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踏梦前行,初心不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和主题教育开展之年。规划资源临安分局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区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1+3+3”战略方向,以“聚红星·i自然”党建品牌为引领,充分发挥“六大先锋行动”作用,在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中汇聚起磅礴力量。
规划引领、生态保护、要素保障、深化改革、为民服务……这一年,我们锚定目标、砥砺深耕,以赤诚之心守护临安“三生空间”。

数智赋能,持续优化业务办理流程
登记、审批如同道道关卡,为事项最终的落定严控把关,同时也会造成时间成本的大幅增加。为使得办理手续全流程更加通畅,一系列举措改革正在实践中展现出提速增效作用。
立足杭州全市域一体化工作,推行全流程网办。在原有线上线下总计13项的通办基础上,自加压力增加至线上14项和线下16项总计30项登记业务,统一至不动产窗口或线上不动产登记平台进行办理。截至目前,网办2.0办理11395件,网办3.0办理业务140余件,群众得到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立足市场主体需求,优化登记服务。将企业纯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房地一体抵押纳入抵押联办范围,减少企业转贷过桥资金,降低企业融资时间和成本。
立足整合系统优化流程,创新发证新方式。“三证齐发”打破信息壁垒,打通多个系统平台,将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三个事项一窗受理。通过亲清在线平台进行数据推送与共享,以杭州首创的“土地码”串联三证审批的全流程,原本需要两三个月完成的流程压缩至24小时内办结,对于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新增工业项目来说,大幅缩短了企业办证时间,获得了投资者和拿地企业的充分肯定。
2023年以来共实现4宗新出让工业用地“三证齐发”,荣获杭州市审管系统“优秀窗口”称号。

靠前服务,助企纾困行动一线直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而企业的存亡关系到众多人民的福祉。“助企纾困”“助民纾困”这两个关键词在2023年被频频提及,我们将其作为重要任务,直达现场为企业、民众解决难题、传授技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由于距离造成的信息偏误和操作不便。
其一,扎实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和“解放思想、唯实惟先”活动,通过一线走访滨湖房产公司等20余家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其二,多次开展上门服务及业务培训协调会,对房产企业现场指导、与银行业务交流和对群众的宣传推广,从硬件系统安全到软件优化流程服务提升,做到精细推进,不断提升群众办证体验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3年完成了临安区首笔二手房转移+公证掌办业务。

扎根基层,同向发力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使农村居民办事流程更合理、更便捷,我们在土地和农房管理、土地盘活方面想了更多办法。
建立高效规范的农房日常登记机制。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日常登记工作的通知》,通过完善登记政策、明确登记流程、规范登记行为、简化登记程序,提高登记效率。通过出台《农村居民未经批准占用宅基地建房的补批手续与不动产登记相关事宜的通知》,明确遗留问题补办的要求、流程和标准,通过整改、补办等方式,妥善处置农房历史遗留问题。
有序承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工作。2023年8月底按不动产登记的标准为锦北街道龙马村承包户发放了第一本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证。
推进闲置农房流转工作。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2023年将昌化镇双塔村30户闲置农房流转至村集体。

攻坚克难,沉心静气化解遗留难题
在迎接崭新工作的同时,还要关注遗留在旧年里的沉疴。对此,不动产登记中心一步步扫清难点。
通过成立专班、设立专窗、摸清底数、分类处置和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全力推进不动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目前梳理汇总相关历史遗留问题不动产清单,涉及9个小区166套房产。
认真谋划,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服务于人民的宗旨理念,承接全国不动产登记作风创新工作试点,设立“登记疑难问题反映窗口”,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通过“受理-研判-处置-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运行以来,接待群众和企业89人次,做到群众问题有求必应、有求快应。
成立“咨询热线先锋岗”。抽调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组成电话咨询热线先锋岗,并安排值班科室长同步参与,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咨询需求,确保群众咨询件件有回声、件件有反馈。

积极稳妥,重点深化地质灾害防线
地灾防治关乎全体民众的安全,需要严谨审慎对待,只有时刻做好预防监测,才能筑牢安全的防线。随着技术革新和长期的努力,地灾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坡情监测范围再扩大。在原有91处风险区安装了预警监测设备的基础上,又在10处地质灾害风险较大、人员相对集中的风险区新增建设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这10处新增监测预警点位列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地区首个全部完成验收。
二是地下水监测体系初步构建。监测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因子,计划将监测数据整合进入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地面塌陷等城市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提供依据。
三是完成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站建设。选取天目山镇小流域地质灾害集中暴发区域,建设自然资源部浙江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临安基地。同时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研究不同类型强降雨、特色种植业、地层岩性特征、人类活动等因素引发地质灾害机理和规律,制定、优化浙西北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和技术标准。
除此之外,全区矿山数字化建设顺利推进。11月1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在湖州召开全省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现场推进会,临安湍口地热矿和仁里砩石矿作为矿山基础数字化建设的示范案例在会上做了系统的演示。

来源:临安分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杭州规划和自然资源):用心用情服务,彰显“双向奔赴”的临安规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