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城市,会是什么样?
回望历史,公元前 485 年老子在《道德经》中畅想未来世界大同;陶渊明描绘了“桃花源”、托马斯·莫尔创造了“乌托邦”;1922年亨利·福特设想未来城市将采用地下交通,居民可根据季节分配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时间。1938年爱因斯坦通过时间胶囊畅想未来,人类社会已经脱离了贫困和战争,在组织有序的城市社会中生活。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人类的主要活动从乡村进入城市。
展望未来,在老子畅想未来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就站在古人畅想的未来,那些对于未来城市的幻想一一实现。1776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社会按下加速键,世界的齿轮飞速运转,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迈入了第四次科技浪潮,加加林进入太空,阿波罗11号登月,电子计算机问世,828米高的哈利法塔建成,量子力学得以证明,九章三号及ChatGPT问世…….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的未来的城市似乎会更加超越想象。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来城市的追问,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都曾畅想过什么是未来城市,这其中科幻电影、城市专家、城市样本、人工智能都滋养了我们对未来城市的好奇,启发着对未来城市的幻想。
科幻作品展现的未来城市
科幻作品最善于讲述未来,在科幻作品的所述中,未来城市是科技与梦想的交织。
科幻作品启迪的未来城市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城市像一个庞大又精密的机器,可以向更高的天空、更深的地下发展。城市的交通可以摆脱地球引力,人类甚至可以穿越银河系与时空。
–
1927年,弗里茨·朗指导的《大都会》
描绘了社会阶级在城市空间中鲜明分布特征,
城市被分割成上层区和下层区,
折射了未来世界的机械与冷漠。
图源:网络
–
1982年《银翼杀手》展现了
一个技术高度发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未来城市景象。
图源:网络
–
2018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头号玩家》
展现了2040年无限繁荣的虚拟城市,
而现实城市却衰败不堪。
图源:网络
–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
城市的概念彻底消失,人类为了存活征战。
图源:网络
城市学者眼中的未来城市
相比于科幻作者,城市专家学者对于未来城市设想更加理性。希波丹姆提出未来城市方格网式形态模式,维特鲁威、阿尔伯蒂提出的理想城市构想,“周王城”、“管子营城”提出了城市的形态与未来城市建设的基础。到现代,宜居城市、人本城市、智慧城市未来城市概念被提出。

–
1960年代以丹下健三为首的“新陈代谢派”
主张城市和建筑与生物一样具有生命,
是动态的、有周期的。
图源:网络
吴良镛强调未来城市的发展应着重于推动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吴志强指出未来的城市要更注重人情味。李晓江倡导的未来城市应更关注人的取向,要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社会氛围。朱荣远认为未来城市应该更关注相对公平和平权的社会状态,在城市中创造出更多的可以建立不同阶层人群沟通交往的公共空间,营建城市公共生活的场所。David Sim(盖尔建筑事务所)眼中的未来城市具备“柔性”特质,城市能够柔韧、宽容、灵活、有弹性、人本、包容、倾听公众。Michael Batty(伦敦大学学院)认为城市会扩展到虚拟空间,会进一步向数字化和虚拟化演化。龙瀛强调大数据在精准洞察人城互动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探索主动感知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孟天广提出未来城市既要感知城市的物理空间,也要理解城市的社会系统。William Mitchell(MIT)认为在人工智能爆炸式的发展下,城市也将迎来数字大觉醒。
在城市专家的设想和倡导中,未来的城市不只是一种空间机器,而是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利用智慧化等多种手段达到更友好、更生态、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状态。

–
“未来理想城市”探索演进的总体历程
图源:未来城市及其规划探索的“杭州样本”
可能的未来城市样本
近一百年城镇化建设最快速的国家是中国,互联网流行一句话:“千年的中国看西安,五百年的中国看北京,一百年的中国看上海,未来的中国看深圳。”凝结现代城市建设智慧的深圳可以说是最接近未来城市的样貌,可以更具象地启发我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建立特区的40多年,深圳快速建成高密度城市的同时与生态环境保持共生,深圳建设了1260个公园、100条特色步道,保持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中有2173种野生维管植物和651种本土野生脊椎动物。可以确定的一点,未来的城市是与生态共生共荣的。

深圳常住人口176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58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约22平方米,200米以上高楼222座,在这个超高密度的城市内,需要实现人、物、信息的高速运转。现在已经可以在深圳体会无人机快速配送、无人驾驶出租车、5G智慧交通街区、一站式智慧政务、全域三维实景、多维水务模型、工程数字化管理等等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未来的城市在挑战更高的高度与强度后,也在探索更快、更智慧。此外空间多维、集约共享、以人为本也是深圳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重点方向。

