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发挥地质工作优势

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彭轩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强则国家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千年大计,事关国家安全,事关永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在占全国国土面积1/3的岩溶区,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和难点区。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作用,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岩溶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岩溶面积达344万平方千米,是面积最大、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岩溶区与青藏高原区、西北沙漠区并称为我国三大典型脆弱生态区。由于岩溶作用强烈,地表和地下双层岩溶地质结构特征突出,带来一系列特殊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旱涝交替,水害频发。岩溶区特殊的地质结构,导致其持水保水能力弱、调蓄能力差,旱涝交替,水害频发。岩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受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差,进一步加剧了旱涝灾害。
二是水土流失/漏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由于碳酸盐岩成土能力差,岩溶区土层薄而贫瘠,一旦流失就很难恢复。由于表层岩溶带岩溶负地形发育,使得岩溶区土层极易通过洼地落水洞、溶蚀管道等通道而流失/漏失。没有水土的涵养,岩溶区植被恢复更加困难,从而导致严重的石漠化发生。
三是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岩溶区独特的表生结构,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位及压力发生巨大变化,可能造成土层及岩体发生塌陷。如采矿坑道中发生突水、突泥,矿坑排水引起地面塌陷,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水利建设施工和地下水抽取等易引发岩溶塌陷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碳酸盐岩风化残余红土的特殊水理性质,可能导致红层地区出现特有的巨型滑坡、滑坡群和地面开裂,破坏相关区域的房屋和基础设施。
四是环境污染严重且难以恢复。岩溶区矿产开发、城市建设及工业污水排放、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等,都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加上岩溶区地下管道本身缺乏过滤作用而无自净能力,污染物悬浮物能够直接进入管道、溶蚀裂隙等地下空间,长此以往,会导致整个岩溶含水层被污染而难以恢复。
发挥地质工作先行性基础性作用,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针对我国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岩溶地质调查工作,为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查明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为岩溶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地质依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实现1:100万、1:20万岩溶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完成岩溶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32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1:5万水文地质调查35万平方千米;查明3000多条地下河、5000多个岩溶大泉的地下水系统特征、资源量、资源潜力及有关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圈定2000多处富水块段;查明岩溶区地下水质量空间分布规律、超标指标、污染原因及污染转移规律,分省和分城市编制了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二是开展西南地区石漠化调查,支撑服务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率先查明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11.35万平方千米,并对石漠化时空动态及导致的生态地质问题进行长期监测;划分西南8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明确451个石漠化县;编制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因地制宜提出综合治理对策,服务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根据相关成果兴建一批石漠化综合示范区,建立特色生态产业技术体系。其中,石漠化生态修复“果化模式”被编入科技部简报。
三是有效推进岩溶塌陷调查、监测和预警,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城乡地质安全。圈定岩溶塌陷高易发区面积34万平方千米,查明9个重要经济区(城市群)、4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43个县级城镇3600多处岩溶塌陷,揭示我国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划定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油气管线等重大线性工程受岩溶塌陷影响的总长度,提出防治对策;研发岩溶塌陷综合防控技术方法,实现对岩溶塌陷隐患的风险评估、早期识别定位、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
四是探寻碳水钙循环规律,发掘岩溶碳汇潜力和途径。率先建立18个岩溶动力条件监测站,开展流域岩溶碳汇调查,科学评价全球及我国岩溶碳汇通量和潜力,提出了4种人为干预固碳增汇途径。相关成果编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全球气候变化报告,纳入国家“双碳”行动顶层设计,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新途径。
五是调查评价岩溶地质遗迹资源,助力地质公园和自然遗产地建设。查明全国3000多个大中型岩溶洞穴和天坑的开发利用条件,评价627处岩溶地质遗迹点,指导建成56处国家地质公园、8处世界地质公园、11处世界自然遗产。
六是探索地质调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建立“调查地质背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岩溶水源—解决缺水问题,评价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发现环境问题—制定治理规划”工作模式,已在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中得到应用。
强化科技引领,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为目标,以多学科多门类的岩溶地质综合调查为手段,为全球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岩溶地质中国方案。
一是强化岩溶区国土空间综合调查。开展多学科多门类的岩溶地质综合调查,查清岩溶区地表和地下空间的地质结构、区域地质背景和岩溶发育规律。加强水资源、碳汇本底、矿产资源、土壤地球化学、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等专业调查,有效支撑岩溶区国土空间管护和生态修复。
二是构建可持续的岩溶区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岩溶地质综合调查和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资源潜力和承载力评价,建立水、土地、生物等地表资源,地下水、油气、页岩气和地热等地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为岩溶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质解决方案。
三是因地制宜谋划生态修复岩溶地质方案。人口稀少山区,以自然恢复为主,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人口密集区,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不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特色景观区,加强景观原貌保护,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产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模式总结和标准化建设,探索建立全球岩溶区的推广应用机制。

四是以国际合作带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全球岩溶国家多为不发达国家,问题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机制,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平台,加强全球岩溶对比研究,将中国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标准辐射推广到全球同类型岩溶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


文字编辑:赵玲玲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谈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支撑岩溶区生态文明建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