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2023年12月17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的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第一分论坛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成功召开。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与会嘉宾合影


本次论坛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中心副主任尚嫣然主持。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尚嫣然主持


她表示,当今城市的大型化和中心化,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跨城化发展,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空间重组,并逐步向都市圈演进。随着都市圈扩容不断提速,中国已进入都市圈时代,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全国多个都市圈规划已获得批复并在有序推进实施中。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下,都市圈规划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次论坛邀请各位嘉宾齐聚一堂,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实践探索的交流,共同探讨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的未来方向。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春山;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连玮;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副系主任、副教授肖作鹏;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五所所长扈茗;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佶;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一所高级项目经理崔音分享了主题报告。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兼湾区分院院长郑筱津参与会议并主持圆桌论坛环节讨论。


1

主旨报告

创立同城化专项合作组编制都市圈产业链全景图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尹  宏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常务副主任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党组副书记


报告从同城化协同机制以及区域产业链创新发展等两个方面生动详尽的介绍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协同创新治理实践。尹宏主任首先从发展历程、自然地理环境、治理实践等维度介绍了成都都市圈基本情况,进一步强调了成都都市圈“腹地、单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带大农村”五个关键词(组)。


在此基础上,尹宏主任详细阐释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协同发展的五级工作机制,尤其是在执行层面,通过在8个领域成立21个专项合作组,强化重点突破,畅通“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渠道,有效落实同城化发展中某一专项领域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协同的重大问题。最后,尹宏主任分享了成德眉资构建区域产业链的实践经验,并以轨道交通产业为例详细介绍了具体实施路径,强调要挖掘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协同方向和路径,同时要梳理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资源,引导企业供需对接和精准化招商引资,此外还要锚定关键要素资源,做强产业协同发展基础支撑。


嵌入大都市区

——佛山市南海区积极的区域策略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袁奇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广州、佛山城市规划委员会 委员


报告介绍了广州、佛山同城化背景下南海主动嵌入广佛大都市区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治理机制。袁教授首先详细阐述了广佛同城化的历史地理基础,介绍了广州都市现代化以及广佛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发展历程,强调广佛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依托市场力量也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经济地理单元。


在此背景下,袁教授介绍了佛山市南海区作为大都市边缘区主动构筑战略性功能性城市区域(FURs),通过空间规划、重构行政区格局和公共资源要素的调配,引导空间、产业和资本等要素推动全域空间重构、尺度重组。与此同时,南海区的“嵌入”行动不仅提高了自身在区域功能组织中的地位,而且还形成了影响区域演化的结构性作用,自下而上推动了多层级政府参与广佛大都市区协同治理,实现“共建共享”。


上海大都市圈产业空间特征研究

与规划应对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熊  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党委书记、副院长


报告指出,在都市圈层面研究产业空间布局、组织产业合理分工和协同创新,有助于区域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从而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报告基于“三链”研判上海大都市圈的产业空间特征,其中产业链呈现横向关联特征,价值链高度有待提升;创新链方面大量创新要素集聚,但创新转化能力和协同能力有待加强;供应链呈现短距离的就近组织模式,但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基于特征研判,熊健书记从要素、环节、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在要素方面,发挥规模效应,构建多元创新集群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协同环节上,补齐关键薄弱环节的短板,促进三链融合发展;在协同空间上,构建内多链融合的产业发展重要节点,培育打造区域综合发展廊道。


利用人口聚集效应发展壮大

城市群和都市圈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周春山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指出,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新一轮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代表,在新发展格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快速地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城市和区域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人口加速流动的背景下,周春山教授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挖掘城市群、都市圈人口集聚红利潜力,打造城市群和都市圈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构建高质量、智能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

实践报告

广州面向 2049 的产业选择和产业空间的高质量供给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连  玮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


报告指出,国际经济合作区域化、近域化成为避免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的主要措施,在区域层面构建“发展走廊+战略节点”是都市圈空间协同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城市,将聚焦“三脉”(城脉、文脉、商脉)、“三轴”(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三核”(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围绕构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构筑广州战略空间新图景。针对广州产业发展,报告提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打造匹配空间方略的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成为战略产业培育的重要策略。最后以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为例,介绍了产业空间高质量供给的思路举措。


枢纽视角下航空货运及其在产业链的嵌入路径与规划启示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肖作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副主任、副教授


肖作鹏教授结合研究实践,围绕机场功能与周边土地利用分离的现象以及航空货运如何与都市圈、行政地域相关联两大问题入手,分析讨论机场作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枢纽功能与都市圈的产业链、空间链、功能链和政策链的嵌入关系。目前国内已批或正在建设的临空经济区规划面积普遍较大,导致产业招商、空间组织、交通组织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既有学术研究提出了若干机场货运功能形态、模式及演变规律,但未完全揭示供应链、政策以及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机制。报告从功能链的视角进行解释,认为机场通过航线网络、多式联运及海关监管与政策三个方面的底层功能来构建其作为枢纽的中间性,从而吸引临空产业的集聚。