–
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核心区”的深圳湾

当你在凝视未来的时候,未来也在凝视你。
未来城市一定会有观察者效益,未来会受到当下设想的影响。但即使未来城市形态变化万千,它仍然会是三维空间的时空产物。已有众多的未来城市基于时间和空间的尺度进行了前瞻实践,我们可以洞察未来城市的可能形态。
如果将时间与空间切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众多的未来城市实践其实在不同尺度下有着不同的规律,而且触发未来城市实现需要特定的条件:
宏观尺度的未来城市需要空间认知变革、重大技术突破、方法与实践的突破;
中观尺度的未来城市需要集成诸多科学手段破解生存的综合问题;
微观尺度的未来城市需要推动时空变化下城市功能的运转。
宏观时空的未来城市:
系统性技术的变革颠覆城市形态
宏观时空尺度的未来城市基于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且会在较远的未来实现。人们对城市空间概念已经改变,会再造一个新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各类系统联系更急密集,甚至像一个智慧生物一样,同时具有不断生长的能力。

PART/1
超越传统空间形态的未来城市实践
图源:网络
沙特的The Line线性城市全长接近170公里,宽度仅为200米,它将95%的城市空间定义为生态保护空间,整个城市中没有汽车和道路,将生活场景限定在长条容器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与城市的交互,达到零排放。
图源:网络
迪拜的Downtown Circle进行未来垂直城市实践,将自然装入高550米,长3公里的巨环内,通过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等系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需要重大技术支持,实现可自给自足的空中城市。
PART/2
全基因图谱式的未来城市实践
谷歌主导的加拿大多伦多Maste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MIDP)探索未来城市设计项目与城市新技术的试验。规划整合数字化工具技术、可持续基础设施造等一系列创新手段,模块化的建筑材料建设城市、城市空间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转换形态,用低碳智慧基因编译包含交通、公共空间、住房和建筑、可持续发展、数字创新、公共服务等几乎全部城市系统的基因图谱式的未来城市实践,是一种城市系统性的变革。

–
加拿大多伦多智慧城市Sidewalk Labs方案
图源:网络
PART/3
可有序生长或缩减的未来城市实践
BIG、Oceanix、MIT提出了的The Oceanix City海洋漂浮城市的未来城市,以漂浮的六边形建筑为设计基础,建造可扩展的城市,为受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人们提供离岸居住地。丰田集团主导建设的The Woven City编制城市,突破传统交通路网形态,主要街道可实现自动驾驶,使用0排放、自动驾驶的清洁多用途汽车,智慧机器人随处可见,用智慧交通编制城市。这些未来城市实践突破了传统空间形态和根基,先于社会的变革探索未来城市可能性。

–
BIG海洋漂浮城市
图源:网络

–
BIG编织城市
图源:网络
中观时空的未来城市:
应对地球环境变化、空间限制的城市转型
中观时空尺度的未来城市需要应对城市长期发展后产生的自然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空间限制问题、消除城市有害产物等问题。中观时空未来城市的实现需要进行现有城市制度在组织,并集成各类技术手段。通过城市的改变消极各类发展问题。
PART/1
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未来城市
为应对温哥华福溪未来海平面上升问题,MVRDV事务所提出“与水为友,与水共存”理念,在未来滨海城市设计指南中提出滨海设计策略工具包,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自净自御的功能,通过调整滨水建筑、景观和基础设施以适应不断上升的海平面,确保建筑和基础设施能够与水共存。
›› 向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海平面上升应对策略合集
图源:网络
ASPECT在阿里巴巴生态园区中提出了BioHabiNet生态巢的创新城市概念,打造了多层次系统相互交织联系的网络、生物多样且受保护的自然栖息地、可持续水系统和人与文化自然融合的公共空间,使人们能够相互之间产生互动,并与自然亲密接触,人与自然共生共处。

–
阿里巴巴生态园区
图源:网络
PART/2
缓解空间限制可自适应组织的未来城市
未来城市需要响应多元需求带来的空间分散和碎片化。UNStudio打造荷兰Brainport智慧街区,街区总面积为155ha,根据每位用户的需求进行分区和开发。地块被划分成一系列的带状街道和街块,街区根据未来居民需求自由定制,进行功能的混合,生态空间也可以转变为生产空间。

