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2023
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专题
围绕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研究探讨既是实践所需,也是引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期专题甄选11篇文章,针对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定位、适用性、实施路径、技术经济性、发展前景、问题和挑战、规划建设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等方面展开研讨,推动科学规划、理性发展。
走出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困境
李凤军
摘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日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城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各地规划建设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热情高涨。然而,中国许多城市已运营的低运量线路日客运量和负荷强度普遍较低,政府财政补贴负担较重,一些城市的低运量线路运营举步维艰。近年来部分城市陆续暂停了低运量系统建设,个别城市拆除或计划拆除已建成的有轨电车线路。本文对低运量系统发展如何走出困境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提出建议:明确低运量系统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加强交通需求分析和客流预测工作,完善客流预测审查制;研究各系统制式的适用条件,有的放矢;完善规划技术方法,合理布局线网;重视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合理性论证;优化标准技术内容,加强各层级标准协调。
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思考
周勇,徐吉庆,张超
摘要:中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产业成熟度不足,已运营线路客流效果普遍不理想,建设成本亦较高。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现状,梳理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功能定位和分类。通过分析中国已运营和在建的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技术经济指标和客流效果,总结了系统制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包括运能轻量化、车辆轻型化、线下基础设施和系统设备轻量化、资产轻量化等方面。提出应综合论证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或城市组团和片区中的功能定位,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网络建设和资源共享条件合理确定系统制式。最后,从系统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建议两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不断实践,推动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和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研判及建议
顾志兵
摘要:近年来中国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首先,梳理了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制式和发展概况,包括有轨电车、APM、云巴和智轨。其次,从总体发展、功能定位、运行环境、运营效果、技术制式、财政补贴角度对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审视评估。研究发现,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审批方面缺乏引导和管控,造成投资效益过低的问题;各城市选取的制式类型过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降低建设成本;多数项目客流规模较低,难以收获大众认可。最后,针对现状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明晰国内城市交通发展阶段,客观论证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避免一味追求多样制式,着力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审慎研究系统投资效益,从严审批相关建设项目。
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必要性及规划要点——以深圳市为例
颜敏,李阳
摘要: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构建多层次、高融合、高品质公共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借鉴国内外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经验,对系统适应性进行研究,提出5个功能场景,明确功能定位。从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需求出发,对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必要性进行分析:一是有助于优化交通结构,为公共交通客运量增长添加新动力;二是能够延伸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实现高效接驳;三是由于在中短距离出行服务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有利于与小汽车形成强有力竞争。最后,结合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特征,从需求识别、规划策略、运营组织、车场布设、线路敷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要点,建议在规划阶段予以重点落实,以更好地发挥系统优势。
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思考——以广州市为例
贾幼帅,徐士伟,李远安
摘要:当前建设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普遍存在网络规模较小、客流效益较差、成本效益不显著、路权使用效能受到公众质疑等问题。通过概念辨识、比较研究、实践总结等剖析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研判未来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发展趋势将呈现网络规划融合化、基础设施绿色化、技术产品多元化、运营管控高效化等特征,同时也面临如何合理布局线路廊道、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便捷衔接、提升客流效益等发展挑战。以广州市发展实践为例,基于线网规划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完善相关标准和政策、合理选择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廊道、提升路权的适用性、推动线路运营提质增效等举措,推动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有轨电车发展规划反思与应用展望
