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各地区都要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再次明确严守耕地红线,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要求。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是严守耕地红线的战略之举。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过程中,市县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其中“一把手”是关键,要把责任扛在肩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市县党政一把手谈耕保”专栏,邀请市县党政“一把手”讲经验、谈体会,推动耕地保护底气更足、措施更硬,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吴毓舟
福建省安溪县是典型的山区大县、农业大县,全县现有耕地17.3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5.49万亩,耕地保护责任大、任务重。安溪县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全力抓重点、攻难点、通堵点,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2023年,安溪县耕地净增加6068.25亩。
安溪县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全力守好责任田。
一是高位统筹。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书,层层传导压力,拧紧责任链条。组织成立县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耕地恢复工作。
二是全面统计。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摸清全县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等情况,及时完善信息、上图入库,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三是思想统一。结合“闽南四句”特色民俗文化,创作耕地保护“唸四句”,依托抖音、公众号、LED广告等媒介,推动耕地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开展“我在安溪有亩田”耕地认领活动,营造全民保护耕地、珍惜土地的良好氛围。
安溪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探索耕地复耕复垦新路径、新模式,确保耕地稳中有增。
一是变茶园为田园。出台激励奖补政策,对茶园复耕集中连片超10亩的给予2000元/亩奖励,做到农地农用、粮地粮用。2022年以来,安溪县共实施农田茶园复耕15935亩。
二是变碎片为连片。推行整村土地经营权“预流转”试点,创新推出零碎耕地入股模式,将闲置分散的土地集中归并、化零为整、连线成片,推动“巴掌地”变“增收田”。同时,依托强村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专业合作社等对土地进行承包运营,做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三是变低效为高质。抢抓国家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实施白濑乡全国试点,稳妥有序推进4个乡镇试点,以点带面、全域整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安溪县坚持耕保与耕种并举,着力解决农民“米袋子”“钱袋子”问题,让农民愿种粮、种好粮。
一是解决“不愿种”问题。安溪县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落实上级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叠加出台扶持粮油生产政策,鼓励农民结合撂荒地整治套种大豆、马铃薯等,对新增集中连片种植超50亩粮食作物的给予1000元/亩奖励,充分调动农民内生动力。
二是解决“产不高”问题。倡导多元种植、耕地轮作,形成“水稻+花生”“水稻+淮山”“红米+山药”等多元轮耕模式,实现耕地效益和农民利益双提高。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标准,统筹谋划、分类打造一批规模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绿色生态的高标准农田,并结合文旅、农耕研学等内容,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是解决“卖不好”问题。启动农特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建设,支持粮食作物深加工、创品牌、提价值。实施农村物流网络一体化工程,实现全县村级物流服务全覆盖。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直播带货,推动粮食类农产品更好出村进城。
安溪县坚持严字当头,注重源头严管,强化全程管控,让耕地保护“长牙齿”。
一是占补平衡保总量。坚持有占必有补,紧盯“三区三线”划定的耕地保护目标,突出主导功能划分和边界刚性管控,严格执行土地审批制度和用地报批制度,严控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二是从严执法去存量。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狠抓农田还耕复耕、土地卫片执法等,强化违法图斑整改,把该退的退足、该管的管住,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三是全程监管防变量。建立耕地保护乡(镇)、村、小组三级网格化管理制度,构建“天空地网”综合监测监管体系,常态化、可视化开展巡查检查,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护,严防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下一步,安溪县将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抓紧抓牢耕地保护各项工作任务,努力走出茶乡特色耕保新路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福建省安溪县委书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