–
荷兰Brainport智慧街区
图源:网络
PART/3
消除城市有害物质达到零碳目的未来城市
UNStudio在荷兰海牙的中央创新区(CID),通过整合并升级老城区的能源、轨道、供水基础设施,形成多层级枢纽型智慧中央创新区。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智慧化升级,利用热泵、冷热储存系统、与周边地区建立“能源交换”系统,饮水循环系统,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逐步靠近零碳的目标。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荷兰海牙的中央创新区
图源:网络
微观时空的未来城市:
推进城市各项功能在时空变化中更加高效
可以确定的是微观时空的未来城市已经在实践的路上,微观尺度的未来城市在现有城市空间基础框架下,推动城市在时空变化下更加高效,更加智慧化。
腾讯研究院在《“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 2.0》中强调,“未来城市空间的建设应从单纯的设计转化为超越设计,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信息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考量,在城市空间内部构建了居住、就业、游憩、交通和服务五大变革场景的未来城市。
居住方式是对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实现居家在线购物、办公、教育、等需求。新职业产生,自由工作者增多,多种办公模式共存,工作与AI合作。游憩方式主要网络购物、在线娱乐,从线下转化为线上线下结合,突显智能与互动性。交通方面,无人驾驶成为出行新选择,共享交通、无缝出行服务更加突出。服务方面:医疗教育基于AI科技更加虚拟化、数字化、定制化。
›› 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
未来五大场景的变革趋势
如何迈向更好的未来城市?从希波丹姆模式到新协和村,从工业革命到科技爆炸,从蒸汽发动到超高音速飞行,从田园城市的构想到智慧城市的时间,再到数字时代与星际未来的交织,每一个想象就是一个开启未来的钥匙,一把又一把钥匙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新时空。
未来城市是什么样的,你愿意与我们一起埋下这颗时间胶囊吗?

作者 | 春明阳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
作者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中级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城市研究等方向工作。主要参与项目包括:深圳西部市级中心空间规划和概念性城市设计、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优化、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城市新中轴研究、广州海丝城规划设计国际大师邀请赛、东莞滨海湾新区总规划师服务等。
作者 | 文灏颖
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 | 朱正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
规划设计一所主创设计师、存量中心副主任
参考文献
1. 1(1–2) 7–12.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27541231221113945
2. 城市规划的数字大觉醒︱城市规划AI实践大全(上),一览众山小 https://mp.weixin.qq.com/s/ArQR74U5sqzBurGHw83zbw
3. MIT可感知城市实验室:交互建筑的NO.1,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6306350
4. 2021年奥贝尔奖获奖者:十五分钟城市理论,ArchDaily,https://www.archdaily.cn/cn/971131/2021nian-ao-bei-er-jiang-shi-wu-fen-zhong-cheng-shi-li-lun
5.“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未来之城’”UP论坛综述[J]. 城市规划学刊, 2021, (03): 11-14.
6. 城PLUS | 前海,未来城市畅想…… https://mp.weixin.qq.com/s/a-M49jAc5Ac0NJ0_i-ueEA
7. 卷宗Wallpaper | 在深圳前海,提炼未来城市的六个关键词 .W* mp.weixin.qq.com/s/NKs9bPEH59fcjYcJV0Mkhg
8.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腾讯研究院, 腾讯云. 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 2020年6月第1版
9. 沙特“THE LINE”线性城市方案公布,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生活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332c0d0ba1
10. 乔根 · 兰德斯 Jorgen Randers. 《2052 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11. UNStudio设计灵活空间方案 – 荷兰Brainport智慧街区https://www.gooood.cn/unstudio-brainport-smart-district-netherland.htm
12. 城市未来碎碎念(十五)—Sidewalk新规划:未来城市的现实回归 . wepon智慧城市与城市智慧. https://mp.weixin.qq.com/s/cdvSBbFYjXksuJvr7REe-Q
13. UNStudio设计灵活空间方案 – 荷兰Brainport智慧街区 https://www.gooood.cn/unstudio-brainport-smart-district-netherland.htm
14. 社会技术城市,荷兰 / UNStudio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及可持续性的全面愿景 https://www.gooood.cn/socio-technical-city-by-unstudio.htm
15. 沈哲炎,赵晔,寇永霞,等. 未来城市:城市转型综合行动的三个维度(一)_沈哲炎[J]. 人类居住, 2022, (02): 56-59.
16. 龙瀛. 颠覆性技术驱动下的未来人居——来自新城市科学和未来城市等视角[J]. 建筑学报, 2020, (Z1): 34-40.
17. 李文竹,梁佳宁,李伟健,等. 技术驱动下的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响应研究——以黑河市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城市专题为例[J]. 规划师, 2023, 39(03): 27-35.
18. 戴智妹,华晨,童磊,等. 未来城市空间的虚实关系:基于技术的演进[J]. 城市规划, 2023, 47(02): 20-27.
19. 齐奕,郑相壹,黄骏,等. 未来城市与建筑专题研讨会[J]. 世界建筑导报, 2022, 37(06): 51-53.
20.《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2.0》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未来城市的想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