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研究背景

01

以往城乡规划中的城市人口分析受“以人定地”逻辑的影响,分析框架和方法常被扭曲成达到规模目的的手段,且多是从人口系统出发的技术预测,其本质均为通过参数设置、模型拟合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的数学推算及预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推动了规划实践工作的变革。在“体现战略性、提高科学性、加强协调性和注重操作性”的编制要求下,一方面,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需求来看,人口规模研究可成为发展战略研判的有效抓手;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也为开展综合性的城市人口问题研究和规划提供了契机。

此外,在全国人口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大城市人口仍在加速集聚。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虽然总体增长趋缓,但多数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人口仍在集聚。2000至2020年,全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由61个增长至105个,其城市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由33.9%上升至41.3%。十年间,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河南、湖南、广西、陕西等省份首位度显著提高,人口向中心城市不断集聚。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各规模等级城市历年数量

基于上述背景,课题组提出构建一套适应新发展要求、符合中心城市需求的人口专题分析框架,并通过对框架的细化和具体分析流程的研究,结合研究团队在全国多个大城市的人口专题实践经验,制定中心城市人口专题研究技术指引。


分析框架的构建

02


研究认为,在规划中开展人口分析工作,应转变工作重心,从过去侧重“技术预测”向重点关注“制定城市发展目标和研判城市问题”转型,建构城市发展战略视角下的城市人口分析框架。


具体来说,该分析框架首先要建立在对人口变动趋势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对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情况等人口学要素进行充分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面临的环境,全面考量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运用多情景分析方法,寻求在复杂条件制约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人口规模目标。最后,准确判断城市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口在城市空间分布上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案。


通过构建这样一套人口分析框架,使得人口问题分析服务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变被动预测为主动引导,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城市人口分析的逻辑框架

人口变动趋势分析是从人口学角度出发,研究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等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判断未来城市人口增长的内在惯性和趋势。这是开展城市人口分析的基础。

城市本底环境分析是考察城市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等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对人口规模存在约束,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岗位供给也会影响人口变动。

分析城市内部影响因素,需要权衡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在高规模增长的压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间找平衡,这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外部影响因素分两类,一是国家人口政策、城市重大政策等,二是上位和相关规划的要求。这些外部因素都会对城市人口产生影响。

分析框架是制定城市人口发展目标的基础,它通过考量多方面因素,对目标进行全面综合的研判。由于人口既是生产力又是消费力,具有多重属性,因此应采取多目标决策思路,设定多个人口规模情景,从多角度比较分析,找到最优的人口发展目标。


技术流程

03


在明确了城市人口分析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基础上,课题组提出包含以下五个步骤的分析流程:第一,分析人口特征,识别基本问题;第二,研究人口变动趋势;第三,设定多情景的人口规模目标;第四,从多角度比较分析情景目标;第五,制定对应策略和实现路径。需要特别注意,在规划领域开展的人口分析,应加强对空间特征的考量,包括对人口在城市空间分布的问题进行判断,并提出解决对策。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发展战略视角下的城市人口分析流程


通过步步为营的流程化分析,既深入研判人口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兼顾城市发展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综合需求,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确定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目标,并给出空间层面的问题判断及对策建议,为规划决策提供坚实的支持。


发展战略视角下城市人口分析流程的西安案例: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西安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的分析流程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西安人口规模不同情景的多视角分析


技术要点

04


结合实践案例,对分析框架与流程中涉及的部分技术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4.1 关注不同统计口径下的人口规模


在传统的城市人口统计口径之外,还应重点关注城市的实际服务人口规模,即需要城市提供公共服务和设施的人口总量。特别是在一些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其城市实际服务人口规模往往超出常住人口数百万,超出的这部分短期流动人口,包括暂住人口、商务旅客、短期游客、城际通勤人口等,也对城市的用水、用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部分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带来较大影响。

以杭州为例,2016年杭州市域常住人口919万人,户籍人口736万人,流动人口663万人。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由常住人口及包括旅游、商务出差人口、短期务工人口等各类短期流动人口构成,共1390万人,其中旅游、商务出差人口约36万人。杭州市的实际服务人口比常住人口高出近500万。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杭州市域人口构成示意图


4.2 关注城市人口发展历程,研判当前人口发展所处阶段


我国城市人口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各城市人口增长趋势较为一致。80年代以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城市人口发展走上了分化的道路。


早期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大规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而随着区域城镇化进入后期,城市间开始出现人口流动和交换,城市人口增长趋势越来越取决于自身发展实力和吸引力。此外,产业调整、人口政策等因素也影响着不同城市的人口变化。


目前,部分大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增长乏力或出现负增长。应特别关注城市人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了解和把握其当前所处的人口发展阶段。基于阶段划分,预判城市人口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上海为例,改革开放后,其常住人口发展先后经历“慢—加速增长—减速增长—慢”四个阶段,呈“S”型。第一阶段(1978-1995年)是中国发展转型期,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但总量规模还较小。上海人口在这一阶段呈缓慢增长态势。第二阶段(1995-2008年)处于中国快速城镇化的时期,全国的城镇化率从29.04%增至46.99%,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人口红利在上海得到充分体现,人口机械增长显著,人口总量快速增长。第三阶段(2008-2013年),全国城镇化增速开始减缓,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市外来人口增长逐步放缓,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外来人口,由于工作岗位减少且生活成本升高,流入量开始迅速下滑,表现为人口机械增长的逐年降低。人口总量增速持续减缓。第四阶段(2013年后),全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在推动城镇化率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加之城市产业转型等诸多宏观背景的影响,上海提出了新的人口发展政策,强调人口结构优化,外来人口流出量大于流入量,人口自然增长大于机械增长。上海人口在进入第四阶段后总量变化趋于稳定。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上海市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历程


4.3 关注广域人口变动的关联性,了解中心城市和区域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中心城市人口变动时,不能仅关注城市自身的发展,还需要从区域层面开展广域人口分析,通过广域人口变动分析对人口发展态势进行宏观把控。近年来,一些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但周边城市和地区人口却增长缓慢或出现负增长。此外,国家提出以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都市圈作为城市群内部主要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和基本组成单元,注重城市群、都市圈内部人口的协调发展,而非单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


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2010-2014年间与2014-2017年间的近沪人口增量分布


具体分析时,应特别关注广域人口变动的关联性,了解城市和区域人口变动之间的关系。以上海为例,2010年以来,上海所在的大都市圈人口持续增长,包括苏州、宁波等8个城市在内的区域总人口不断扩大。然而与此同时,上海市自身的人口规模却保持相对稳定,在都市圈内的人口占比也年年下降。这标志着区域人口增长的重心开始向上海周边城市转移,呈现扁平化和均衡化特征,人口首位度开始降低。


尽管上海常住人口规模较为稳定,但在广域范围,特别是都市圈层面,人口总量仍在稳步扩大。可以说,上海广域人口的增加抵消了上海人口的不增长,周边地区人口的增加依然在持续支撑上海的发展。


上海与周边地区形成了人口增长的互补关系。这也体现了大都市圈内部人口发展的协调性,不是依靠中心城市单方面无限扩张,而是均衡和可持续的区域整体增长。




本研究受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暨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课题资助 (课题编号:KY-2023-YB-A03)



供稿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课题组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科研创新 | 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研究框架与技术指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