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作者序】从人类文明史看,城市一直担任着文明坐标的角色,而生态城市承载了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憧憬。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和倡导绿色生活的理念,尊重自然和维护平衡的理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等。生态城市实践本质上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城市营造全过程的社会活动,或者说,生态城市实践就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城市实践探索。

从个体的生命历程看,绝大多数人都至少有三次以上选择城市(学习、工作和养老)的机会。尽管选择的理由很多,但安全的生活环境、洁净的空气与水、舒适的城市气候、亲生物的自然体验、优美的城市景观、独特的文化特质、适当的生活节奏、全龄友好的服务等,是个体选择城市的普遍准则。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城市特征,也是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建设目标。

自从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后,国内外相关学者逐渐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生态城市思想体系。撰写本专栏的目的之一是讨论“从规划、建设、管理层面如何实施生态城市”,专栏尝试从本体论层面探讨生态城市实践的整体全景,从物质层面聚焦生态城市实践的若干技术性议题,从社会层面审视生态城市实践的公平与正义的议题。

生态城市有普适性的实践框架,但针对特定地区的生态城市,具体的行动路径将是地方性的。每个生态城市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资源环境条件以及期望解决的问题,需要关注该城市的人(社会)—事(行动)—物(环境)—知(知识)的匹配性,“适境律”是生态城市实践成功的关键。生态城市实践特别强调策略和行动的综合性,本专栏尝试从若干核心议题入手,探讨生态城市的实践路径,并通过部分案例进一步诠释实践过程。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可持续性问题的发生器,那么生态城市应该是一种可持续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受《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邀请,笔者基于《生态城市实践指引》一书的部分内容形成这个生态城市专栏,期待相关讨论对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下半场的可持续城镇化有所启示。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第十八篇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

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1  宝鸡市渭河南部新城生态规划实践

1.1  案例背景

宝鸡市渭河南部新城位于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与城区间的过渡地带,是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的门户,对保护区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开发和生态旅游的热潮中,渭河南部新城生态环境面临着新的冲击和挑战。要保护秦岭北麓宝鸡段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正确引导渭河南部新城的建设和发展,使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因此需要针对该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编制更加详细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更强的规划进行指导,以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做到生态建设和管理措施到位,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区位于宝鸡市南侧和秦岭北麓,生态环境资源丰富但相对脆弱,是秦岭北麓自然保护区的门户,现状城市建设已经危及生态资源,急需一种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支撑城市建设的方法,规划区面积约105km²(图1)。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1  宝鸡市建成区与南部新城空间关系图(2004年)

1.2  创新理念
从规划区所处区域的生态基底现状分析出发,通过建立维持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非建设用地构架,选择并反控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以维育规划区所处的秦岭北麓良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用地数量与空间形态为指向,结合宝鸡城区南郊发展需求,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良性发展,这是可持续与城乡统筹发展观在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针对规划管理盲区所导致的城乡结合地带、生态保护地带的混乱情况,积极探索城市有序扩张、城乡有机融合和生态有效保护。在整合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城乡统筹的绿色发展框架基础上,解决“城郊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依据城市生态空间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确定区域特殊生态条件与生态功能要求下的合理开发容量。
1.3  规划目标
确定规划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GI)规划目标:优化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规划区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生态损失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引导规划区合理有序发展;建立以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建立生态安全体系和格局,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保护关键性的生态廊道和斑块,形成特有的生态系统格局,发挥其高效的生态服务功能;明确网络生态功能,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促进规划区内的城乡关系整体协调,引导村镇合理建设和农村经济转型。
1.4  规划结构
宝鸡市南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和规划实施途径:(1)确定宝鸡市南部新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河流水系、滨水廊道、山脊线、森林斑块和其他生境等,评估每个网络元素的组分、质量和功能;(2)连接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元素,构建以结构性廊道为依托、“三横五纵”的宝鸡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图2),依据宝鸡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和功能确定建设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3)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明确空间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图3);(4)廊道系统包括生物廊道、水系廊道、通风廊道、景观廊道四种类型,分二级控制。根据不同廊道类型、等级、现状和生态功能,综合确定其控制宽度。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2  宝鸡市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空间布局结构

图源: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年)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3  整合绿色基础设施的宝鸡市土地利用规划示意
图源: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生态建设规划(2006年)

2  贵州仁怀市南部新城生态城市设计实践

2.1  案例背景

仁怀的城市建设严重制约了茅台酒厂的用地发展,茅台镇区产生的废气、固体垃圾和污水没有有效的处理方式和固定的收集设施,对生产茅台酒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仁怀市南部新城建设为保护关键性的水源涵养区创造机遇。保护和恢复西山的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避免由于传统农业开发对盐津河水环境的影响。南部新城建设通过实施生态城策略,为保护西山和鱼鳅河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建立中心控制点(栖息地)之间的关键连接通道和踏脚石,为维持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健康和多样性提供机遇。通过展现酒文化内涵和特征,优化南部新城的空间结构,为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特色提供机遇。仁怀市中心城区总体结构为“一城三片、组团发展、融山融水”的网络城市格局,分别为中枢片区、茅台片区和南部新城,南部新城规划区面积约18km²

