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引 言



始建于1992年的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小小的17平方公里发展至如今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从农田中崛起的张江科学城不仅扩容了,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环境、新能源等领域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是我国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2022年,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2011亿元,同比增长18.1%;生物医药经营总收入132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工智能产业经营总收入721亿元,同比增长3.9%。

张江科学城最初就被设计为“中国的硅谷、药谷”,经过多年发展,2013年,张江科学城被《硅谷报告》列为“对硅谷构成竞争的园区”,2018年建设的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是国内唯一一个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张江科学城拥有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上海66%,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比重约16.5%。截至2022年年末,上海有14家半导体独角兽企业,占全国比重近1/3,其中,8家在张江,包括紫光展锐、摩尔线程等。

纵观其发展历程,张江的蜕变就跟在这个区域工作的人一样,从最初被戏称为“不懂生活”的“张江男”,逐渐变成了颇具情调的“高富帅”。整个园区也从最初缺少生活配套的科技园区,逐渐发展到如今充满烟火气的科学城,其背后的发展经验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张江科学城建设经验探析



1

战略引领,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

张江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离不开国家战略的引领。从其发展轨迹来看,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张江地区高质量前瞻性发展的集中体现。1992年国家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之际,张江高新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2011 年,国务院批准张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 年底国务院决定将上海自贸区扩区至张江片区,为张江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2016 年,国家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张江成为其核心承载区域。2020年,上海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在制度上确定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上海和张江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响应

(资料来源:王启轩,赵民. 国家级开发区的尺度演化

与元治理思考—以上海张江高新区为例)


至2020 年,张江示范区集聚了330家国家级研发机构, 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齐聚张江(已建成的有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4个),设施数量、投资额和建设进度领先全国。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的落地,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从0到1”的科学原始发现,也对张江高科技产业起到了加速作用。


2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1999年,上海市颁布“聚焦张江”战略决策,明确了产业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后升级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并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布局科研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研究支撑。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张江科学城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最早的地区,二十多年中经历过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大潮,但张江始终把集成电路作为最重要的产业来打造,目前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完备产业链,成为国内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目前,张江形成了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药谷、张江集电港等一系列集聚三大主导产业的尖端园区平台。以张江药谷为例,已形成“热带雨林”般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覆盖了从创新研发、临床转化、市场准入、产业出海的全生命周期。拥有生物医药创新主体 1700 家,公共服务平台 100 余家。诺华、辉瑞、霍尼韦尔、杜邦等国际医药知名企业均在张江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

2021年,张江各类创新主体国外转国内交易许可(License-in)交易量超过40项,占全国比重35%,交易金额近7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超过50%;国内转国外交易许可(License-out)交易量5项,占全国比重超过10%,交易金额近35亿元,占全国比重近25%。张江创新药成果得到海外市场认可, 既向全球“输入”,也向全球“输出”。


表:2021年张江创新药License-out 案例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网络)


3

开放赋能,大量吸引国际优质创新资源


张江基于浦东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桥头堡的作用,集聚大量高端创新资源,汇聚了约2.3万家企业,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179家外资研发中心。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作用,通过率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和率先探索形成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等举措,加速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国际头部企业集聚张江

如集成电路产业的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生物医药产全球20强有超过10家在张江设立了开放式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张江集聚了IBM研发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2021年,天数智芯、燧原、依图、平头哥、地平线、黑芝麻等企业围绕芯片关键技术加速突破,有8块芯片点亮流片成功;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商汤等单位发布国际领先的开源平台体系OpenXLab、新一代通用视觉技术体系“书生”。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OpenXLab浦源人工智能开源开放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


4

以人为本,推动科技园区向创新城区转变


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中环两侧,距离上海传统中心城区20公里有余。张江高新区建设初期,产业园区发展迅猛,但基础生活配套缺乏,“张江男”成为调侃身在张江只知埋头工作而没有生活质量的IT高技术人才的戏称。为更好吸引高端人才,张江逐渐调整规划,更加注重高品质生活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首先,提升公共中心能级,在新一轮的上海总体规划中,张江中心成为上海市主城区九大副中心之一,使得张江具备和五角场、虹桥等地等量齐观的公共服务功能。

