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厦门马銮湾原为水域面积约22平方千米的半封闭海湾。后因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建成了马銮海堤,阻断了与外海的水交换通道。随着城乡建设扩张和不合理、不科学的开发利用,大量水域被围占改造成虾池鱼塘,并逐渐向湾中水域发展,致使马銮湾水域面积缩减到2平方千米,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引发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周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市委、市政府经过2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统筹陆海两方面的资源禀赋,采取海堤开口、退垦还海、流域治理、生态补水等系统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努力将城市转型与湾区经济转型结合,将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结合,逐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马銮湾。
整治后的马銮湾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海洋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在马銮湾生态修复20多年时间里,厦门市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设计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对马銮湾污染根源进行分析,充分论证系统性生态修复方案。
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果证实,陆域污染物是马銮湾海域有机污染的主要来源,湾海阻隔是影响污染扩散的关键条件,底泥悬浮是马銮湾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马銮湾生态修复方案制定了“先湾外后湾内,先水文后水质”的原则,提出截污、清淤、活水、护岸等系统性目标,统筹推动生态修复工程规划设计和系统实施。
在充分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厦门市还从水系修复、截污治理、流域整治、湿地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复规划体系。例如,遵照自然规律,树立空间均衡原则,实行流域-控制区-控制单元的分区、分级、分类、分期防治,以入海河流治理和海岸带保护为抓手,带动流域区域海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流域层面,实行山水林田湖海保护任务的衔接;控制区层面,落实保护任务和责任;控制单元层面,负责实施具体保护任务,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在多轮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厦门市于2014年完成了马銮湾海堤开口改造工程。在海堤中部新建成一座9孔挡潮闸,总净宽216米,马銮湾外海航道范围回淤泥沙减少1.7万~2.4万立方米/年,减淤率约为6.2%~8.9%,最大纳潮量增加约4500万立方米。海堤开口改造工程有效改善了马銮湾海堤内外的水动力条件,马銮湾由死水变活水,水体交换能力变强,水质逐步得到改善。
2016年以前,马銮湾大量水域被围占改造成虾池、鱼塘,水产养殖过量、无序,直接导致水体质量下降。2016年6月,厦门市投入20余亿元,启动马銮湾片区生态修复工程,对马銮湾进行清淤,增加水域面积及库容,同时对湾区内的养殖鱼塘、低洼地进行整治,限制养殖生产,有效消减了氮磷等内源污染,从根本上解决了底泥恶臭的现象。
通过退垦还海、清淤整治,厦门市累计清退马銮湾内鱼塘虾池约14.95平方千米,水面面积扩大至8平方千米,新增岸线长度约25千米,水动力条件及防洪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湾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为从根本上改善马銮湾水质,厦门市通过实施污水截流与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治理规划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从源头削减了入海污染物总量。如今,马銮湾片区基本完成了管网改造,原有混流区和合流区存在的管网淤堵、污水外溢、雨水井散发臭气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厦门市根据马銮湾溪流入海口的自然禀赋,推进汇水区域内的深青溪、瑶山溪下游流域生态修复工作,实施河道综合整治、清障疏浚,扩大河道行洪截面,提升汛期行洪能力;将水环境系统治理与水系景观塑造有机结合,建设河道生态护岸,丰富场地生态环境类型;设置人工湿地1000余亩,引入水质净化能力强的香蒲、芦竹、水菖蒲等近30种水生植物,建立水生态净水模块种植区,构建湿地水生态基础设施,使生态环境更多样,景观层次更丰富,进一步削减氨氮、总磷和有机污染物,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马銮湾汇水区内的河流都为山溪性河流,流域面积小、水量稀少,水源补水条件差,导致河道水体流动慢、水质差等问题。相比之下,邻近的九龙江北溪年输水量约94亿立方米,85%淡水量直接入海。
厦门市为从根本上解决马銮湾内湾近期水源不足问题,经过多次研究论证,决定利用九龙江富余水量,实现年补水量达160万立方米。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马銮湾内湾水动力,促进湾内水系水循环,改善了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景观,提升了马銮湾片区城市品质。
此外,马銮湾南部片区约20平方千米作为首批全国海绵城市试点片区,建设海绵项目127项,总投资约46亿元。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在保护原有生态格局的同时,通过加强雨水入渗、滞留,增加土壤蓄水量,试点区每年可节约浇灌用水86.3万立方米,构建了良好片区生态环境,增强了区域吸引力。
为更好地将城市景观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发挥好海湾生态修复的生态产品社会效益,厦门市组织编制了《马銮湾生态专项规划》,明确马銮湾生态环境总体目标,提出生态绿楔、生态海湾、淡水湿地等重点区域的整体生境营造要求和建设指引,构建“海绵城市、活力空间、景观生态和智慧平台”四大支撑系统,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城市山水格局。
根据规划整体布局,马銮湾全面推进25千米环湾景观带生态化建设,重点打造马銮湾生态三岛公园、南岸带状公园等景观公园,绿地面积超过4平方千米。环湾岸线形成“万株凤凰木、千米花廊、百景共赏、十里花道”的靓丽风景线,生态与景观兼备的城市自然系统逐步形成。
马銮湾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片区规划蓝绿空间占总用地面积的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大于50%,已成为厦门市民新的网红打卡点。
马銮湾生态环境日益变好也促进和带动了区域土地增值,促进产业蜕变发展,逐渐形成了智慧产业、生命健康、商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4大产业链。一大批生态和环境友好、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化项目纷纷落地马銮湾区域,形成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得益彰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出产业结构优、生活方式美的产城融合体系。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鱼塘变绿洲——厦门马銮湾海洋生态修复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