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是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区域或跨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为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识别与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契机:既是对中国长时段形成的特色人地关系与空间格局的再认知,更是对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智慧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理论基础


1.1 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长时段史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在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长时段史学的区域遗产研究,通过全景的历史历时性解析,使研究视角从单一事件史拓展为综合的历史过程;文化地理学中文化—地理的互动性视角说明了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所具有的地域性和独特性,不同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文化生态学理论中的系统性关联性思维揭示了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中的各遗产资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国土空间规划下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再认知



国土空间规划制度转型具有重要内涵。首先,生态文明优先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其重点不只是经济价值,还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可持续性的生态价值;其次,应以全域全要素为规划对象,不仅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空间,还包含以土地利用为代表的自然人工复合空间和以城镇村为代表的人工空间;最后,应以系统性思维来认识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发展规律、相互关系、作用机制和产出结果(图1)。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1 国土空间规划转型内涵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庄少勤. 新时代的空间规划逻辑[J]. 中国土地,2019(1):4-8;杨保军,陈鹏,董珂,等.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 城市规划学刊,2019(4):16-23;孙施文. 从城乡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J]. 城市规划学刊,2020(4):11-17;吴志强. 国土空间规划的五个哲学问题[J]. 城市规划学刊,2020(6):7-10整理绘制。


国土空间规划对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的要求也体现了制度转型的内涵:一是要拓展遗产价值认知范畴,加强国土空间人地智慧、地域景观特色和文化关联方面的剖析;二是完善保护对象,除关注原有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下的历史文化空间外,还应加强对农业、自然空间中遗产对象的研究;三是运用系统性方法,以特征和价值认知为导向,全面发掘潜在的遗产资源,弥补仅罗列既有名录的不足。


2.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对象



丹沁古灌区指历史上以沁河、丹河为水源发展演化而来的水利灌溉区域。由于关于灌区灌溉工程及影响范围的研究历代皆有所出入,因此以其所依附的地域文化单元,即河南省豫北的怀川地区为研究范围。


2.2 研究思路



基于长时段史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制度转型内涵,搭建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特征解析为线索、以载体梳理为印证的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研究框架,并以丹沁古灌区为例,解析以传统灌溉工程为基础的历史聚落、文化地景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互动性与关联性,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价值(图2)。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2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丹沁古灌区水利系统的演进

  

3.1 水利系统形成演变



丹沁古灌区水利系统历经两千多年历史,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创修、隋唐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宋金元时期的兴废、明清时期的完善,以及近现代的现代化改造,始终保持着活态延续(图3)。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3 丹沁古灌区水利系统演变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水经注》《沁河广利渠工程史略》《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乾隆《怀庆府志》、广利灌区管理局和丹东灌区管理局提供资料绘制


3.2 水利工程系统构成



古灌区的水利工程主要由从河流取水的渠首工程、输送及退水的渠网工程、对水流进行调控的控制工程构成,3个环节共同作用完成了自然水系转化为人工水流的过程(图4)。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4 丹沁古灌区水利工程系统布局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3.3 水利管理维护机制



古灌区的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长久以来形成的水利管理与维护机制,灌区用水及维护多由各干渠渠道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其和当地用水户共同完成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维修工作(表1)。在管理制度方面,轮灌制是自古以来最主要的灌溉用水制度,工程维护则分为日常维护、岁修和防汛抢险3个方面。此外,为使水资源利用均衡,灌区内还会设置相应的水事奖惩措施。

  

表1 丹沁古灌区业务管理机构人员设置情况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沁河广利渠工程史略》《博爱县丹东灌区志》(征求意见稿)、乾隆《怀庆府志》整理

  

4.丹沁古灌区特征与价值载体梳理

  

4.1 水利系统与区域三类空间的互动特征



(1)水利系统与自然空间的关系:古灌区历史上的渠道走向大多顺应自然径流方向,有利于灌溉和泄洪,这种顺应地形的渠道设置十分适用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图5)。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5 丹沁古灌区区域地表径流模拟结果与明清灌区渠网结构对比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高程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


(2)水利系统与农业空间的关系:灌溉农田划分较为均等,并以此为空间基础建设渠道,同时渠道长度逐渐增加,有效保障下游农田灌溉。根据农作物类型的不同,渠道布设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区域内形成形态各异的农田肌理(图6)。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6 丹沁古灌区不同类型的农田肌理片区

资料来源:截取自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70年代卫星图


(3)水利系统与城镇空间的关系:古灌区至明清时已形成城水交融的区域城镇—水系(自然水系与渠道)格局(图7)。灌区内常引支渠支持当地城镇建设,如供给护城河水源、补充居民生活用水、灌注城内池塘等。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7 丹沁古灌区明清时期主要城镇—水系区域格局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乾隆《怀庆府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灌区内的乡村也多因农业生产需要,沿灌溉渠道走向分布,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化,以广惠渠灌区为例,主要有渠首村落、水利节点村落和农业生产村落3种类型(图8)。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8 广惠渠灌区水利系统与村落分布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底图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70年代卫星图


4.2 水利系统与区域文化生态的互动特征



(1)水利系统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古灌区在灌溉和水能加工方面的作用推动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并衍生出紧密相关的商贸产业,对怀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水利系统与民俗信仰的关系:受水利工程的影响,灌区内孕育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民间信仰,包括灌溉求雨、水利官员纪念和药王信仰等。


4.3 价值载体分析



丹沁古灌区的价值载体主要是在物质空间和文化生态两方面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的,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反哺了水利灌溉工程的进一步建设,产生了一系列动态演进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要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是该地区地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图9)。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图9 丹沁古灌区价值载体生成机制示意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5.价值与展望


在以上分析研究基础上,可以总结丹沁古灌区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整体价值。


5.1 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人地智慧价值



古灌区利用人工渠道进行区域水资源管理的历史久远且延续至今,主要特点有水利工程的营建和管理智慧、适应环境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改善城乡人居的生态基础设施,反映了国土资源长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人地智慧。


5.2 国土空间地域魅力的文化地景价值



古灌区引水自沁河、丹河出山口,渠道由北向南漫延至平原地带,串联起块状的农田和点状的城乡聚落,形成以水利系统为线索的区域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与美学价值。


5.3 国土空间持续演进的文化生态价值



在灌溉系统的长期支持下,丹沁古灌区形成了一系列生产、加工、贸易网络和独特的商业品牌与文化,为当地农业发展、人民收入提升做出贡献。深厚的农业文明基础还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对各类文化生成也起到推动作用。


5.4 展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阶段,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规划是其中重要的制度建设内容,深入挖掘和系统认知国土空间中与传统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对传承古代人地智慧、强化城乡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建立起以价值为基础、空间管控为手段的整体性保护机制。


文章作者:


邵  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秘书长,城市更新分会委员。


关  星,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本文通信作者,2441877067@qq.com。

   

【基金项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课题“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题编制技术研究”(KY-2022-YB-A07)。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3年第10期,第30页-第42页。

【doi】10.11819/cpr20231005a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文章来源:城市规划

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重庆市关于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

张兵丨将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丨清华与名城四十年:清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一图读懂︱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协同方法初探——以广元市为例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在看点这里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