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首先,“规划专业能力”是什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指出,城乡规划专业六大核心能力包括“前瞻力、综合力、技术分析力、共识构建能力、公平公正能力、协同创新能力”。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就是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而设置的。
这六大核心能力排序所蕴含的逻辑性,建构了能力培养的总框架。其中,“前瞻力”是对未来的把握,对目标的确定,反映对未来的远见。接着,需要具备“综合力”对错综复杂问题予以综合判断,对照目标,确定方位、直面问题。而路径的具体选择需要“技术分析能力”,以数据支撑提出合理方案。但即便方案是可信的,路径是可靠的,也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需要具备“共识构建能力”来统一思想。构建共识还必须考虑大多数相关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以“公平公正能力”来制定和完善实施政策,让更多人受益于规划建设的结果,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规划建设全过程还应体现创新价值,通过“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
其次,规划专业能力的“关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上述六大核心能力的“关键”是一前一后,即“前瞻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规划师的“前瞻力”好比导演,不仅要明晰剧情终结(规划建设目标)、剧情意义(价值贡献),剧情发展(建设时序),而且要选择合适的演员(建设项目遴选),还要考虑票房成效(经济效益)。只有具备宽广又深远的“前瞻力”,才能对研判现状问题和选择发展路径起引领导向作用。规划师的“协同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要求规划师运用交叉创新思维、协同各方力量,在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双重导向下开辟创新路径。“协同创新能力”最终体现于针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提出确定的空间干预。这体现规划专业独特价值,是规划职业的制胜法宝。
第三,造就卓越规划专业能力,关键要训练什么?关键要训练“规划思维”。它包括3个重要内涵:(1)系统观。要以系统论思维来认识城乡人居环境这个“巨系统”。系统的要素组成、要素功能和要素结构,体现于城乡要素组成、城乡运行功能和城乡空间结构方面,需把握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2)整体观。要解决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问题。城乡发展在不同空间层次所呈现的问题不同,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具有大局观,不能只看局部。(3)时空观。要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城乡空间特征及其演进,从而准确把握和实施空间规划干预。综上,只有扎实训练并养成“规划思维”这“三观”,才能更好满足职业需求。
第四,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树立专业信仰和追求。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开拓者金经昌先生曾说过“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只有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把规划师个人成长与美丽中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相结合,才能为专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延展阅读
-
式微的山地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意愿特征、问题、趋势与规划响应
-
“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当代德国乡村规划探索及对中国的启示
-
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让我体验一下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对“规划专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