最后,报告结合仁川、史基辅、孟菲斯、樟宜、迪拜等机场案例,总结了机场功能与产业链的耦合对于都市圈规划的三点启示。一是重视航空货运的产业, 特别是注重机场口岸、航权等功能的建设。二是航空货运设施功能具有区域性,需要在都市圈等广域尺度进行空间治理。三是航空货运网络具有高周转特征,需要客观审视航空货运设施的空间需求。


都市圈产业协同创新特征与机制研究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扈  茗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五所(战略所)所长


扈茗所长以“都市圈产业创新协同特征与机制研究”为题,基于全国研究以及成都都市圈、福州都市圈、郑州都市圈等丰富的都市圈实践经验,分享都市圈产业协作与创新协同的若干特征、规律以及政策建议。创新要素在区域中具有地域扩散和梯度分布的特征。优质的创新资源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同时,也会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级中心城市等周边地区形成一些创新微中心,呈现集聚效应和层级性特征。而在区域内部主要以高等级的产业创新功能区为载体,承担高能级的科创功能。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创新功能连绵成片,形成区域创新廊道。结合企业资金互投、专利合作等数据分析发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在全国层面的产业和创新联系网络中呈现更强的互动关系,而在都市圈中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与所处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规划实践当中,产业协作和创新协同都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篇章。扈茗所长将产业创新协同的政策要点总结为格局、集群和机制三个关键词,并提出政策建议方向。格局指在规划中需要对协同创新的格局进行重点的安排,如创新中心、创新走廊的打造、对中心城市功能疏解的安排等,集群即根据每个都市圈的不同特点,安排特色产业集群的引导内容,机制主要针对提升整体创新环境、弥合中心城市与外围创新环境的差距等方面配套相应的政策机制。


知识基础理论视角下的特定产业科技园区创新空间研究——以广州为例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张  佶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创新中心副主任


张佶从知识基础理论视角,开展了广州产业科技园区创新空间的相关研究。报告从广州十大价值园区的发展现状切入,针对单一产业独立园区提出两大研究问题,一是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创新空间需求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性,二是园区产业的“单一性”是否会对企业开放式创新造成阻碍。结合既有研究,引入知识基础理论,通过“创新活动-创新空间”转译,提出解析型、综合型、象征型三类产业空间的差异化需求假设和推论。结合座谈访问、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发现,园区实际需求与推论较为一致。


研究证实了分产业类型差异化供给创新空间的合理性,不同产业的空间需求在区位、主要功能模块、配套功能模块、空间联系及形式等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宜分类差异化供给,开展科技园区创新空间规划设计。研究显示,通过为远程传输显性知识、短期面对面交流传输隐形知识的合作活动提供适宜的空间,即使园区产业存在“单一性”,也不妨碍企业开放式创新。


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背景下的南宁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思考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崔  音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体一所高级项目经理


崔音重点探讨了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背景下的南宁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思路。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对外开放格局调整、畅通内循环等背景下,国家再次重视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本轮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使得西部地区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也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拦水坝”。基于此判断,报告对南宁都市圈提出再认识。南宁都市圈作为西部培育型都市圈,整体经济实力偏弱、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短板突出。但同时对外开放给南宁都市圈带来重大机遇,平路运河的建设进一步夯实南宁都市圈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战略支点作用。


面向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的使命和自身短板,报告提出南宁都市圈在产业发展动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有三个关键:一是落实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的使命,二是充分发挥沿边开放的优势,三是把握面向通江达海的机遇。在产业协同的基础上,南宁都市圈需加强平台的整合来支撑产业协同发展,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实现效益最大化。另外还要注重软环境改善来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3

圆桌讨论

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兼湾区分院院长郑筱津主持。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郑筱津主持圆桌讨论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嘉宾进行圆桌讨论



首先,尹宏认为,如果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体化要成为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动力机制和主体形态,就必须牵住“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这个牛鼻子,在经济上破题“统计分算、财税分成”关键,在行政上破题“管理体制和10+年细分产业全生命周期闭环融合”关键,自下而上贡献地方智慧和基层实践,自上而下评价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从而导入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袁奇峰强调区域一体化需要把握三件事,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实现同城生活。肖作鹏指出机场是制度空间也是功能空间,具有多种属性,机场价值的发挥需要产业跟着运输走,政策跟着功能走。周春山认为从宏观趋势来看,人口向大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集聚仍然是未来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总体上城市群都市圈的高学历人口比重仍会越来越高,从而带动城镇化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连玮提到北部增长极是广州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抓手。北部增长极的规划一方面要推进机制的协同,突出有为政府的介入;另一方面要通过高质量的制度设计,降低成本,实现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结 语


都市圈是“十四五”时期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是提升区域优势的关键抓手。都市圈的发展创造真实有效的需求,是未来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本次论坛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多个领域、不同视角,基础理论、政策体系等维度出发,深入研讨剖析相关议题,为产业与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高水平交流研讨平台,为都市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路径和策略。



编辑/排版李刚

封面图/图片|供稿部门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研究中心

“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产业赋能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论坛”成功召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