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讲座以现代风土建筑理论及其应用的学术框架为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重新定位历史坐标,考查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的思想及威廉·莫里斯的实践取得新联盟的哲学基础,结合文本细读与关联域研究,探索工艺美术运动在风土与现代性结合实验过程中被忽视的哲学基础:由拉斯金作为运动的精神导师整理出诉求,把工人重拾工作的乐趣和获得人道的环境作为运动的首要职责。其精神上的门徒莫里斯则想办法让设计部门解决诉求,运动的后继者致力于探索实现创始者的理想。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在德国被发展成一套适合德国需求的规程和产品标准化体系,培育了体现工业之美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但是这一改良以额外美学价值的名义,成为寻求市场份额过程中获得利益的载体,丧失了拉斯金与莫里斯在机器主导的社会里所最初发出的精神上的乞求。回望现代前夜的风土侧影,工艺美术运动已经获得了艺术为社会立法的批判功能,以建筑存真观的维度提供了应对机器与手工艺之间二元对立问题的经验,为今日全球化普适原则之下,复兴本土匠作、保留风土记忆、彰显地方性等命题提供了生动一课——一种风土与现代性深度结合的隐匿范式。
潘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研究,专攻风土建成遗产价值理论与保护,研究范围涉及中外建筑比较、城乡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等领域。同济大学德国与欧洲研究院(德国研究中心)一级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方向导师、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专家。近年出版专著《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2022)为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西方现代风土建筑理论的著作,收录于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同济大学《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课程教材。出版译著《威尼斯之石》(2023)为近代古迹保护修复理论诞生的基石。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木质遗产委员会(IIWC)专家成员,应邀赴英国、西班牙等地进行过多场学术演讲。2023年春起开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西方现代风土建筑概论》,构想提出,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风土建筑遗产正以令人震惊的速度趋于消失,中西方出于对身份认同的迷茫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风土建筑及其多元化存续实践进入了传统观与现代性博弈的建筑学前沿。通过“风土观:风土建筑价值理论”“风土现代:中外批判性话语思辨”“风土保护:学科方法与当代存续”三个单元,以系统全面的视角呈现风土建筑现代理论及应用体系。课程开设之后迅速受到该学科领域专业学生的广泛好评,以其引领性、独创性、前沿性、系统性受到校内外师生的推崇和关注,在网络平台累计5万余人次学习收看。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学术讲座 | 十九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