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利用工程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坪塘街道,基地旧址为原坪塘镇湖南省新生水泥厂。20世纪50年代开始,该区域集聚的数十家建材、水泥、化工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石基地留下了一处巨型深坑,成为一个地表“疮疤”。湘江新区以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为落脚点,运用科学手段和建筑艺术等独到处理手法,巧妙利用矿坑在不同标高的垂直地势关系,建设悬浮于深坑之上的欢乐雪域和欢乐水寨两大乐园,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成为生态修复新典范、产业转型新样板、文化旅游新地标。
项目位于长株潭城市群中心部位,靠近长株潭绿心区生态屏障,为湘江生态廊道重要节点,属湘江长沙段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2008年之前,这里是长沙市的水泥、建材、化工工业基地,污染严重,大量工业废水流入湘江,水泥粉尘满天飞,严重污染周边环境。长沙市委市政府和湘江新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老工业基地“华丽转身”,响应国家建设“两型社会”号召,为推动片区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和产业升级,以生态修复方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原湖南省新生水泥厂从1954年建厂到2010年关闭的50多年时间里,由于长年开采形成了一个深110米、南北跨度440米、东西跨度350米、岩壁坡度80~90度、面积近270亩的巨型矿坑。湖南湘江新区经过大胆设想和科学论证,决定利用该矿坑特殊地貌打造以冰雪为主题的旅游度假综合体,实现从废弃矿坑到“两型”主题乐园的蝶变。
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利用工程总占地面积约240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0亿元,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主要项目包括欢乐水寨、欢乐雪域、朗豪酒店、大王山假日酒店、欢乐天街等。项目已于2020年7月正式营业,现已成为城市新名片和旅游打卡地标。
2009年长沙市坪塘街道老工业区原貌
坪塘老工业区是以水泥、化工、建材产业为主的“三高一低”污染企业的聚集区,长期无序开采和粗放式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是当时周边环境的真实写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一直是群众投诉的焦点。
据统计,整治前区域每年向湘江排放废水约128万吨,其中84%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排,导致湘江长沙段水质和地下水水质恶化,对饮用水源构成严重威胁。每年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8875吨、氮氧化物6%吨,粉尘2005吨,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每年倾倒丢弃废物35吨,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长期的采石挖矿,在地表留下一个巨型深坑和蛛网密布的矿洞,坍塌灾害时有发生。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让片区的前途布满阴霾。
长沙市坪塘街道新生水泥厂巨型废弃矿坑原貌
为彻底解决坪塘老工业基地落后产能污染问题,2008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实施“退二进三”战略,12月成立退出领导小组,印发《长沙市坪塘老工业基地产业退出实施方案》等文件,并迅速贯彻落实。2008年~2010年,湘江新区(大河西先导区)关停了区域内污染严重的31家水泥化工企业、10家非煤矿山企业,从根本上消除了影响区域环境和全市饮用水安全的污染源。
坪塘老工业基地落后产能退出后,2011年拉开了片区全面开发建设的序幕。通过对地产、工业、农业等各种开发模式的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以旅游度假区为开发方向,将项目所在地大王山片区规划为国际水平的旅游度假区、山水洲融合的绿色新城,并将矿坑生态修复利用工程打造成为旅游度假中心区。2012年底,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旅游目的地,并将其列为全市“十大重点建设片区”。
湘江欢乐城内以欢乐雪域和欢乐水寨为核心,周边规划建设了欢乐海洋和华谊兄弟电影小镇等不同风格的主题乐园,打造欢乐王国。周边配套建设朗豪度假酒店和长沙大王山假日酒店、欢乐天街、欢乐海洋等项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娱乐服务。坚持以科技促环保,以创新促项目,利用矿坑建设室内滑雪场,将一个冰雪世界架立在百米矿坑之上,使大型废弃矿坑通过生态修复转化为游乐天堂。这个“大胆冒险”的想法,被美国探索频道记者称为“世界十大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之一”。
湘江欢乐城项目总体规划效果图
修复后建成的湘江欢乐城
项目总体布局以保护矿坑内自然水体及微生态环境为出发点,高效利用矿坑在不同标高的垂直地势关系,设计将45亩欢乐雪域的建筑体量悬浮于深坑之上,体现了绿色环保、创新节约的理念。通过设计创新,以地景式建筑的处理手法化解巨大的建筑体量,将220米长、160米宽的巨型室内欢乐雪域隐匿于崖壁间,减少了建筑形体对城市界面及现状自然环境的空间压迫。欢乐水寨设计结合矿坑立体标高,分别组织屋顶水乐园、上区水乐园、下区水乐园三种标高层面的空间关系,并对应儿童游乐区、青少年嬉水区及家庭游乐三大功能板块。水寨内的建筑物、设施滑道、水池、道路、绿化等均依地形而建,充分利用天然矿坑形成的40米落差,让游客在嬉戏游乐的同时可以尽情欣赏矿坑壮美的风景。
实施矿坑修复治理
选择表面积及体型系数相对集约的椭圆形作为欢乐雪域建筑形体,消除热辐射及散热面积对滑雪建筑的不利影响。设计将欢乐水寨垂直叠加于欢乐雪域屋顶上,屋顶大面积覆盖在水体、绿化之中,使其增加了一道天然的隔热屏障,为室内滑雪场减少能量消耗提供有利条件,达到降碳减排的良好效果,极大降低了欢乐雪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
项目定性为社会投资项目,由湘江新区下属平台公司湖南湘江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和运营,湘江新区全力支持,发挥政府引导,市场化开发运营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
为提高项目运营质量,湘江新区从片区整体出发,出资建设包含桐溪湖、女神公园、桐溪路、中心区路网等市政配套工程。长株潭轨道西环线已建成通车,形成长沙、株洲、湘潭三地的半小时通勤圈,为片区带来株洲湘潭等地百万潜在客户群体。
女神公园和桐溪湖
湘江欢乐城项目的建设,从根本上消除了影响区域环境安全和全长沙市饮用水安全的污染源问题,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片区“三山、四水、两洲”的生态底蕴得以保存,为区域内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项目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保留了矿坑原貌,综合运用建筑、景观等独到处理手法,利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手段,达到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修复、文化重建、转型发展的目的,是生态修复成功的生动实践,对国内矿坑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欢乐雪域与欢乐水寨
湘江欢乐城内以欢乐雪域和欢乐水寨为核心,周边规划建设不同风格的主题乐园,在周边配套建设假日酒店、欢乐天街等项目,建成旅游度假区。城市废弃矿坑精彩逆袭, 实现了工业废弃地文化重建的目的,变成了世界瞩目的“欢乐奇迹”,游客们流连忘返的“玩乐天堂”。湘江欢乐城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超两百万人次,营收超2000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区域酒店、餐饮和商业蓬勃发展,土地价值快速上扬。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土地升值空间,实现了工业废弃地转型发展的目的,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
湘江欢乐城项目的建设,通过对废弃矿坑的巧妙治理,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带动了周边旅游、酒店餐饮和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大幅提升了土地升值空间,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了工业废弃地环境更新、生态修复、转型发展、文化重建的目的,成为生态修复新典范、产业转型新样板、文化旅游新地标。
推荐单位: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来源:i自然App
实习编辑:赖文秀
新媒体编辑:赵蕾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生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