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巫山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县城建于高崖之上,辖区内青山连绵、奇峰如削的峡江美景让人叹为观止,但因地形复杂、汛期阴雨连绵,也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时时面临着地灾威胁。
前不久,巫山县成功预警和处置了一起特大型滑坡灾情,受到重庆市政府的通报表扬。这得益于重庆市政府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展现出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多年来扎实开展地灾防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重庆局聚焦巫山县地灾驻守和巫峡段地灾防御工作,充分发挥地灾防控主力军作用,持续推进隐患点、危险线、风险区“点线面”一体化全面管控,创新构建“智慧大脑”地灾防治信息系统,不断强化监测预警能力,为百姓安居筑牢安全防线。
秀美的峡江景观
巫山与天近,烟景长青荧。”自古以来,巫山便以险峻和壮美闻名于世,所谓“行到巫山必有诗”,这里山水相依,奇峰翠峦、流泉飞瀑造就了独特的峡江景观,但山高坡陡的地形,阴雨连绵的气候,也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时时面临着地灾威胁。
“巫山县是重庆地质灾害高发易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地质灾害类型全、数量多、风险高、挑战大。”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前不久,巫山县成功预警和处置了一起特大型滑坡灾情,受到重庆市政府的通报表扬。这得益于重庆市政府对地灾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展现出重庆局多年来扎实开展地灾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重庆局持续加强巫山县地灾驻守和巫峡段地灾防御工作,在强化责任、完善机制的同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尽最大努力管控地灾风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重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10月17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表扬巫山县成功预警和处置兑窝子坪特大型滑坡灾情的通报》,公开通报表扬成功预警这起灾情的单位和个人。这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奖励暂行规定》自今年7月1日施行以来,首个获市政府表扬的地质灾害防治典型。
“此次巫山县铜鼓镇兑窝子坪发生850万立方米特大型土质滑坡,造成42栋房屋倒塌,无论从滑坡规模还是破坏程度来看,兑窝子坪滑坡都是属于‘重量级’的。”重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特大型滑坡灾情能够“化险为夷”,未出现人员伤亡,得益于滑坡发生前群测群防员的加密巡查,驻守地质工程师的及时预警和镇政府工作人员的迅速行动。
10月6日17时,地灾群测群防员王安然在例行巡查中发现兑窝子坪监测点出现异常,立即上报镇政府,同时在监测点设置警示牌,通知村民随时准备撤离。10月9日9时,王安然巡查时再次发现监测点附近道路和民房出现裂痕,不仅水泥路上有裂缝,一处废弃房屋的裂缝也从一指宽变成了三指宽。王安然立刻拨通镇上的电话报告险情。随即,驻守地质工程师李治伟和铜鼓镇政府工作人员便赶到了现场。
“我们到达兑窝子坪滑坡后缘时,发现滑坡后缘裂缝变形加剧,地面新增裂缝共有9条,情况十分紧急。”凭借多年积累的防灾经验,李治伟敏锐地感觉到滑坡在加速变形。他迅速向铜鼓镇政府及巫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汇报了情况,并提出立即组织群众撤离避让。
10分钟后,镇上和村里的50多名工作人员赶到水流村,拎着大喇叭挨家挨户通知群众撤离,并“卡”住各个路口,碰到赶集回来的村民,就拦住他们不要再返回村子。
10时30分,第一批37户、96位村民全部撤离危险区域。仅半小时后,站在安全地带的村民们便目睹了滑坡全过程:30多米厚的泥土顺着山势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梯田尽毁,一栋栋房屋先是“嘎吱吱”出现开裂,再慢慢倾斜,最后轰然垮塌,被泥土吞噬。
从9日中午到11日晚上,共42栋房屋陆续垮塌,670亩农作物受损。所幸因提前发现和及时预警,未造成一人伤亡。县政府、镇政府、村委会和巫山局工作人员通力协作,果断避险转移受威胁群众103户196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在此次滑坡避险过程中,巫山县地灾防治‘人防+技防’全覆盖驻守巡查举措得到了实战检验。”据巫山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巫山县持续强化“人防+技防”地灾防治措施,派出1487名工作人员全覆盖驻守巡查,安装4595套监测预警设备,全天候、全时段开展监测,压紧压实责任,全面提升地灾风险防御能力。
巫山县地灾防治工作是重庆市地灾防治工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重庆市已成功预警和处置地质灾害27起,16875名群众完成避险搬迁,避免直接经济损失约7600万元。
巫山县地处渝东,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340个村(居),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
“从地理位置上看,巫山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结合部,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抱龙河等7条支流呈南北向强烈下切,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地形条件复杂。同时,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经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暴雨天气,间有洪涝、干旱、暴风,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较多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县之一。”重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巫山县兑窝子坪滑坡强变形区现场
为全面筑牢地灾防治屏障,每到汛期,重庆会以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名义,印发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清单,组织并指导区县梳理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清单,在全市形成地质灾害防治“一张网”,确保将防治责任落到实处。
重庆多山区、多丘陵、多河谷,强降水天气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截至10月11日,全市今年共应对28次强降水及以上天气过程,较往年同期增加了11次。对此,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强化“多跨协同”闭环管控,采取条块结合全面防灾措施,构建“党委政府领导、规自部门牵头、地勘技术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和全民参与”的共同防治责任机制。
“事实证明,这一机制行之有效。此次巫山县铜鼓镇水流村兑窝子坪特大型滑坡成功避险案例,便是防治机制充分发挥了应急保障作用。”巫山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接到险情报告后,重庆局立即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滑坡灾情处置进行视频调度和研判,与现场专家组进行视频会商,并紧急调度技术人员前往现场开展监测;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专班前线办公室调度市级专家和驻守地质工程师携带设备前往现场,进行紧急巡查排查;巫山县委、县政府组织成立现场指挥部,启动地灾Ⅲ级应急响应。
应对地质灾害,除了建立机制,“未雨绸缪”也非常重要。今年以来,重庆实施强降雨避险转移撤离、气象风险预警防御响应、危岩排危除险、避险搬迁安置等多次专项行动。重庆局加强雨前统筹调度,组织会商研判114次,打好地灾防御“主动仗”。
在监测预警方面,重庆局将风险预报细化到乡镇小流域,形成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等不同时段的预警提示。
在群测群防方面,重庆局选派480名地质驻守工程师,落实1.5万余名“四重”网格员,对全市1455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累计组织超过35万人次开展巡查排查工作。
