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清初的北京城,曾有三座有名的寺庙,号称清早京城三寺,即东华门普胜寺、北海永安寺和城北黄寺。黄寺本来分为东黄寺与西黄寺,所以也称双黄寺。两寺相距不远,分别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和顺治九年(1652年)。只是今天东黄寺已不见了踪迹,惟留下西黄寺的部分建筑供人们观瞻。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雨后的北京西黄寺

(图片来源:娘毛吉)


西黄寺过去是西藏达赖、班禅进京驻锡的场所,也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享有较高地位。如今建筑保存及修缮都较好,内有清净化城塔、钟鼓楼、石牌楼、碑亭及藏式罩楼等众多建筑。尤其是清净化城塔,堪称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1983年,西黄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黄寺建成以来始终没有对外开放,直到2018年才开放参观,但很快又因为修缮问题关闭,2023年终于再次开门迎客。


前世——皇家寺院


清代初期,顺治皇帝为了嘉奖不远万里,从拉萨前来北京拥护清朝中央统治的西藏高僧大德而敕令建造了西黄寺。顺治九年(1652)十二月,宗教高层人员进京后驻锡于此寺,除了面圣报告西藏的大事小情外,也开启了西黄寺的正月祈愿法会习俗。西黄寺受到历代皇帝的封赐,并且成了西藏高僧及进京朝贡使者在京的驻锡地。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了拥护清朝的治藏政策,同时表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决立场,六世班禅启程东行,于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后又辗转抵京。这位老人后来不幸患上了天花,最终治疗无效,圆寂于西黄寺内。次年,鉴于班禅大师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爱国之举,乾隆皇帝下令在寺内为六世班禅修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大师的伟大功绩。该塔于1782年建成,也是直至今日西黄寺内唯一保留完好的历史遗迹。康乾盛世时期,西黄寺成为西藏高僧的驻锡之地,使这座皇家寺院备受朝廷的恩宠。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明末清初的西黄寺“班禅塔”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和战争的影响,这座寺院的香火也大不如从前。光绪年间,十三世达赖进京朝觐,依然驻锡于西黄寺,为此这里才做了一次简单的修葺,并且逐渐从战争之后破败不堪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座曾经隶属理藩院直辖的皇家寺院,见证着清朝中央政府于西藏地方政府数百年交往交融的历史事实。


到了民国时期,九世班禅出走内地定居北京时格外重视这座寺院。虽说其中的主体建筑之一达赖庙在几经摧毁后失修而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清净化城塔在大师的努力下得以保留至今。西黄寺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期,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是一家这一历史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对西黄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工作,围绕清净化城塔建起仿古式平房,与原先寺院的建筑风格相互呼应。1987年,西黄寺创建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自此,该寺由佛学院管理,成为北京供藏传佛教界僧人研习佛法的重要场所。


今生——清净化城塔


现今我们从外形上看,西黄寺仍然沿用皇家寺院的格调即红墙黄瓦的基本用色。这座集汉、藏、印三种艺术风格于一身的清代皇家寺院,其建筑规模气势恢宏,无一不透露着皇家的庄严和气派。这种基本用色不仅是皇家的标配,也是藏传佛教寺院统一使用的基色。自古以来,皇家都将黄色视为尊贵的色彩,也正好与佛教尚黄不谋而合。从结构布局来看,西黄寺沿用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布局结构形式。时光飞逝,几经沧桑风雨后,西黄寺的“汇宗梵宇”已荡然无存,现今不过一方院落、一所学校和一座闻名遐迩的清净化城塔依旧矗立于北京城内,留给后人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西黄寺历经多次修葺,仍围绕保存完好的清净化城塔而建。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正面

(图片来源:娘毛吉)


清净化城塔不同于北京城内多数砖石、木质结构古塔,是很少见的汉白玉石佛雕塔,极高的工艺雕刻水准,至今都保存完好。据史料记载,清代西藏地方官员多仁·丹增班觉的《多仁班智达传》中描述西黄寺具体构造和布局:


该寺周围有像西藏柳树一样的柏树、竹子和果树等许多不同树木的林苑,犹如墙垣团团围了一片。花园里有色彩缤纷的美丽花朵,许多羽尾迷人的小鸟悠然展翅。


也能看出,当时这座寺院保持着皇家苑囿的功能。现如今,西黄寺内也是参天古柏林立,在朝阳区古树名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古都京城内白塔不少,但像此寺以清净化城塔为中心的建筑群的独具匠心的建筑布置实属稀有,这座以汉白玉石精雕细琢的玉塔,新颖脱俗、气势非凡,堪称京城首屈一指。清净化城塔为北京的历史及文化增添了一笔辉煌的财富,佛塔的建筑结合了汉、藏、印度佛教的建筑工艺,塔身即主塔的形制采用我国藏地佛塔的样式,而整体的布局及总体构造引用印度的菩提迦耶式,另外塔上的装饰及花纹样式都采用我国汉地的传统手法。这种融合诸多艺术风格即三位一体的建筑造型,堪称我国清代佛塔的建筑史上的绝学。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图片来源:娘毛吉)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


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


可见,西黄寺特别是其中的清净化城塔为旧京重阳节民俗活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西黄寺舍粥也是北京历史上重要的民族风情活动之一。


未来——规划馆内数字遗产


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的未来展区,有一处三屏联动的数字文化遗产体验项目,为观众展示了整个西黄寺的模型,该模型根据西黄寺布局按照一定的比例制作而成。打开直角折屏,整个西黄寺便现于“云端”。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西黄寺数字文化遗产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


数字文化遗产为西黄寺的传承提供崭新的应用模式,采用多种数字化展示方式,利用以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再造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和传播途径,使之转化成信息的互动和体验,更加注重西黄寺文化遗产背后历史文化内涵的展示与表达,实现公众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分享。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清净化城塔数字模型

(图片来源: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


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几经春秋。在史海钩沉中,至今西黄寺已有300多年历史。西黄寺记录的一幕幕往事,像一尊久经岁月洗礼的石碑,在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文化中默默矗立于京城中。



参考资料

[1]娘毛吉.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J].北京档案,2021,(12):49-52.

[2]北京晚报《百年皇家寺院揭开神秘面纱 西黄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3]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探秘西黄寺清净化城塔》

[4]北晚在线《曾是达赖、班禅进京驻锡的场所,北京西黄寺:300多年后开放的瑰宝》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京城古迹丨西山大觉寺,千年灵泉史

京城古迹丨古都塔语,历经岁月洗濯过的文化印记

北京西山历史演变:从“太行之尾”到“神京右臂”

西山最美古寺,20多年来首次“封闭修缮”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京城名刹西黄寺的前世今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