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中,从城市轴线这一结构性要素可以清晰的回顾城市发展的关键脉络,明晰城市核心节点或区段发展板块的主导功能,同时是城市风貌形象展示的窗口。不同城市的轴线对于城市所传递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不同,如北京中轴线更多地承载传统礼制下规整的空间秩序和中正和谐的文化内涵(汪芳、刘健、陈旭来,2015);华盛顿城市轴线更多地体现纪念意义。国内外关于城市轴线的研究多关注在设计领域中的建筑与公共空间秩序、空间结构塑造、街道或景观精细化设计和交通组织模式等方面,多通过研究整体或局部轴线(唐子来、张辉等,2000)探讨城市空间秩序或公共节点塑造,但从城市功能发展的视角对轴线与核心节点或板块关系的研究相对缺少。
以往提到上海的轴线,多数会想到中心城南京路这类局部地区轴线。严格的说,从空间概念上,上海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城市轴线(唐子来、张辉等,2000)。但从全市层面总结回顾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会发现真实地形成了由若干重要功能节点组成的城市东西向(延安路-世纪大道)发展轴线,这条轴线既是城市核心功能集聚轴,又是城市风貌形象展示轴。自上海2035 总规提出中心城“强化黄浦江和延安路-世纪大道功能轴线、突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黄浦江南北向城市轴线价值提升,同时未来城市轴线发展的关注点将进一步聚焦在核心功能集聚和空间品质提升双维度之上。本文通过回顾上海主城区城市轴线的规划建设历程,总结东西向和南北向城市轴线的规划建设经验和成效,意图从功能价值和品质提升的视角,对其他城市轴线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1.1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都市景观轴,构建中心城“十”字景观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年)定位城市轴线为都市景观轴,提出中心城内构建“十”字型景观轴线。规划提出强化中心城东西向景观主轴线,建设中心城滨江(黄浦江)滨河(苏州河)景观走廊,通过景观轴线组织街道、广场、重要建筑地标和公共空间;组织滨水空间序列和绿化步行带,强化亲水特征,丰富公共空间活动和场景,塑造良好的都市景观形象。这一时期对于“十”字景观轴线的规划是基于总体城市设计的视角,强调塑造上海精致典雅的景观形象风貌。
2.1.2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强化主城区“两轴”功能集聚
上海2035 总规提出主城区“一主、两轴、四翼”的功能结构。其中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城市核心功能集聚。这表明对于城市轴线的关注点从上版总规重视景观形象风貌,转向重视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集聚。
走向核心功能轴线上海2020 总规提出,中心城内构建的东西向城市轴线强调都市景观形象,意在从空间景观形象和景观视线走廊等方面加强总体规划层次的设计,强调景观建筑群体空间设计、标志性建筑布局和城市公共活动的组织。南北向轴线强化中心城滨水景观带的建设,总体来说中心城“十”字轴线是城市内部的景观发展轴。
上海2035 总规提出的两轴是指城市核心功能发展轴线,分别是黄浦江南北城市轴线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城市轴线。其中黄浦江两岸地区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博物博览、文化传媒等功能,目标是打造世界级滨水文化功能带。延安路-世纪大道轴线上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商业商务、会展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通过这两条城市轴线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全球城市核心功能集聚的“密度”和“深度”,支撑塑造高品质的中央活动区。
2.2.1 东西轴线从未成为明确的城市战略,但功能始终在不断强化
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城市轴线没有明确列为市级发展战略地区,但从陆家嘴金融城开发、虹桥枢纽地区建成到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确立,东西轴线周边功能始终在不断强化,通过延安路-世纪大道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地铁2 号线带动轴线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中心城内部建设阶段、外环附近建设阶段和市郊重点地区建设阶段。
2.2.2 中心城内部段开发建设阶段——1990-2005 年
中心城内部建设阶段,一方面重点建设骨架性基础设施,包括1999 年建成通车的延安路高架、2000 年开通的地铁2 号线以及同年份建成的浦东世纪大道,交通设施的建设为东西城市轴线提供了空间发展支撑。
另一方面,同步开发轴线上重要的功能节点。主要包括1990 年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开发、1990 年张江科技园区开发、1990 年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成效、1994 年人民广场建成、1997 年浦东机场建成、2004 年新天地更新、2004 年静安寺开发和2005 年中山公园开发。这一系列重要的功能节点均布局在延安路-世纪大道两侧。
2.2.3 外环附近段开发建设阶段——2005-2015 年
这一阶段,一方面继续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2010 年轨道交通10 号线建成,2013 年轨道交通11 号线开通运营,2016 年北横通道(全地下快速路)开始建设,延安路高架桥下71 路中运量投入运营。同时轴线两端交通枢纽功能也在不断强化,2010 年虹桥空铁枢纽投入使用,2008 年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启用。
