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的想象和建构,从来都是在“主人”对时间经验的阅读中展开,今天,重新解读园林和建构的意义,必须在跨越传统和当代的距离之后才会彰显出来;究其当代的本质而言,艺术和文化的无界(unboundary)时代已经到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回看“主人”,更加意味深长。在这个无界时代,太拘泥于身份和角色的严格界定,就会过分限制自我,就有僵化的危险。相反,我们也可以说,只有“从心不从法”时,我们才能进入自由的境域。
——《主人的居处》后记

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 王铁华 著 ISBN 9787550331655 ¥98.00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3.12
对于全球化来说,古老的中国园林文化有着它重要的意义和启示,园林和山水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消失,在新的视角下,其鲜活的具体经验以及和世界的亲近性,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中国古典园林浩瀚精深,与园中人事密不可分,其中闪耀的人性和智慧,如星辰大海。“至乐岂外求,妙象非言间”,也许奇妙的不是自然,自然一直就在那里,物与人之间逼近的过程就是人的存在本身。
序
潘公凯
中国古典园林曾经是先贤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是今天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更是现代学术开启中国古典人文世界的一道门,今天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学术研究需要加强其主体性的研究。王铁华立论于对园林“主人”的研究,意图拓展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思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处并不在于其物质空间的复杂构造,而在于营造该园林的“主人”的主体性在其中的映射,也就是古典园林所“敞开”的境域,以现象学来看,正是园林的“主人”衔接了生活与艺术、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边界。而园林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边界的消隐、显现和敞开,均是以“主人”的时间主体为前提的,园林不仅仅是其“主人”现实生活世界的艺术升华,更是“主人”在似水流年中最具有人性的部分,这些是从完全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汉学家那里无法看清的。从观看的视域出发,《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详细考察了古典园林中诸多交织观念的含义和深层结构,理清了古代园林空间和园林绘画、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古代文学及书画理论、《园冶》等古代园林文献、以及文徵明所绘拙政园册页等图像文本为材料基础,对造园文化的事件、文化动机提出新的研究角度,诠释“主人”和园林空间的意义关联,从而探讨园林的空间基础主要的源泉,是来自于中国的以“文”游观的动态视觉逻辑,而非先验的几何化的静态形式推演。“主人”和园林空间的关系建立在构造和生成的双重层面上,“主人”同时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重身份,从“遮蔽”到“澄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性空间发展史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主人”即“能主之人”,胸中有“丘壑”之人,潜在的文化结构构成了园林废而复兴的力量,而这个逻辑可为当代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哲学思考,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说:“你要与自然紧密合作,尝试找到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与已经长在那儿的树木对话。”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离曾经生存的自然和空间,失掉了一些我们思想曾经存在的基础,而王铁华先生这本追寻“主人”的论著,正是展现了著者对此非凡的思考。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观者。一座园林,加上观者的唏嘘和叹息,才是这座园林的立体生命。“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真实的生命感受是以“真实的时间”为基础的,绵延的生命状态在时间之流中,这意味着今天我们不仅要扩展未知物特殊领域的活动,同时还应该接纳历史经验之流。而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中国,王铁华先生论述园林“主人”的独特性无疑会让我们领会更多的自身文化特质。
是为序。
2014年9月
目录
引论
第一节 关键词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材料
第四节 预期的目标:范式的转变
第一章 丘山洞壑
第一节 “主人”
第二节 丘壑 :身居之所
第三节 砚山迷境
第四节 托体山阿
第五节 “真”山环秀
第二章 梦:弱光下的幽人
第一节 园主与“友”
第二节 龙眠山庄与辋川图
第三节 梦的转向:私人场所的欲望
第四节 梦墨亭:桃花庵里悟“真”如
第五节 “隨”之时义
第三章 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
第一节 宛如画“意”
第二节 一“画”
第三节 “三远”
第四节 蹈虚揖影
第五节 影园盛会
第六节 奇山奇人
第七节 幽石画屏
第四章 主人的神情:拙者、想象物和文本
第一节 梦隐:“拙者”的凸显
第二节 辞之在山水
第三节 “文之大观”
第四节 致仕与“避居”
第五节 王氏拙政园
第六节 居游与卧游
第七节 至“文”
第五章 在小亭方丈间:能主之人
第一节 亭,民所安定也
第二节 明堂之“义”
第三节 如何能“主”?
第四节 停云馆与玉磬山房
第五节 半亩营园
第六节 青藤书屋:关于“迹”的寓言
结语 “氤氲”之域
附录
附表一 文徵明与王献臣的造园、交游事撷
附表二 《拙政园诗文图咏·三十一景图》诗文用典浅释
附表三 《拙政园诗文图咏·三十一景图》题跋
附录四 参考文献
左右滑动查看书影图片
作者
王铁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避暑山庄复原研究”导师组成员,对二十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开题、写作指导,联合指导完成避暑山庄多处景观的数字化复原及相关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研究员和团队研究成员,结合教学和科研选题,展开对圆明园清宫园林艺术表现、器物、服饰、饮食、陈设文化、佛造像研究。结合研究生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发表演讲及学术交流,演讲主题有《看见园林:艺术史中的园林、图像和观念》《‘仿佛’在场(Anwesen):乾隆帝的接受美学和清中期皇家园林的转向》《山水“真意”:十七世纪的中国文人绘画和〈园冶〉》等。
建筑设计多次在国际竞赛中标实施,作品获国际、国家级奖项数十项,为中央美术学院所做附中建筑设计获得中国勘察协会“优秀(公共)建筑设计”一等奖。作为策展人,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了中央美院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展:“超场域:都市与乡村空间的文化实践”展以及百年校庆专题展览。
在绘画艺术上致力于水墨文化和当代抽象观念的语言探索,关注物性对于绘画深度的拓展,多次参加各级展览以及举办个展。绘画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抽象展)”,主要作品及文献入选中国抽象艺术文献。
美 术 遗 产

专业学术资讯
优质阅读体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图书资讯丨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