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在高铁网络等新型区域基础设施支撑下,创新活动的城际协同快速提升,正在形成若干创新型都市圈,但这些都市圈总体上依然停留在“制造型都市圈”的发展阶段。
因此,如何促进创新要素由都市中心向外围辐射、扩散,催化、激发封闭在核心都市区的“创新核”的裂变,培育创新型都市圈,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形成路径的不同,创新型都市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依托城市群发展创新产业集群进而形成创新型都市圈,
另一类是依托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城市群进而形成创新型都市圈。
两类创新型都市圈的空间要素与结构均具有明显的“复杂网络”的空间联系特征。
相比较而言,传统制造型都市圈以物质资源、劳动力资源投入驱动发展,以产品制造为主要功能,物流链、产品链是衔接都市圈各城市的重要纽带,而创新型都市圈主要依靠知识、智力资源的推动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获得发展,因此其不仅有物流、生产链的关联,更有人才、信息、技术链的衔接,构成了远超过一般生产链网络的复杂城际创新网络,在该创新网络中创新要素呈现多样化聚集、跨边界协同和高密度分布、高频度流动、高强度互动的特点。可以说高效率、无障碍的城际创新网络是创新型都市圈发展的“DNA”。
虽然我国许多传统都市圈得益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形成了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硬网络,但是圈域内城际间“跨政区”的客观现实,导致在软环境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人为障碍,制约了创新型都市圈城际创新网络的发育。主要表现在:
体制机制障碍导致的圈域内部门间、行业间、领域间和城际间条块分割,阻碍了都市圈域创新要素的跨界无障碍流动、共享、整合和协同;
圈域内城际之间、城乡之间和社会阶层之间公共服务体系不均衡和不衔接,影响和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圈域迁移与流动;
传统社会心理与观念的障碍依然存在,许多圈域高度同城化的都市圈内,外围边缘地区和次级城镇节点尽管交通便捷、各项设施和服务体系先进、生态环境优良、配套政策优惠,但是受制于传统的“城里人”的生活观念影响,都市圈边缘地区、次级城市等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难度依然很大。
受制于上述约束,创新协同被迫存在一定“舍近求远”的现象或者局限在核心都市内部无法产生区域带动,制约了创新活动在合理尺度内的就近、就地转化和提高了双创的成本、抑制了创新活力和释放。
可见,突破软环境约束和阻滞、释放硬网络的潜力和形成高效、无障碍的城际创新网络,促进创新要素在都市圈范围优化配置已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议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促进城际创新网络的发展、加快创新型都市圈的建设:
创新都市圈的区域治理体系,破除城际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设,提供各类创新要素无障碍流动和协同协作的“软环境”,为创新型都市圈建设奠定坚实的支撑保障体系;
构建市场化的都市圈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城际间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培育都市圈创新要素基于市场机制、企业主导的城际间、部门间、行业间合作协同体系,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确保圈域创新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培育广领域、全地域的圈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培育都市圈域内促进创新发展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孵化系统,培育创新文化和普及创新意识,优化圈域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优惠政策降低圈内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的落差,促进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共建区域性创新合作平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走向都市圈的边缘洼地创新创业,促进核心城市高端要素与边缘地区低成本空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圈域贯通的创新链;
建设低成本、多类型的圈域众创空间体系,特别是推进众创空间与厂区、园区、校区和社区合理结合,形成就近、就地、就便化的圈域众创空间网络和普惠性、大众化、全域化分布的创新空间系统,承载创新型都市圈的发展。
作者:王兴平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
本文由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整理编辑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