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近日
新庄地下人行通道进入试运行阶段
🚶🚶🚶

在公交优先、慢行优先和绿色优先的理念下,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慢行系统建设,创造慢行友好环境,一条条道路、街巷、街区,慢行更通畅,颜值有提升,引领市民体验美丽南京行路中的风景。
去年底,西春路正式通车。作为软件谷片区一条重要通勤通道,双向4车道加2层绿化带,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空间科学分隔。
“以前有人行道,没有非机动车道,就会造成人车争道,不仅乱,而且堵。”谈起道路的变化,市民林先生感慨道,现在道路拓宽了,行人和骑车人的路也好走了。不仅如此,沿路还增加了一些座椅和小景观,行走起来,感觉更加舒适。


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中,不仅增加慢行道、地下人行通道,还特意在应天大街互通处搭设一座人行天桥,方便江心洲市民快速过街。
作为交通出行的始末两端,慢行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部分。建立“公交+慢行”的交通模式,是南京市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早在2008年,市规划资源局就组织编制完成《南京城乡步行交通总体规划》,针对行人的不同需求,提出步行交通网络的构成和相关规划设计要求。为构建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又于2016年开展《南京市慢行(步行与自行车)系统规划》的编制,旨在构建“便捷安全、融合多元、慢行乐享、品质生活”的慢行系统。
如依据城市功能组织的基本单元,形成中心区、公共设施区、居住区等8类步行单元;充分考虑行人过街需求,主城区规划立体过街通道243处,其中地下通道89处、天桥20处,结合有过街功能的轨道站点134处。

据了解,我市在规划中鼓励完整街道设计,关注包括交通、生活、景观、生态等在内的完整功能,面向所有街道的使用者,兼顾慢行交通、机动交通、静态交通和交往交流、商业活动、休闲游憩等多方面需求。

蓝旗街慢行空间创造文化新体验

文广路西城·夜未央慢行街区
在城东蓝旗街,通过透水铺装、分色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让道路井然有序。挖掘空间打造的城市微客厅、别致的店招和文化景观墙为居民和游人带来新体验。
慢行的优化还体现在生态空间营造上。
在南部新城明都雅苑小区北侧楼下,两名居民坐在花坛边聊天,眼前的这段路五颜六色,如同在画中,这就是基本建成的贤文路特色街巷。

贤文路特色街巷
去年我市新改建绿道71.6公里,全市绿道长度超过1800公里。在《南京市绿道详细规划(2020—2035年)》中,我市从环山环水环城大格局框架之外,进一步提出打造以社区级绿道为媒介,将绿道延伸至百姓家门口,塑造“出门有林荫,归途伴花香”的绿道场景,从而形成生态之道、都市之道、活力之道。
姚坊门遗址公园绿道慢生活
在慢行中阅读城市
体验新生活


审 核:陶乐
审 稿:朱佳
发 布:潘昕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慢行系统,南京这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