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摘要
正文
猪周期是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具体而言,猪肉价格上涨时,养殖户会扩大产能,增加能繁母猪,推动生猪存栏量上升,育肥成熟后生猪出栏量增加,猪肉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养殖户观察到猪肉价格下降,减少产能,淘汰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下降,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重新回升,周而复始。



第一轮“猪周期”由产能变化主导,疫情助推。本轮周期时间是2006年中-2010年5月,历时4年,其中上行周期2年,涨幅132.6%,下行周期2年。2006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处于低位,致使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部分养殖户亏损严重,永久退出,大量母猪被淘汰。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的存栏量下降3.6%,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2.6%。在大规模的产能出清后,生猪数量开始逐渐传导至猪肉供给端。2007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延缓了补栏速度。因此,猪肉价格从2006年中开始企稳回升,2007年全国22个省市的猪肉平均价格为18.8元/千克,较上年上涨41%;加之春节等短期因素作用,2008年3月猪肉价格达到25.9元/千克的高点。此后,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2010年出现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猪肉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2010年6月,全国22个省市猪肉平均价跌至15.5元/千克的低点。
第二轮“猪周期”相对经典,价格主要受到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外部干扰因素较少。本轮周期时间是2010年6月-2014年4月,历时约4年,其中2010年6月-2011年9月为上行周期,历时15个月,涨幅98%,2011年9月-2014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32个月。在前一个周期的影响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自2009年起开始下跌,进入2010年,对猪肉供给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猪肉价格开始攀升。2010年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4580万头,为周期内低点。13个月后,猪肉价格迎来周期内高点,2011年9月,猪肉价格攀升至30.4元/千克。随着猪肉价格的高涨,养殖户纷纷增加能繁母猪存量,猪肉价格又一次进入下行通道,并一直持续到2013年上半年。为了稳定猪肉价格,2013年5月,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2014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
第三轮周期由产能变化和环保政策共同推动。整个周期为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历时4年,其中2014年5月-2016年5月为上行周期,历时2年,涨幅76.6%,2016年5月-2018年5月为下行周期,历时2年。2014年底猪肉价格迈过W型底部,开始进入上升区间。由于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开始进入持续性的下降通道中,2015年上半年爆发猪丹毒疫情等使得猪肉供给减少,猪肉价格上行至2016年5月。此轮猪周期的特点是受环保和规模化影响,猪肉价格上行并未带动生猪显著补栏。因为环保压制补栏,同时规模化养殖提升了产业效率,一方面提升了生猪的单体重量,另一方面使得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上升,因此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2016年生猪存栏下半年略回升3%,生猪屠宰量未受到明显影响。猪肉价格自2016年中开始下降,并在2018年中完成筑底。
第四轮周期受到非洲猪瘟、环保限产政策、猪周期内生上涨动能、规模化养殖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涨幅大,速度快等特点,价格上涨幅度为历次猪周期之最,堪称“超级猪周期”。本轮周期时间为2018年中-2022年4月,历时近4年。自2018年年末以来,我国生猪存栏降幅不断扩大,在2019年达到同比-40%的历史低点,并带动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价格从2018年年中的16元/千克上升至2019年末的56元/千克,涨幅为250%,为历次猪周期的最大涨幅。2021年初,猪肉价格持续下降,两次“W”型底均已出现,此轮“W”型底第一次探底是在2021年10月份,第二次在2022年4月。
非洲猪瘟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叠加民众消费升级及人口老龄化进程,此时的生猪行业格局已经与十年前有所不同。
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为新旧周期交替的过渡期,其中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产生了过渡期的猪价“脉冲”。
这次“脉冲”主要受到投机情绪影响。时间为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历时仅11个月,观感上像一个时长更短的“非典型”猪周期。该阶段中,猪肉平均批发价从2022月4月的低点17元/千克上升至2022年11月的35元/千克,涨幅达106%,此后进入下降期,磨底时长一年左右。本轮猪价“脉冲”涨幅适中、历时较短,产能并未去化充分,即使是2022年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最低时,数量也达到当时阶段正常保有量的102%。非洲猪瘟伴随的“超级猪周期”带来巨大的猪价涨幅,吸引大量投机性资本进入生猪行业;同期,互联网飞速发展,散户易受网络消息影响,不理性投机行为加剧。2022年5月起国内生猪价格过快上涨,重要原因是市场存在非理性的压栏惜售和二次育肥等现象,部分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渲染涨价氛围,短期内加剧了市场惜售情绪。


近期,猪价出现显著上涨。截至6月11日,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达24.6元/公斤,近一个月猪价涨幅达到23%左右。5月24日,养殖利润全面回正;截至6月7日,养殖利润是322元/头。历史经验看,养殖利润突破300元/头时猪周期将突破“W”底部正式进入上升期。
头部猪企销量与收入存在分歧,价格均上涨。2024年5月,新希望销售生猪136.68万头,同比-5.27%,生猪销售价均价15.42元/公斤,同比8.59%;温氏股份销售肉猪237.89万头,同比13.63%,毛猪销售均价15.83元/公斤,同比10.47%;牧原股份销售生猪586万头,同比1.67%,商品猪销售均价15.52元/公斤,同比9.45%。
我们判断,“猪周期”已经进入上行期,但基于新的猪周期特点,本轮上涨空间不大。
一是,产能去化已经13个月。根据历史规律,产能连续去化10个月左右就会传导到猪价。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反映生猪产能,2023年3月,能繁母猪同比2.9%,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同比-7.0%,已持续去化13个月。
二是,产能存量接近平衡点,供过于求的局面即将扭转。当前能繁母猪存栏3986万头,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仍略超正常保有量。当前去化速度下,或将快速下行直至突破正常保有下限3588万头。
从历史猪周期看,2014年和2018年开始的两轮猪周期都是经历了2-3个季度的快速产能下降才开启价格大幅上行。其中能繁母猪产能的同比降幅连续多个月维持在-20%以上,产能快速去化,也给猪价上行创造了空间。
三是猪粮比显著上行。截至6月7日,猪粮比已经达到7.66,自3月15日首次脱离过度下跌区间(猪粮比在6以下)之后加速上行。历史数据来看,猪粮比突破7之后或将见到猪周期快速上行。

添加助理领取专属研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新一轮猪周期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