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就医行为特征分析
01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上海市范围内居民,共获得1517份有效数据,其中就医患者问卷1143份。
患者就医选择相关分析
对463名常见病患者初次就诊医院进行分析,51.6%的患者前往三级医院就诊,25.3%的患者前往二级医院就诊,23.1%的患者前往一级医院就诊。大量的基础性疾病患者至高等级医院就诊,对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日常诊疗和交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而在前往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36.7%为初次就诊的常见病患者(239人),这意味通过分级诊疗制度三级医院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以被分担至下级医院。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就诊医疗机构等级占比
来源:自绘
选取被调查者中常见病和慢性病至三级医院的就诊患者(共计 569 人),比较居住在不同区位的就诊患者区内、区外就医比例。近郊区、远郊区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存在较多涌入中心城区就医的情况。远郊区的被调查者中,有 32.2%的常见病患者和 28.0%的慢性病患者前往中心城区的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居住在近郊区的被调查者中,二者的比例更是达到 48.6%和 58.6%。
前往三级医院就诊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区内与区外就医比例

来源:自绘
按照居住和就诊区位,将参与本次调查的三级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分为中心-中心、中心-郊区、郊区-郊区、郊区-中心四类。分析郊区-郊区患者(139人)选择三级医院的位置,可见70%前往最近三级医院就诊,青浦、松江、奉贤的新城三级医院患者选择聚集显著。
郊区-郊区患者就诊医院选择分布图
来源:自绘
郊区-中心患者(105人)中,85.7%与最近二级医院距离小于5km。推测由于,外围地区的二级医院难以满足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对医疗服务与水平的需求,导致患者前往更远的中心城区医院就医。
郊区-中心患者与最近二级医疗机构距离
来源:自绘
患者就医交通方式相关分析
不同等级医院之间交通分担率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上。三级医院常见病患者公共交通分担率小于其他患者,而私家车和出租车交通分担率更大。通过对比可知,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患者就医出行方式相较社区级医院患者和急性重症型患者都更加依赖私家车。
三类人群到大型医疗机构的出行交通分担率
来源:自绘
郊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公共交通配置较差,到达难度高。受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影响,中心城区三级医院受调者公共交通出行占比为49.6%,地铁出行占比稍大于公交车出行占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受调者地铁出行占比相较于中心城区迅速减少,公共交通以公交车为主,占比略有增加。随着公共交通使用减少,三级医院受调者私家车出行占比大幅增加。远郊区三级医院受调者私家车出行占比达到46.4%。
注:本次调查中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级医院患者数分别为474人、93人、84人
患者至上海市不同区位三级医院就医的出行选择
来源:自绘
前往郊区三级医院就诊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其公共交通分担率普遍低于前往中心城区就诊的患者。中心-郊区患者(13人)出行更多选择小汽车交通,小汽车分担率达38.5%。郊区-郊区患者(140人)小汽车分担率更是达到46.4%。从郊区到中心城区就诊的患者主要位于轨道交通线路附近,就医公共交通分担率达59.0%。
四类患者的出行交通分担率
来源:自绘
郊区-郊区患者就诊医院选择分布图
来源:自绘
郊区-中心患者就诊医院选择分布图
来源:自绘
居民就医行为特征分析
02
结合研究内容,将新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规划选址及其公共交通服务配置面临的现状问题总结为如下几点:
大型公立医疗机构选址与分布
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公共交通服务配置
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多考虑机动车交通的可达性与停车配置,缺乏对公共交通衔接和慢行交通方式的考虑。当医院处于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弱地区时,这样的配置进一步加剧道路的拥挤程度和停车困难,极大降低就医效率和服务体验。
患者就医选择与交通方式选择
近郊区、远郊区的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也存在较多涌入中心城区就医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交通服务,人们至外围地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就医更加依赖小汽车交通方式。
课题负责人+课题组主要人员:潘海啸、华夏、高雅、张晓赫、施瑶露、谢芝琳、李佳欣、董寰
本项目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暨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科研课题“新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规划选址及其公交服务配置研究”(课题编号:KY-2021-YB-A04)的资助
供稿 | 谢芝琳、李佳欣、董寰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潘海啸、肖达
相关链接:新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规划选址及其公交服务配置研究(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科研创新 | 新建大型公立医疗机构规划选址及其公交服务配置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