在专业监测方面,重庆局在30处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开展了专群结合监测预警试点,全市建成和运行的专群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点达12571处,全部实现监测数据自行采集传输和智能化分析预警。
在坚持除险清患方面,重庆局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和永久搬迁。今年以来,全市有50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完工,66个治理工程项目正在实施,16875名群众完成避险搬迁安置。
在强化技术支撑方面,重庆局积极落实技术力量支撑强降雨区县开展应急抢险及灾险情处置,累计派出指导组261支、部市级技术专家624名。
地质灾害不仅有“隐患点”,更有“风险区”。由“点”到“面”的风险管控,是近年来重庆地灾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
2020年,新修订的《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于同年8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订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将具有重庆特色的地灾防治“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纳入其中,并作为指导全市地灾防治的基础性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区县政府主体责任,明确由乡镇政府、街道办工作人员负责组织辖区内的群测群防工作,构建市级和区县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的新机制。
3年来,“四重”网格化管理机制为重庆开展地灾防治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如今,每一个地灾隐患点就有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安排4个网格员,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工程师和区县技术管理员。
三峡库区前线指挥部组织专家
以巫山县为例,该县在“四重”网格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干部三重督导机制,积极组建“渝快政”地灾防治工作群、地灾会商群、29个督导工作微信群等,由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督导各乡镇(片区)负责人和驻守地质队员,各乡镇(片区)负责人督导基层干部,每名干部督导1~3处地灾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员,确保将所有地灾点的监测预警工作落到实处。
“地灾防治是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四重’网格化管理既压实了区县、乡镇的属地管理责任,又充分发挥了专业技术优势及行业监管作用。”巫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行业主管部门、区县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都负有责任,把这些职能职责转化为工作任务,便可实现地灾防治整体联动的目标。
此外,为全面形成“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格局,重庆聚力推动地灾防控重点由“隐患点”单一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模式转变,最大程度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2年6月,《重庆市提高地质灾害风险全面管控水平的工作方案》提出,针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道路沿线、建(构)筑物周边、旅游景区、河道沿岸等线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的重点管控区域等,形成地质灾害“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格局,努力实现将80%灾情险情管控在地质灾害“点线面”一体化风险管控体系之内。这一举措,旨在结合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尽最大努力对地灾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近年来,重庆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属地责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责任清单,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和责任落实,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员工作制度,强降雨避险转移撤离机制得到落实,逐步加强线性区域和面域防范,形成全民防灾格局,切实将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重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重庆规划自然资源系统将不断强化“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推进隐患点、危险线、风险区“点线面”一体化全面管控,着力强化监测预警、小流域风险监测和管控、除险清患等重点工作,及时化解辖区内地质灾害风险。
巫山县位于三峡库区腹地,县城建于高崖之上,从远处看,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曾几何时,因水位周期性涨落和高陡崖壁长期风化溶蚀,三峡库区的危岩防治成了一道难解之题。“如果危岩发生崩塌,产生的涌浪有时高达几十米,给长江航道和居民点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巫山局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驻守巫山的地灾防治工作者可以借助“智慧大脑”——重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对地灾隐患点展开全方位智能监测:61000余台监测设备,12104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点,上万名“四重”网格员……重庆地灾防治的技术和人力,都聚集到数字化防灾体系建设上,为重庆地灾防治增添了一道新的安全防线。
“技防”解决了人力难以触及的防治薄弱点。今年汛期,三峡库区危岩地灾管控应用平台上线试运行,技术人员在万仞危岩单体上安装应力计、裂缝计和倾斜仪等自动化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可将岩体变形信号接入“智慧大脑”,供技术人员开展监测。
“驻守地质工程师的手机上都下载了‘智慧大脑’应用软件——‘重庆地灾’App。通过这个软件,可随时监测巫山危岩微小的变化,还能借助‘危岩地灾防治数据专题库’‘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工具箱’高效开展工作。”巫山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慧大脑”的建设非一日之功,自2021年上线运行以来,几经优化迭代,才拥有和现实环境精准对接的功能。如今的“智慧大脑”依靠“一块屏”,集纳“六张图”,即隐患点一张图、灾险情一张图、综合治理一张图、“四重”网格员一张图、智能化监测一张图以及综合预警一张图。识别、上报、调查、入库、监测、治理、搬迁避让、销号、存档……地灾防治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在“智慧大脑”上实现管理。村里的群测群防员将地灾险情上报后,守在屏幕后面的工作人员便可通过“智慧大脑”的数据分析,作出精准预警。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正在构建的数字三维地质沙盘,地灾防治工作人员今后还能在‘一屏’内看到详细的灾害情况展示、人员物资调度等信息,逐步实现地灾数字化智治管理。”重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后,重庆将着力打造“地灾智治”数字场景,完善“地灾智防”App等防治小程序,形成灾害智管、风险智判、决策智辅、源头智控四大场景,实现灾害一屏掌控、人员物资一屏调度的管理目标,聚力构建地质灾害全链条数字化闭环管理,有效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图片:巫山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文字编辑:王希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跑赢”危及生命的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