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贰
2024
街道空间更新专题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质量发展与建设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成为主要目标。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街道除了通行功能,还被赋予休闲、交往、游憩、娱乐等多重角色。本期专题甄选6篇文章,通过广州、北京、成都等城市的实践总结,探讨如何进行街道空间设计与评价,推进街道品质提升、增强人的体验感和舒适感,使街道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实现街道在物质层面的升级更新和人文层面的活化再造。
人文城市视角下街道空间场所营造效果评价
周榕
摘要:街道空间设计需要将城市规划、交通工程领域的大尺度设计手法收缩到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的小尺度设计层面,只有增加设计的精细度,关切使用者的感受、呼应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实现街道在物质层面的升级更新和人文层面的活化再造。好的街道空间一定是具有人文属性,让使用者可见、可感、可融入的城市场所。提出从5个维度评价街道空间场所营造的效果:开放度体现在空间对于大众的普惠服务和接纳;丰富度体现在空间要素的多样性和给人带来的多重感受;活跃度是借由人的活动给空间增添活力和生机;颗粒度体现在细腻的设计和多样化的感官体验;冗余度体现在场所和包容性和对各类活动的吸纳能力。优秀的设计应当消解掉场所空间的大而无当,使公共空间重新回归人本主义的价值体系。
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刘为,卢俊余,胡阳芷
摘要:城市道路设计主要强调机动交通的工程性指标,缺乏对人本需求下的街道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梳理,无法满足出行者对高品质街道空间的需求。在对国内外街道设计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技术要点,通过构建人群行为与街道品质的交互规律及其与街道要素间的深层映射关系,实现对城市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优化。《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探索建立了一套人本需求下道路分类—功能模块—全要素匹配的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体系,形成7大类23小类道路-街道功能分类体系,并总结9个功能模块的推荐形式、适用范围以及设计要点,梳理街道6大系统90项要素的设计指引。以广州市街道改造实践项目为例,阐述了以人为本理念下街道品质评价、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优先设计以及协同一体化设计方法的应用。
广州市“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提升实践
曾滢,张海林,张晓明,林兰平
摘要:实现“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需要从路网指标、交通组织、设施配置等多方面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控。首先,通过总结广州市20余个“窄马路、密路网”街区规划案例,梳理该类街区的空间及交通特征,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与成因,分析“窄马路、密路网”街区尺度和路网形态对交通组织、设施布局的影响,提出加强“窄马路、密路网”街区交通规划管控的必要性。其次,围绕街区交通效能和出行环境提升,研究形成三大规划提升策略:加强路网指标整体管控、优化街区人车交通组织、精准配置交通设施,并明确街区尺度、支路占比、道路面积率、路网连通性、公共汽车首末站小型化、停车库互联互通等详细管控要求。最后,以广州设计之都三期为例,基于综合评估提出交通规划提升方案。
基于健步悦骑指数和步行骑行潜力的街道分类研究——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例
舒诗楠,盖春英,马瑞,陈冠男
摘要: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了建设健步悦骑城区的要求。随着超大城市治理重心下移,有必要以行政区划的街道作为基层治理单元,推动非机动交通个性化、精准化改善。供给层面建立健步悦骑指数评估方法,需求层面建立步行骑行潜力判别方法,以此为基础面向步行和骑行分别构建街道分类矩阵,提出各类街道分类施策的发展目标、改善措施和时序安排。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首都功能核心区健步指数偏低、悦骑指数尚可,各街道的指数水平差异较大。针对街道分类,从改善非机动交通基础设施、管控小汽车出行、开展宣传教育体验活动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改造建议。
北京健康街道评价方法研究
崔旭川,马瑞
摘要:街道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场所,也是推动街区更新与治理完善的重要领域。以健康街道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伦敦健康街道方法进行解读,强调健康街道评价与城市治理、评价结果与实施改善的紧密联系。在伦敦健康街道方法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发展背景丰富评价内涵,提出以居民身心健康为目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北京健康街道评价体系,具体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分为必评项、减分项和加分项三类。选取北京市三里屯地区亮马河路段作为试点,对街道现状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案建议。概念设计后评价结果显示,街道安全舒适、空间环境品质、健步悦骑友好等方面指标分数明显提升。最后指出,健康街道评价作为一种规划技术手段将在城市治理领域发展成为潜在的重要工具。
健康街道视角下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评估——以成都市老旧小区周边街道更新为例
刘丙乾,周垠,于儒海
摘要: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更新治理工作的切入点。聚焦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借鉴伦敦健康街道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街景图像量化认知和情绪感知技术,从感知安全、出行友好、空间秩序、体验舒适、环境愉悦等维度构建健康街道视角下的街道空间更新治理成效主客观测度框架,并以多时相街景图像为基础构建包含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形成面向街道更新治理成效评估的大规模量化测度方法。最后,从空间共治、体验提升两个维度提出街道更新治理策略,一是要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完善街道更新管理运维模式;二是要保障绿色出行空间路权,提升街道空间安全性;三是要整合街道空间要素,优化空间场景秩序;四是要优化街道空间资源配置,塑造出行友好的环境。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专题集锦”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4068期
编辑 | 张斯阳 王海英
审校 | 张宇 耿雪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2024•贰期“街道空间更新专题”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