另一方面,重点推进外环附近段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主要建设成效包括:2008 年启动虹桥临空商务区建设,2010 年启动虹桥商务区开发,2012 年启动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2014 年启动国家会展中心建设,2015 年提升张江科技园区能级,由“张江高科技园区”上升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2.4 市郊段重点开发建设阶段——2015 年以后
这一阶段,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东西轴线的交通支撑,2014 年开通上海轨道交通16 号线,连通张江科技园、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临港新城,支撑城市轴线东部市郊延伸段。2017年轨道交通17 号线通车,连通虹桥国际枢纽和青浦新城,成为城市轴线西部市郊延伸段的支撑。同时谋划沪苏湖城际铁路。
另一方面,在城市东部谋划建设上海东站,与浦东国际机场联合打造空铁枢纽,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的门户地位,同时结合浦东航空和东站铁路综合枢纽以及空港自贸区,规划建设祝桥航空城。在东南部临港新城,规划建设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在上海西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处,东西城市轴线的西部延伸段上规划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强化长三角地区的协同发展。
2000 年后,黄浦江南北城市轴线建设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南北轴线的规划建设历程总体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黄浦江两岸点状开发阶段、两岸线性系统串联阶段和延伸完善阶段。
2.3.2 黄浦江两岸点状开发阶段(2001-2015)
2001 年开始到2015 年是黄浦江两岸点状开发时期,以筹备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全市部署推进黄浦江沿线地区综合开发,主要推进沿线点状项目,包括世博片区、南外滩片区、北外滩片区(虹口滨江)、徐汇滨江片区、杨浦滨江片区、前滩片区、吴淞口片区重要节点地区,各行政区划定工作指标,黄浦江开发取得初步进展。
2.3.3 黄浦江两岸线性系统串联阶段(2015-2020)
2015 年至2020 年是黄浦江两岸线性系统串联阶段,重点是推进中心城内黄浦江沿线的贯通工程和景观工程。主要工作是2013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将市浦江办职能划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2014 年颁布《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 年-2017年)》,代表性成效是2018 年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45 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岸线腹地建设了跑步道、骑行道、漫步道“三道”系统,将滨江地区的工业遗存、历史建筑等城市文脉场所经过城市更新后给予公众开放。同时继续推进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增强中心城内核心段滨江公共空间的品质,主要工作包括2019 年西岸油罐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徐汇西岸美术馆、水边剧场等公共建筑启动建设。
2.3.4 未来进一步延伸和完善阶段(2020 年后)
2018 年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提出进一步打造黄浦江轴线地区,未来目标要使黄浦江成为“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未来建设工作一方面是将黄浦江两岸的建设继续向外推进,扩大范围从中心城覆盖到整个主城区。其中重点工作包括规划推进杨浦滨江北部的复兴岛、吴淞码头等区域转型,规划推进浦东滨江北部的高桥石化等区域的转型,规划推进闵行滨江的吴泾化工区转型,使得滨江两岸三道贯通继续向外推进。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滨江轴线的空间和功能,不仅建设滨江沿河腹地公共空间,还强调垂江通道的建设,增加城市空间与黄浦江的可达性,继续推进中心城内重点项目,如黄浦区董家渡金融中心、浦东前滩、世博片区后续利用、徐汇滨江梦工厂等重要功能节点区域的建设。
上海东西城市轴线是全球城市“五个国际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核心承载区,集聚全市最为重要的功能板块。主要功能板块有中央活动区、特色产业板块、交通枢纽板块、国家级政策板块,其中中央活动区包含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南京西路-静安寺商务商业区、虹桥经济开发商务区和古北国际社区。特色产业板块包括张江科学城、临空园区、迪士尼旅游城、朱家角和淀山湖文化旅游板块、青浦工业园区。交通枢纽板块包括虹桥商务区、祝桥航空城。国家级政策板块包括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自贸区新片区。东西城市轴线还串联三个城市副中心和两个新城中心。包括花木-龙阳路副中心,虹桥副中心、川沙副中心、临港新城中心、青浦新城中心。
东西城市轴线是上海城市形象风貌和历史文化展示轴,代表性的形象地区集聚在东西轴线上。轴线串联了象征历史风貌的江南水乡的地区、象征近代海派的文化地区、象征现代和未来的风格的都市地区。东西轴线上青浦朱家角展示明清古镇的历史风貌;淀山湖代表江南水乡的生态景观;外滩-南京东路、静安寺展示民国历史文化;陆家嘴金融城、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国际机场展现新世纪上海改革开放的雄心和光辉历史;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虹桥商务区展现2000 年后上海国际新消费、新经济的都市形象;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展现城市面向未来机遇下的发展形象。东西城市轴线是城市历史发展进程的缩影和映射,展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各时期的形象风貌。