马强,梁菁,吴斐琼
摘要:有轨电车在国内外城市中的发展状态和作用差异很大。科学引导中国城市有轨电车的发展,对于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城市轨道交通层级、优化其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匹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决策管理、技术标准两方面进行深层剖析,认为对有轨电车的误读误用、对有轨电车发展阶段的非客观认知、现有相关技术标准的混乱等是造成中国有轨电车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亟须从总体层面厘清有轨电车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匹配关系。从与绿色交通理念、多尺度城市空间结构、人性化街道契合角度分析了欧洲有轨电车的成功经验。最后,从有轨电车与城市协调发展出发,对有轨电车的顶层战略、决策制定、规划策略、建设管理,以及线网规划关键指标等提出相应建议。
东京有轨电车东急世田谷线规划建设运营启示
孔琳鹏,董斌杰,程远
摘要:东京有轨电车东急世田谷线已成熟运营超过50年,线路里程仅有5 km,但是日均客运量超过5万人次、客运强度达到1万人次·km-1·d-1以上,运营效益超过中国已运营的有轨电车项目。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以作借鉴。通过梳理东急世田谷线的发展历程、线路概况和运营特征,总结其成功的4个关键要素:精准定位、融于城市、优先通行和亲民列车。结合中国有轨电车规划、建设、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有轨电车项目首先应尊重其发展规律,客观看待其优缺点,找准功能定位;规划层面做好与城市空间、综合交通、景观环境协调融合;设计层面注重因地制宜提升服务水平,并通过以人为本、科学运营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高品质服务。
基于AHP法的有轨电车车站景观设计综合评价研究
梁正,党纤纤,朱颂
摘要:对有轨电车车站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研究与评价,以明晰车站在城市景观设计层面的影响因素、要点和侧重。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城市层面约束性设计要素、功能技术限制性设计要素和形态设计要素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5个指标、多层次结构的有轨电车车站景观设计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指标权重的聚类分析,将指标划分为最重要指标、重要指标和一般性指标。结果表明,“区位”“上位规划”是有轨电车车站景观设计的主导要素,而车站要与城市景观融合并形成空间特色,是综合了指标所涵盖的所有设计要素的系统工程。有轨电车车站景观设计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为相关设计工作提供总体思路,还将为城市更新、街道活力重构发挥积极作用。
电车-列车功能特性和上海市适应性研究
郎益顺,崔以晴,刘涛,金昱,王波
摘要:电车-列车系统是城市有轨电车与市域铁路的融合系统。欧洲城市引入电车-列车系统的实践经验表明,轨道交通系统市域线与局域线具有直通运营的可行性。引入电车-列车系统实现优势互补,需要充分衡量系统的复杂性与适应性。首先,从接口标准、车辆条件、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分析电车-列车系统的技术条件。其次,从客流适应性和经济实用性角度分析电车-列车系统适应性。最后,结合上海市规划情况,对电车-列车系统发展必要性和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电车-列车系统在上海市具有客观发展需求,同时具备充足的网络设施基础和客流基础,进而提出主城区、外围地区分类发展策略以及规划布局。
重庆市璧山区云巴1号线客流时空特征分析
吴祥国,张建嵩,翟长旭,余梓冬,刘晨辉
摘要:云巴是一种重要的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以重庆市璧山区云巴1号线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线路和车站两个层面,选取全日与早高峰时段的相关客流指标进行系统性解析,并与重庆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云巴1号线的运营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璧山区云巴1号线客流时间分布形态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1号线较为相似,但工作日客流高峰小时系数较低,节假日较高;云巴1号线的客流空间分布特征也与轨道交通1号线较为相似,包括线路断面客流形态、方向和断面不均衡性等特征,但云巴1号线主要承担了沿线中长距离客流,平均运距占线路长度比例较大。最后,从沿线用地开发、公共交通一体化、运营服务以及网络效应等方面对云巴1号线的发展提出了优化对策建议。
低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制式比选及适用性研究
魏威
摘要:为提高低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制式选择的科学性、提升综合效益,对典型系统制式进行特征对比分析,研究选用原则和适用情形。重点研究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系统、悬挂式单轨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智能轨道快运系统5种典型低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从客运能力和运输效率、运营组织、车辆通过性和出行体验、投资造价、影响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低运量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制式选用应与城市区位、社会需求、客流指标、经济水平、交通特征、环境要求等相结合,同时给出5种典型制式各自的适用情形。研究成果有助于指导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和辅助政府决策。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专题集锦”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3155期
编辑 | 张斯阳 王海英
审校 | 张宇 耿雪 周乐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2023•伍期“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专题”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