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科学城谋划始于2018年,今已六载。从深圳北部的产业新城,成长为科学城界的芝兰玉树、气质初具,离不开雄篇蓝图的擘画,更不可缺少脚踏实地的行动。
2018至今,市区两级政府先后印发《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光明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等一系列规划条例,顶层设计日臻完善,要将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为融合科学研究、产业创新、宜居生活的新一代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区政府各部门立足各自职能纷纷开展相关研究和项目谋划,从科学装置选址建设、到科学配套研究策划、再到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各类建设陆续展开。进入实施阶段后,出现了开发建设缺标准、部门工作缺协调、点状项目缺统筹等问题,《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计划》应运而生。
-
建立一套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化指标体系,明差距、找标准;
-
定制一套适应科学城发展思路的目标策略,定目标、提路径;
-
形成一套切实可操作的开发建设实施方案,谋项目、强管理。
通过标准明晰、动态评估、项目统筹,让科学城建设从云端走向现实,让仰观宇宙回归于脚踏实地。

1.1 定目标:科学城建设三步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科学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纵观世界其他科学城建设历程,大致可分为“框架搭建—科学起步—提升优化”三个阶段。由此,建设计划提出:

1.2 明标准:建立一套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化指标体系
“建设什么样的科学城”需要“见贤思齐”。通过对标世界一流科学城,结合创新地区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以及深圳市重点地区考核指标,建设计划分别在“科学”和“城市”两大层面归纳总结出能体现科学城特色的指标体系。
科学指标用于评估光明科学城科学的集中度和显示度,如PCT国际专利万人拥有量;城市指标用于评估光明科学城的高质量与高颜值,如15分钟科学城特色生活圈覆盖率。指标目标值的设定借鉴了其他科学城的建设经验,同时也充分考虑光明科学城的建设现状和建设阶段,未来期望通过动态调整的形式对指标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2. 科学城建什么?
2.1 提路径:明确凸显科学城特色的两大开发策略
对接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指标体系从“科学”和“城市”两大方面提出“建设专业化高质量的科创体系”、“提供特色化高品质的城市服务”两大开发策略,打造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聚焦国家所需、湾区所缺、深圳所长,提前谋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前沿技术交叉平台落地光明。完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科技全链条,重点打造共性技术中心和专项技术中心,构建“综合性+专项性”两级科研服务体系。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带动能力,合理布局新兴产业平台。
优质的城市配套支撑科研人员日常生活所需,开放人本的环境促进科学交往。
建设计划通过“4大市区级文体设施+5个街道级服务中心+N个科学城特色社区单元”的生活服务网络,构建与人才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两大国际项目群,营造优质国际人才服务环境,完善科学城特色服务体系;
通过建设光明城站与科学城站双枢纽,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畅达交通,促进与大湾区科创平台间的高效联系;通过营造“一环四廊三圈多点”的高品质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彰显光明山水萦绕、城景交融的城市特色;聚焦韧性生态,加快推进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2.2 统项目:形成一套切实可操的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新增项目策划中,首先对应科学指标,围绕大科学装置建设需求提前谋划与之相关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策划和建设与装置运营、研究成果转化、科研能力支撑等方面密切相关的科创设施,目的在于保障科学持续发展。其次,对应城市指标,围绕科学家等科研人才在研、学、居、游等方面的需求,积极谋划、提前部署优质的公共服务、畅达的道路交通、开放的公共空间等各类建设项目。

针对管理部门日常项目审批流程和管理需求,建立实施项目库,明确不同项目的责任部门,形成指导科学城建设的行动指南。空间上,在全域范围内统筹公共空间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等结构性项目,结合光明科学城重点建设区域将光明科学城划分为七个建设单元,在单元内统筹各类点状项目;类型上,对应开发策略将其分为8个项目类型;时间上,分为2021年、2022-2023年、2024-2025年三个时序。最终形成“两图一表”,便于开发管控。
3. 科学城如何管?
结合现有的规划研究体系和空间规划体系进行补充研究,同时对各个部门年度计划提出建议。
建议由光明管理局、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署等相关部门全流程参与开发建设,并结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总师意见,把控项目建设,确保上位规划意图可以良好传递到下层次的开发建设。
通过建立“1+N”“2+X”双重总师体系,由总师把控“从研究至施工”的全流程,加强总师制度在具体项目实施传导中的作用,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实现精细化管理。
建立科学城推进建设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对各项指标和项目库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对各部门下一周期的工作内容提出建议。对指标体系和项目库进行动态维护,长期指标应结合科学城建设情况进行追踪和跟进,短期指标应结合科学城开发建设时序进行调整或更新。
在不久前结束的光明科学城论坛上,光明科学城再度强势出圈,提出以“开放创新、人文宜居、绿色智慧”为目标的光明科学城建设理念。颜宁博士说“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而光明的未来也将通过项目实干让想象更具象,真切地描绘出一幅“仰可观宇宙之大,俯可察品类之盛,科学家与市民在科学城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享科学之美”的生动画卷。
相关项目名称
作者 | 李澜鑫
作者简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硕士,工作以来参与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多类型、多尺度的规划项目,近年来负责或参与的项目主要有《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技术服务》、《光明区中心区法定图则》、《湛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等。
作者 | 夏青
作者简介: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在20年的城市规划一线实践中,主持及参与涵盖国空战略、总规控规、城市设计、城市更新、历史保护等各类型项目近70项,参与编写四本学术著作。在科学城规划和设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总体城市设计等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造诣。代表项目有《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深圳市光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深圳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深圳龙岗客家围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及专项保护规划》、《宝安区总体城市设计》、《龙岗整体城市设计》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光明科学城开发建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