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乡社区发展与住房建设”专栏,向大家推介1篇国外关于“15分钟城市”的研究综述文献。
(专栏编辑: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来源:PAPADOPOULOS E, SDOUKOPOULO S A, POLITIS I. Measuring compliance with the 15-minute city concept: state-of-the-art, major components and further requirements[J].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2023, 99: 104875.
1. 研究背景
“邻里单元”(neighbourhood unit) 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较早将社会维度引入空间规划的重要理念,强调将公共服务设施视为社区中心并引导居民前往。近年来这一理念逐步转向以居民为核心、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布局。这种转变形成了“15分钟城市”的概念,作为“邻里单元”的延续,这一概念更加关注城市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15分钟城市的基本思想是居民在15分钟步行或骑行等低碳交通的出行范围内获取日常生活的基本服务。15分钟城市概念的实施是建立在密度、邻近性、多样性和数字化4个维度基础上,可达性、步行性、土地综合利用等是其主要的规划理念。
新冠疫情使15分钟城市的概念在过去两年中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基于15分钟城市的创新案例和绩效评估研究。本文通过比较其中定量评价要素、方法等内容的异同,进而提出未来15分钟城市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
2. 文献选取
在Google Scholar 和Scopus 数据库中分别用“15 min cit*”“20 min cit*”及其组合关键词搜索得到74篇文献,排除非英语文献、内容相关度低的文献后,根据所选文献的引证及被引关系,补充其他与15分钟城市概念背景相关的论文,最终得到数量为41篇的文献库。再将这41篇文献根据分析类型分为“理论研究(含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及“其他”3类,根据研究目标选择“定量研究”组(共26篇) 使用ID进行编码并纳入后续分析。
3. 研究发现
(1) 出行起点:出行行为的真实起点为居民居住地,但由于人口数据往往在更大尺度的单元中进行统计,在研究中通常以人口普查图斑为单元确定出行起点(如单元质心)。
(2) 设施类型:已有研究选取了不同的设施类型作为“15分钟城市”的评价指标,其中,绝大多数文献都将食品或杂货店、教育服务和卫生服务这几类设施纳入了评价体系,公交设施也在多个文献中被提到,但就业机会、礼拜场所等设施在已有文献中被关注较少,这也反映出各类设施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除了评价指标选取的差异外,各项设施的归类也存在争议,文章以树状图的方式进行了梳理。
(3) 出行方式与速度:步行是15分钟城市概念的核心,但也有少数研究将出行方式拓展到了骑行与公共交通。有研究在使用城市道路网络数据集时进行了优化,排除不适合步行或骑行的道路、增加出行阻抗设定等。大多数研究假定的平均步行速度在4-5km/h之间,也有研究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儿童、成年人和老年人)、天气与路况条件采用不同的步行速度进行测度。
(4) 时间或距离阈值:时间阈值是衡量设施服务可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案例城市的密度、设施使用需求有关,最常见的时间阈值为15min,少量研究采用了5min、10min、30min等阈值。
(5) 数据源:较多研究采用的是案例城市的特有数据源,较少采用覆盖全球的开源数据。
(6) 研究方法: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某种单项指标评估15min城市概念的绩效,包括通过GIS或其他工具运用网络分析法计算本地服务的邻近性或可达性,第二类则是构建空间或非空间模型,探讨可达性与城市生活方式选择、社会经济变量等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7) 评价维度:现有研究主要包括3个维度,邻近性(可达性)、密度、多样性。其中邻近性指标包括步行15min内可达的设施类别与数量、步行15min内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相同类型设施的人口百分比等;密度指标中居民人口密度最为常见;而辛普森系数及香农熵则是常用的多样性评估指标。
4. 讨论与展望
(1) 在设施类型的选择上,作者建议加强对本地就业的评价,同时考虑通勤与日常出行时间成本的区别;在同类设施的评价中要考虑设施的相互替代性(如中小学不能相互替代);非社区或地方层面的设施应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2) 在数据源的选择上,考虑到绩效评价的可扩展性与可复制性,作者建议使用具有全球空间覆盖的成熟开放数据源,如OpenStreetMap (OSM) 或谷歌地图。
(3) 在时间阈值的选择上,作者认为根据城市密度特征为每种设施定义不同的时间阈值,以便优化城市服务的绩效评价。
(4) 在评价维度方面,作者建议在现有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数字化水平与公平性维度,并探讨为多种维度构建综合指标的方法。此外,还应为各指标建立标准阈值,供研究人员判断实践城市是否符合15分钟城市理念的要求。
(供稿:宗珂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辛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访问本刊官网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官网链接:https://upforum.tongji.edu.cn/main.htm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15分钟城市”理念的评价研究进展:前沿,核心要素及发展趋势 | 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