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是我国现有8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位于常德市汉寿县境内,总面积3.56万公顷,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西洞庭湖是洞庭湖的西部咽喉,吞吐长江松滋、太平二口洪流,承接沅、澧二水,是长江中下游洪流的首个“承接器”和防旱“前哨站”,具有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1. 西洞庭湖具有防洪调蓄的重要功能
西洞庭湖是长江和洞庭湖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具有强大的自然调蓄洪水功能。西洞庭湖总容积21.2亿立方米,占整个洞庭湖容积的12.6%,每年能补给地下水约4.7亿立方米,调蓄洪水52.5亿立方米,是构建洞庭湖湿地乃至长江中下游湿地安全体系的战略要地,在保障长江中下游居民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西洞庭湖湿地是鸟类重要栖息地和候鸟重要迁徙通道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拥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水浸皆湖,水落为洲;水草繁茂,水产丰饶。黑鹳、白鹤等许多珍稀鸟类都爱栖居于此,每年为全球4万多只越冬水鸟提供停歇、栖息和觅食场所,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通道,是迁徙候鸟活动的重要区域。
3. 西洞庭湖湿地是国家重要种质资源库
西洞庭湖地理位置独特,珍稀濒危物种丰富,现已记录到维管束植物424种、鸟类226种、鱼类112种、底栖动物65种、两栖动物13种、爬行动物20种、哺乳动物26种,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和长江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
(二)生态问题
以往人们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生存方式解决生计,极其依赖湿地内的自然资源,导致湿地内围网养殖、过度捕捞、杨树种植等生产生活现象十分频繁。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加之西洞庭湖水文形势发生变化,导致冬季湿地缺水严重,湿地面积萎缩,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退化,生境破碎化,鸟类、鱼类栖息地面积减少,湖中泥沙淤积速度加快。
(三)实施工程
为解决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西洞庭湖加快推进区域内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8年将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线、洲滩及缓冲区、实验区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子项目,纳入“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期间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试点。工程获得中央资金3737万元,地方筹集资金2.3亿元。
(一)以规划为引领,守住湿地生态边界
突出规划引领,统筹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科学编制《常德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和《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以西洞庭湖湿地原真生境和越冬水鸟为核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活动对鸟类的干扰和对湿地生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好西洞庭湖湿地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生态经济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
(二)以整治为抓手,遏制生态系统退化
湿地以水为魂,坚持分类实施整治。一是实施生态补水保水。修建生态保水设施约8千米,对湖区淤洲、东洼等水鸟重点栖息区域进行冬季生态补水、调控水位,扩大面积,形成水面及滩地等多类生境。二是实施洲滩整治。采取竹节沟、封口等模式,实施封沟育洲、土地平整等措施对湖内92处洲滩进行沟渠整治,集中对大面积杨树砍伐迹地进行全面修复。三是实施生态岸线修复。对西洞庭湖岸线整治复绿2千米,清理河湖垃圾6.5万吨;对岸线破坏区域进行复绿,种植防护林带,其中枫杨1100株、乌桕505株,撒播苔草、狗牙根草籽各18千克。四是实施水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养殖痕迹,对湿地内安乐湖、龙池湖周边24个精养鱼塘全部实施“退养还湿”,退养面积1328亩;对三汊障1297亩养殖水域进行综合整治,使西洞庭湖断面水质持续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西洞庭湖水鸟栖息地修复前后(窝火障)


西洞庭湖洲滩整治前后(淤洲)


西洞庭湖岸线修复前后(岩汪湖大堤)