2.2  规划目标

规划建设国家酒文化产业高地,承担城市酒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度假功能,与茅台镇茅台生产基地同时构成仁怀市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撑点,提高仁怀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形成中国酒文化旅游休闲基地。以茅台酒资源为载体,深入挖掘仁怀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多元地域文化特色,以酒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产业为核心,形成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会议展览等相关产业为一体的超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引领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保护和维育区域生态资源,突出其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护水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充实和完善区内各项设施,建设集文化、科普、教育、休闲、生产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低碳生态新城。

2.3  规划策略

仁怀气候环境为白酒酿造提供了特殊的、无法“克隆”的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南部新城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城市建设对局部气候环境的影响。规划设计的重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风环境的有效利用以及特色文化空间结构的重塑。提出如下规划策略:(1)整合绿色开放空间,优化空间格局和用地形态,避免规划区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生态损失和土地资源浪费,引导规划区合理有序发展;(2)合理配置建设用地,基于精明增长理念,促进规划区健康高效发展,为新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3)建立以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环境支持系统,基于精明保护理念,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4)保护关键的水源涵养区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以及栖息地之间的关键连接通道和踏脚石,形成遵从自然过程的生态结构,有效维育喀斯特峰丛洼地的生态空间结构,保障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

2.4  总体布局

为了维护茅台酒原产地的生态环境,确保茅台酒特殊生产用水以及酿造环境的安全,提出生态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避免传统开发建设对茅台酒原产地气候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维护区域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科学指导仁怀南部新城的开发建设。该地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和规划实施途径如下。

(1)结合新城水环境保障的需求目标,通过构建基于湿地塘链系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调节城市水量和改善城市径流水质,维持和保障健康的鱼鳅河水生生态系统(图4);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4  基于可持续水管理的GI网络
(2)构建基于生境单元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首先保育西部低山自然植被、东部鱼鳅河河流和峡谷生境,通过河溪水系、道路绿廊、沟谷生态走廊等,将上述大型植被斑块有机联系起来,通过生态廊道向城市内部延伸,形成自然生境延伸的良好绿色空间。其次,梯度保留孤立峰丛,作为生境网络体系的“踏脚石”,通过纵向生态走廊(西部低山、东部鱼鳅河、中部湿地塘链生态序列、城市人工绿带)和横向生态屏障(北部盐津河谷、南部分水岭低山),构建完整、自然、和谐、安全的生态空间网络,在野生生物与市民之间建立一个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图5);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5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GI网络

(3)构建基于通风廊道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使城市开放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注意与主导风向结合,形成城市通风走廊,缓减夏季热岛效应(图6);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6  适应小气候过程的GI网络
(4)针对生物过程、水文过程、小气候过程等各个过程,综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水环境保护和风环境利用的空间规划,构建综合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以盐津河谷、北部临谷峰丛、西部低山、鱼鳅河谷及峰丛系列、内部孤立峰丛为重要生态源地(动植物栖息地和水源涵养地),以其他山地、林地和湿洼地为斑块,通过河流水系、径流通道、林荫道、步行道等线性元素建立连接廊道,构建南部新城网络状绿色基础设施,维护区域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图7);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7  南部新城综合GI网络结构

图源:贵州省仁怀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年)

(5)建立促进慢行交通的绿色开放空间,倡导“公交—步行”交通体系。基于低冲击开发理念,提出环境保护策略,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游憩/文化网络系统有效融合(图8)。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图8  南部新城土地利用规划

图源:贵州省仁怀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年)
作者:颜文涛,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生态智慧学社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低碳智慧城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委员

下篇预告  促进绿色经济的绿色基础设施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专栏文章

01 生态城市实践动态

02 生态实践的逻辑

03 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

04 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案例①重庆悦来生态城

05 生态城市指标及实施途径案例②乐山生态城市实践

0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实践

07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①新加坡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08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②墨尔本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09 响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实践

11 响应气候变化的城市实践案例②荷兰应对洪水的韧性实践探索

12 城市水系统的一体化管理

13 城市水系统一体化管理实践案例——上海黄浦江两岸生态修复实践

14 提升能效的城市空间发展框架
15 提升能效的城市空间发展实践案例①英国贝丁顿零能耗社区
16 提升能效的城市空间发展实践案例②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哈马比社区、印度斋浦尔马辛德拉世界城市
17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
18 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①成都和广州绿色空间规划实践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全球汇 · 专栏 | 生态城市(19)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实践案例②宝鸡和贵州仁怀南部新城空间规划实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