其次,调整用地结构,增加公共服务用地比例,2017年批复的《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中,规划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不小于21%,居住用地比例约20%,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和绿地比例不少于16%。

其三,大力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了张江戏剧谷、张江未来公园、张江科学会堂、张江当代艺术馆等高等级的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其四,关注公共空间建设品质提升,张江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公园水系梳理、公共空间提升专项行动,提升公共场所的设计感、艺术感和品质感,关注将“道路”转型为“街道”,实现步行600米社区生活圈全覆盖,打造更有生活气息的张江科学城。

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包含通勤、住房和网络覆盖的城市温度指标与科学高度、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浓度并重,体现了对科学城“城市温度”的重视。


表:张江科学城“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张江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的转变,也反映了第4代科技园区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即空间交流化、商住平衡化、区企一体化、服务生态化和管理智慧化

规划角度而言,通过具备去边界化和空间生活化的规划设置,提高空间内容的生活化程度;在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商住平衡,通过商业街、住宅、医院、学校、广场、运动场及综合体等生活配套的打造和强化,促进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同时更注重“智慧园区”的建设,铺设信息化网络,为通信、政务、产业服务、民生、节能环保等方面提供高度智慧化的管理。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第4代科技园区发展特征及规划应对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5

制度松绑、实施政策创新激发地区活力


在科创政策方面,2015年的“科创 22 条”和 2019 年的“科改 25 条”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如,科改“25条”通过“一所(院)一策”原则,探索试点“三不一综合”,即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实行综合预算管理等新体制新机制,希望加快培育国家实验室、高水平创新机构等承接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在人才政策方面,以人才“25条”“明珠计划”等专项人才政策加速各类人才向张江科学城集聚。新增住宅用地高比例倾向人才公寓,上海为张江科学城新增830万方住宅建筑,其中790万方采用公共租赁住宅的方式供给。

在开放政策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2014年扩区并将张江地区纳入以来,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便利,张江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特殊物品进境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创新。扩区后,张江新增企业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税收同比增长从6.4%增加到16.72%。2015年,张江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4.7亿元,增长15.6%。扩区后,张江增加了18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超过前5年的总和。

在审批事权改革方面,上海对张江科学城施行部分审批事权下放,土地出让、监管审批、环保审批、产业准入等事权均下放给张江科学城管委会,事权下放极大的提升了行政效率,激励了行政作为,促进了张江科学城在项目建设方便的高速运转。


6

空间弹性,Z类用地适应高科技企业入驻需求


上海在控规中设立Z类用地(弹性的混合产业用地),可建设产业用房和研发用房,且Z类用地不预设产业用房和研发用房的比例。在土地出让前,由工信部门认定实际的建设比例,再决定土地出让的方式与价格。这样的土地制度设计,一方面保障了控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充分的弹性,由项目的实际需求反推土地出让价格,实现了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的高效土地保障模式。

2023年9月,《关于促进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土地管理试点意见》印发,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和张江科创特点,创新了一系列政策。一是释放弹性规划空间,对产业用地增设产业融合管理要求(标注为M0),允许混合配置工业、研发、仓储、公共服务配套用途等功能。二是创新产业综合用地供应方式,按照主导用途进行管理,保障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探索优化规划实施深化条件,支持工业上楼。四是进一步统筹产业用地配套设施比例,推进职住平衡。五是根据不同阶段生产需求,允许工业研发用途兼容使用。


结 语



通过外部借势与自我发力相结合,张江从“0到1”,逐渐成长为“中国硅谷”,在张江工作的人,也完成从只懂技术的“张江男”到具有生活情调的“高富帅”的身份转变。对于其他科技园区而言,借鉴张江科学城发展经验,结合第4代科技园区发展趋势,以空间交流化、商住平衡化、区企一体化、服务生态化和管理智慧化的思维,打破“空间只是一个载体”的局限,打造产城融合的复合型园区。具体可以在积极链接尖端科创资源以集聚创新要素、充分运用科创政策和人才政策等各类政策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先导产业和科技创新紧密集合、创新空间组织模式提升城区创新活力等方面发力,从而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之路。



供稿|上海研发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重磅!院上海研发中心正式揭牌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的创新之路



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上海张江科学城:从“张江男”到“高富帅”的发展之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