口述史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对深入研究城市传统手工行业的技术史与民俗社会史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美 术 遗 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北京传统油漆彩绘技艺研究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