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今年4月,《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印发,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北京市已有超六成公园与街区实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其中海淀、朝阳两区共改建“无界公园”109个。越来越多的绿地草坪开启“共享模式”,激发城市活力。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海淀公园内的林下露营区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公园“无界”拆栏透绿




拆除围栏  城市美景交融公共设施共享


从地铁16号线万泉河桥站A口走出,满目绿意映入眼帘。沿着步道向前,边欣赏边拍照,在一片郁郁葱葱中,行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了公园内部。建于昔日皇家园林遗址之上的海淀公园四周原先有很多高高的围栏,入园经常需要绕路,而这儿的改变从两年前开始。


2022年,作为本市首批“无界公园”建设试点之一,海淀公园率先开展“拆栏透绿”工作,1900余米的外围栏杆全部拆除,实现公园全开放;去年9月,公园还开放了中心草坪,加上其他各处的开放草坪和绿色帐篷区,总开放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已占到公园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没想到现在围栏都没了,平时路过,即使不进去,也觉得心情特别好。”——市民李先生


“无界公园”不仅将城市与美景交融,也推动了公共设施的共享利用。例如,公园内的公共卫生间,以前对路过行人来说是“看得见、用不到”,拆除围栏后,市民入园的路径大大缩短,使用卫生间也更加方便,园内公共卫生间等设施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海淀公园内的草坪上很多人在放风筝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花园城市  海淀朝阳改建无界公园109个


城市就是花园。《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公园界面与城市界面的整合,释放公园内部生态景观,鼓励新建的各级各类公园无界开放,已建成的各级各类公园,鼓励公园边界围栏开放共享。


“对于保留围栏的,我们也建议通过降低、退让等方式,弱化公园物理边界,优化出入口设置,实现与周边各类设施空间的融合,减轻空间阻隔感,提升绿化感知度。”——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


目前海淀、朝阳两区共改建“无界公园”109个,包括:马家湾湿地公园、四合公园、八里桥公园、长春健身园、元大都城垣(土城)遗址公园(海淀段)等。此外,全市公园还将持续完善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全龄友好以及餐饮售卖等配套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品质,让市民惬意欣赏满园风光。




草坪开放市民乐享




共享开启  工体新草坪“一站式”吃喝玩乐


“以前,但凡有块草坪就会立一个牌子,不让大家走进去,虽然能理解,但多少有点遗憾。”——市民王女士


近两年,北京的许多户外绿地开启了“共享模式”,行人可以信步走入。6月13日到17日,处于休赛期的新工体格外热闹。原来,这里举办了“工体三里乐动生活节”,北广场及东北角的草坪上到处是前来参与的市民。这也是新工体户外草坪首次对外开放。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新工体户外草坪首次对外开放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鹿杨/摄


露营休憩  奥森新开放帐篷区市民很欢迎


在北京,越来越多的公园绿地敞开怀抱,邀请市民游客走入其中,零距离感受一草一叶的芬芳。


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今年新开放的帐篷搭建区很受欢迎。在游客们看来,虽然这里不是专业的露营地,但离家近,节约了时间成本。搭起帐篷、支上天幕,野餐篮子一摆,简单的露营带来周末的松弛感。


“去年露营车都进不去,现在都有正式的帐篷区了。”——市民王先生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奥森公园北园新开放帐篷搭建区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程功/摄


摇马、传声筒、大转盘……在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中央草坪中的儿童游乐园吸引了不少孩子。


“平时那些儿童设施一般都是单独找块地,铺上塑胶,草坪里的还是头回见。”——市民刘女士


未来,公园还将逐步有序地面向公众开放露营区域,带来更多户外活动和自然体验。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公园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朝阳公园里,年轻人在草坪上野餐成了时尚;永定门公园里,中央大草坪及附近林下空间共释放约2000平方米绿地,草坪上各种树木形态高低错落、颜色深浅不一,富有律动;首都机场生活区旁,西湖园芳草满地,游人可以在草坪上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开放的大草坪成为城市里绿色的活力中心,带来生态与文化、体育、商业等城市功能的融合互动。




街边绿地点亮生活




街心公园  大自然中上班族舒缓工作压力


花团锦簇、蝴蝶飞舞,在金融街中心公园,1万平方米的草坪被繁花装点,可谓步步成景、处处如画。一早一晚,这里是周边居民锻炼、遛狗的好地方;到了中午,附近上班族利用休息时间结伴遛弯,在大自然中舒缓工作压力。路过的行人累了,也能找个阴凉处随意小坐。高楼广厦间,有这样一处开敞的绿地,实在难得。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金融街中心公园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西城区是北京第一个实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的城区。为此,西城区想了三招,把“盲区”一一消除:一是把“盲区”周边未实施的规划绿地建起来,这便有了安康园、灵境翠园、明光花园等口袋公园;二是对目前封闭式的绿地进行改造,增加服务功能,比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侧绿地改造提升为“和义花园”,与市政步道开放融合。


第三招最不易,那就是针对近期无实施绿化条件的“盲区”,推动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换言之,就是鼓励具备条件的社会单位,向市民开放其附属绿地,配置游憩场地与设施。


鼓励开放  单位绿地“打开”供居民休闲健身


位于六铺炕区域的化工博物馆花园面积不大,约1600平方米,原先是化工博物馆单位内部的封闭绿地。改造前,这里被栅栏合围,3棵大杨树因种植池狭小,彼此挤压,急需重新修整。去除围栏“无界”开放后,花园里有了活动健身空间,沿街道一侧拓宽成休闲广场,绿地内增加散步道,设置休闲座椅,居民络绎不绝。现状长势良好的树木也被保留下来,与林荫路相结合,补植的玉兰、丁香、天目琼花,也为这里增彩。


“花园城市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建设用地内外绿化景观融合,释放地块内部绿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


引导附属绿地及其他绿色公共空间融入城市,推动城市界面和街道环境美化,是建设花园城市的内涵之一。此外,专项规划还鼓励商业地块首层界面开放,引导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开放高品质绿色空间,鼓励办公类建筑提供开放可停留的商务休闲空间。


规划·展望  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公园数量达到1065家,超6成的公园与街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提升了城市的绿色感知度。目前北京围绕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已建成109个城市公园,未来还将围绕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九大公园群。


“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就是以市民生产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为出发点,让公园绿地和山林气息延伸到街区,‘串’起身边的绿色生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设计所所长吴克捷


随着越来越多的绿地向市民开放,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公共空间,确保其可持续性和公众满意度成为一个挑战。后续应强化属地引领社会资源共建共治的重要作用,引导全社会建设绿色空间,助力北京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游的花园城市。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内容有删改


相关阅读

北京610多个口袋公园让你“转角遇到美”

美不胜收!北京在花园城市建设中,首都气韵更加浓郁

深入实施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 建设现代化美丽首都

什么样的花园,可以激发城市人的“20分钟效应”?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拆栏透绿!北京推进“无界公园”建设,打造绿色共享空间新体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