东西城市轴线并非依托单一交通线路或城市道路,而是通过复合型的交通廊道支撑。其中共有六条轨道交通线路(地铁2 号线、10 号线、16 号线、17 号线、11 号线和磁悬浮线)和规划沪苏湖城际铁路;六条城市快速路给予支撑:延安路快速路、世纪大道、G50 沪渝高速公里、在建北横通道地下快速路;另有虹桥和浦东两大国际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集疏散能力。
黄浦江南北城市轴线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的核心段,已经集中承载了全球城市金融贸易、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科研创新等功能。典型节点或地区中,提升陆家嘴-外滩-北外滩的金融贸易职能,在陆家嘴-外滩传统金融基础上,横向延伸带动周边功能板块发展,纵向辐射金融与互联网等其他业态或上下游业态的深度融合。推进杨浦滨江有机更新,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先进发展建设理念延续至其他地区。重点打造徐汇滨江文化创意、传媒产业发展,引领建设全球城市文化功能核心区。
上下游段在突出生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拓展全球城市部分专业化职能。一方面,上下游段要发挥生态价值的廊道作用,通过规划大型生态公园和绿地,发挥更高能级的生态效应,注重生态价值与周边宜居功能的融合;规划形成若干生态郊野公园,塑造旅游特色品牌,统筹发挥黄浦江人文、景观、生态等游憩功能,发挥世界级水岸游览功能。另一方面,上游段依托战略预留区域培育部分创新功能,如紫竹园区提升教育创新等功能。下游段重点地区在原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专业化职能,如外高桥地区在保税贸易、仓储运输核心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延伸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功能,吴淞口片区在航运贸易的基础上,通过港区转型升级,打造宝山城市副中心。
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城市轴线自1990 年浦东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技园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到目前的浦东空铁枢纽、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已经由若干战略功能节点串联形成东西向城市核心功能集聚带。然而,与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对比,上海东西城市轴线仍存在区域引领性不足、发展不充分的挑战(郑德高、朱雯娟等,2020),具体表现在与伦敦、东京等城市的发展主轴对比,东西城市轴线上仍缺少高品质和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节点。未来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城市轴线应持续推进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战略承载,进一步提升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等主要功能板块和文化娱乐、交通枢纽等特色功能板块的聚集密度,通过多样化公共交通方式支撑轴线建设发展,拓展东西轴线功能辐射的深度和厚度,提升对周边更广阔腹地的影响辐射。
黄浦江南北城市轴线自2000 年沿线点状项目开发,到2018 年核心段45 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乃至未来沿线更大范围公共空间的贯通和垂江腹地连通,“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建设已初现成效。未来黄浦江南北轴线将成为上海对话世界的窗口,是展现海派经典和现代时尚文化、展示滨江城市形象的重要承载空间,也是塑造全球城市人、城、产业和生态多元场景的展示空间。在功能集聚方面,一方面要提升核心段金融贸易、文化创意和科研创新等功能集聚,另一方面,上下游段要在生态价值基础功能上,拓展延伸部分专业化职能。在场景营造方面,未来推动更大范围岸线公共空间贯通和垂江腹地连通的同时,还要注重城市轴线活动与沿线社区活动的融合;通过城市更新和场所营造等多元方式承办机遇性活动和大事件,注重城市活动精细化运营为文化活力空间场所赋能,进一步提升黄浦江轴线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整体魅力,使其成为市民人人向往的城市公共客厅。
[1] 唐自来.张辉.王世福.广州新城市轴线:规划概念和设计准则[J].城市规划汇刊.2000(3).[2] 郑德高.朱雯娟.林辰辉.陈阳.功能结构优化视角下的上海重点地区与潜力地区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20(6).[3] 金桐羽.刘博敏.信息时代下城市轴线空间品质提升研究——以南京为例[C].2021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21[4] 胡晓彤.浅析连接理论下城市轴线的延续与发展[C].2019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5]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2017.[6]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 年)[R].2018.[7] 汪芳.刘健.陈旭来.北京城市南北、东西轴线的规划定位与媒体认知[J].城市问题.2015(7).[8] 成亮.浅析城市轴线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J].现代城市研究.2009(1)
张秋扬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空间规划研究院主创规划师
黎威 上海徐汇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学术采撷 | 年会论文宣读:功能价值视角下的大都市城市轴线规划建设回顾与展望——以上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