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双碳战略背景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探索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也是我国目前碳排放和能源消费量最高的省份。我国双碳战略下,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山东统一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布局中,支持烟台率先建设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同时,烟台要求海阳丁字湾双碳智谷建设先行示范区,实现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周边产业园区建设的先试先行。
项目思路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双碳战略核心内涵是“基于低碳转型的发展”,本质是在能源需求剧增的城镇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以双碳倒逼发展方式变革。目前国内城市双碳工作主要依托单部门、单系统减碳行动方案,缺少城市统筹战略考量,减排成本和综合效益的平衡难以达到最优。
烟台是典型北方城市,在建筑、交通、能源体系等领域都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清洁能源优势大,综合应用示范条件优越,具有争创“率先”、“高质量”达峰示范的条件。其中,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支撑丁字湾地区开展净零碳园区建设示范。

华北同纬度带地区各市社区人均碳排放水平(t/a)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亟需转变降碳思路。烟台按常规路径已能在2019年实现达峰,但双控目标下,省级石化项目上马,挤压现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能耗指标空间。按照常规单一降碳思路,很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是亟需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双碳战略下,以新能源设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与城市现状建设存在矛盾。
三是亟需探索产业平稳接续路径。烟台目前产业体系呈现重工业依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保障,不能以减量促”双控”,一刀切退出。

2019年烟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百分比堆积图(%)

烟台年均GDP增长与各地对比图(%)
四是亟需探索重大清洁能源设施与地方协同发展模式。有邻避效应的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在带动地方产业发展、考虑安全和污染的空间布局,以及建设期和运营期大量外来人口及建设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等方面,对地方城乡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本次规划基于已有低碳相关研究,城市层面,通过一套达峰测算方法、一套城市规划方案、一份行动计划,提出系统的低碳转型发展策略并建立传导路径;
园区层面,落实城市低碳设施建设模式、低碳产业发展任务,深化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城市+园区”低碳解决方案。
创新内容
1、基于碳达峰测算,判研高质量达峰目标和路径
在传统碳达峰测算基础上,增加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校核,判断烟台可以在适度调高经济增速和适度调低能源强度降低目标后,仍能提前实现碳达峰。为城市产业升级预留回旋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过渡。
判研达峰路径中的关键领域和关键地区,面向达峰目标科学制定烟台市4大关键减排策略。
以交通和社区为代表。交通领域应对带型城市长距离通勤高碳排问题,构建4大低碳措施情景模型,综合各项措施实现率,得到最接近真实效果的置信下限作为推荐方案。
社区方面,扩大研究样本,确定社区碳排与气候、容积率、房龄和人群收入的相关性,根据社区建设时期差异提出改造和新建策略。

烟台市网络+单元智能低碳城市空间框架
2、以“网络+单元“城市低碳空间架构匹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基于新型能源系统转向“大网+微网“模式,提出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网络+单元”低碳城市空间架构。其中,通过“网络”系统整合交通网、生态网、能源网、市政网、信息网发展,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单元”分类提出园区、社区、乡村等低碳单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建设引导。

烟台中心城区能源设施布局意向图
分类引导新能源基础设施与城市建设融合。评估设施建设正负面影响,根据综合价值排序和兼容属性,协调经济效益、空间矛盾、治理权责等方面的问题。
3、以“耐碳性+技术图谱”为支撑,研究产业平稳转型升级路径
聚焦传统产业低碳化低耗能转型。以经济效益和碳排放计算耐碳性指标,精细化评估现状产业体系。非耐碳产业进行转移、退出或工艺革命。耐碳产业重点通过技术研发实现低能耗低碳转型。
通过企业颗粒度的多维评价,以“领跑者”和“及格线”机制引导行业降碳。战略性提前布局双碳相关新技术和产业。以技术图谱筛选出适合烟台的长期深度脱碳的战略性技术方向和可培育的新产业集群。
以存量更新、集约新增、功能置换等手段为高碳排产业腾退和新兴双碳产业建设提供空间支撑。
4、以 “双赢带动+时空协同”模式,探索有重大清洁能源项目的零碳园区融合建设
以实现零碳园区为目标,通过GHG Protocol核算体系进行碳排放仿真测算,制定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方案。通过四维模型筛选适配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和本地基础的相关产业,构建与清洁能源资源相匹配的产业体系。
在有限清洁能源总量下,通过区域供需分析、技术择选、经济效益测算统筹能源在各产业发展方向上的资源分配,规划制氢、工业蒸汽利用、绿电利用的最优规模区间,对标国内先进园区相同产业类型测算发展规模,对重点产业进行空间落位选址。推进零碳园区认证,争取未来碳关税下的绿色出口政策。
严格执行国标和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安全管控要求,通过“两圈+两期”探索有邻避性的重大清洁能源设施实现与地方城乡建设的时空协同。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落实规划限制区圈内、圈外差异限制要求,形成产城互促的空间布局。针对大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不同人口、资源、产业、设施等条件,制定分期规划方案。以兼容性用地满足不同阶段功能布局变化需求,预留弹性用地实现时空转化。
实施成效
规划成果得到政府多方面认可。烟台智能低碳城市规划方案在首届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上发布,成果纳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烟台市低碳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在全国低碳城市试点中期评估中,烟台得分位列全国第三名。能源方面已关停燃煤机组47.65万千瓦,风电、 光伏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101.26万千瓦容量及占比全省第一。交通方面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产业方面出台《烟台市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 。在新建民用建筑方面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烟台市双碳论坛举办情况
规划成果支撑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和示范区工作开展。本次规划城市建立“政府项目库+市场机会清单”。园区形成“企业招引名单+重点项目包”。重大项目辅助决策过程,输出“谈判方案”。助力项目开工和社会资金、企业招引。丁字湾双碳智谷绿色产业势头良好,新能源产业集群成功入选2022年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省特色产业集群。2023海阳绿色能源发展专题会议上9个项目签约落地。
成果获得第三方认证,并进行推广应用。项目学术研究获得2项自主知识产权, 社区碳排放相关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项目申报并获得2022年IFLA亚非中东地区荣誉奖。根据烟台丁字湾双碳智谷园区建设实践编制的《智慧零碳园区评价标准》已于2023年12月正式发布,并将于2024年1月底开始实施。


同衡双碳研究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群的强大科研实力,长期致力于构建双碳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提供双碳业务多元化支撑。目前,全院已经形成一支多学科、集成化、高水平的双碳领域咨询服务技术团队,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各类企业提供了双碳领域前沿智力支撑、全方位定制化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在绿色生态低碳领域的相关政策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技术方法等创新研究成果;在省-市-片区-功能单元等不同层级的大量地方实践和系统性综合解决方案;绿色生态低碳智慧技术支撑和动态监测评估预警管理服务等智慧化平台研发和服务。
项目团队:
项目总负责
张书嘉、尚嫣然
项目负责人
冯雨、康碧琦、帅思达
项目组成员
总体一所:马一翔、薛昊天、安秉飞、李庆、林依然、崔音
北京城士科技有限公司:陈幸葆、陈彦博、黄雨萌、王佼佼、李海燕、张婉君、祝斯
市政规划研究所:毕莹玉、马玉婷、马宪梁
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黄伟、万勇山、修高群、晁叶
生态环境研究所:李王锋、赵晓飞、陈亚新
组织编制单位:
海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海阳市规划编研中心
海阳市清洁能源产业服务中心

扫码or点击了解同衡业务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头图|图虫网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发展研究和规划分院 总体一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低碳城市规划实践探索 | 2023北京市推荐优秀城乡规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