西洞庭湖湿地植被恢复前后(东洼)
(一)呈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壮美西洞庭
鸟类种数逐渐增长。随着湿地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西洞庭湖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每年南迁来洞庭湖湿地越冬的候鸟日益增多,鸟类种数从205种增长到226种,中华秋沙鸭、灰雁、罗纹鸭、苍鹭、白头鹤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成了这里的“业主”,初夏晚秋北去南归,周而复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是重要的环境指示性动物,据统计,最高记录到黑鹳80只。此外,记录到白鹤50多只, 白琵鹭种群数量达1000多只,小天鹅种群数量达2000多只,每年来西洞庭湖越冬水鸟已达4万只以上。2021年至2022年,长江湖南段和洞庭湖越冬候鸟达40.4万只, 洞庭湖候鸟数量连续5年增长。鱼类种群逐渐增多。西洞庭湖盛产鲤、鲢、鳜、鲭、鲫、银鱼、草鱼等各种淡水鱼和龟、鳖共112种。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得到逐渐恢复,2~3龄鱼类资源明显增多,新记录到鱼类1种,已连续记录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胭脂鱼3次。植物种数逐渐增加。湖区出现丰富的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湖洲上生长野芹菜、野藜蒿、芦笋、蓼米等湿地植物424种。保护区内鸟类、鱼类、植物等生物资源之间的食物网关系日趋健康,原本难得一见的小白额雁群、雁阵在西洞庭湖上出现,景象极其壮观。
(二)重现碧波浩荡、人水和谐的安澜西洞庭
开展“湖水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冬候鸟干旱季节应急预案》,设候鸟守护、禁捕宣传、渔政巡察、湖面清理等九支志愿服务分队,有效保护和营救在湿地内迷路、受伤的鸟类等动物,在候鸟集中区域定期投喂和补食。2021年保护区联合汉寿野生动物园组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已成功救助并放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猫头鹰、小天鹅等多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开展鱼鸟科普展示活动。通过科普宣教文化展、西洞庭湖湿地鸟类摄影展、《镜抒湿地》个人摄影展、户外鸟类标本展、鱼鸟博物馆展等“五展”,充分展现西洞庭湖良好的湿地生态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长沙候鸟营等环保组织联合成立国内首个民间“黑鹳守护站”,开展候鸟守护行动,联合各界力量编制《候鸟天堂》摄影集。组织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余场次, 有效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护好一江碧水,守好一湖安澜,让“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重现西洞庭湖滨。
(三)实现发展与保护“双赢”的西洞庭
深化基础科研监测合作。保护区每年定期开展鸟类、鱼类、植被调查监测,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上传监测数据1208条。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展西洞庭湖保护效果评估和生物完整性评价,形成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开展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保护区每年根据候鸟迁徙变化及时调整重点监测区域布局,加密监测巡护线路,及时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信息管理系统中上传监测信息,确保社会稳定及安全。打造湿地生态科普旅游基地。应用鸟类友好实践,探索湿地生态旅游,打造湿地旅游特色名片。整合利用部门资金实施青山湖、三汊障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建了科普宣教中心、鱼鸟博物馆、观鸟屋、观鸟游憩步道等设施,形成了以青山湖候鸟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观光带。2022年接待生态旅游14090人次, 生态旅游综合收入710万元,旅游人次较2014年增长95.40%,收入达到2014年旅游的8倍。举办洞庭湖国际观鸟节、鸟类摄影大赛、湿地风景直播等活动,确定7个“生态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汉寿野生动物世界—汉寿蔬菜公园—西洞庭湖湿地候鸟公园“三园一线”黄金旅游线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依托湖洲湿地资源优势,扶持西洞庭湖生态旅游示范户打造芦菇生产基地,开展电商直播培训,以新模式、新业态促进西洞庭湖周边社区绿色农业发展。修建10个芦菇种植棚,基地就业居民35人,月均收入3200元以上,发放总工资135万元,逐步解决周边居民就业问题,力求湿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绿色生态产品。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庄、芦菇种植等绿色产业,培育鱼、菇、野菜等绿色生态产品,湿地周边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22年家庭年平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人均收入达4万元以上,实现湿地保护与开发、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西洞庭湖持续发力,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开发,先后获得了“湖南省青少年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湖南省优秀科普基地”“湖南省第三批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湖南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范例”“湖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湖南省首批省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荣誉称号。下一步,为持续推动湿地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协同发展,湖南将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努力做好湿地保护“水”文章、绿色经济“产”文章,生态旅游“景” 文章、科研科普“鸟”文章,继续打造湿地生态文旅新高地,服务环洞庭湖区域高质量发展。
推荐单位: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来源:i自然App
实习编辑:赖文秀
新媒体编辑:薛亮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丨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常德市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