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载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4年第3期

世界遗产超越边界
吕舟

遗产项目图 来源:UNESCO世界遗产中心
在展现各地区文化多样性方面,多处被列入《名录》的遗产反映了缔约国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表达:加拿大的克朗代克反映了数千年来生活在加拿大地区的原住民文化,以及19—20世纪初原住民和殖民群体间的关系;中国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见证了当地延续千年的茶叶种植与产生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传统;埃塞俄比亚的盖德奥文化景观见证了埃塞俄比亚东部地区长期以来的农业活动、森林管理、信仰的独特形态;蒙古的鹿石和相关青铜时代遗迹是青铜时代晚期欧亚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例证,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这一地区游牧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贝宁的古帕玛库-巴塔马利巴人之地是贝宁与多哥相邻地区巴塔马利巴人在与自然环境互动过程中,由建筑、农田、仪式活动空间形成的文化景观;希腊的扎戈里文化景观展现了旧石器时代以来,在原始粗粝的自然环境中的人类以自给自足的精神形成的,由梯田、磨房打谷场、羊圈、围栏和石头建筑构成农业景观及延续到近代的乡村形态;阿塞拜疆的希纳卢格人文化景观及“克奇约卢”移牧之路项目,则是当地半农半牧区域人类在不同季节、在垂直高度迁徙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在脆弱环境中人类创造出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印度尼西亚的日惹宇宙哲学轴线及其历史地标,以宫殿建筑为中心联系起当地的默拉皮山和印度洋,以空间形态方式见证了爪哇文化的宇宙观和信仰;突尼斯的杰尔巴岛-岛屿区域聚落形态的见证,反映了半干旱缺水环境中人类发展出的定居模式。这些体现文化多样性、见证人类文明多彩特征的遗产所表达出的丰富性,已极大超出了1972年通过《公约》时提出的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时基于传统史观对遗产价值的理解。
201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所谓“冲突遗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冲突遗产”是指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战争或者冲突所形成某种具有纪念性价值的遗产。由于其价值中关于战争和冲突以及因其造成的灾害及人类的牺牲,故对这类遗产的价值评价一直存在分歧,如何在世界遗产的价值表达中更强调遗产对人类文明的积极内容而减少相对负面价值的表达,是关于“冲突遗产”讨论的核心关注点。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属于“冲突遗产”范畴的比利时和法国再次联合申报的3项新申报项目被提交大会讨论,并最终都被列入《名录》,无疑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类遗产认识的变化。①大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 的墓葬和纪念场所”的评估结论为:遗产唤起了对受害者(军人和平民)的记忆,见证了民众的痛苦。尽管这些墓地和纪念场所以阵亡士兵为中心,通过其象征意义警示人们,每个阵亡的人都是父亲、儿子或丈夫。因此,这类遗产不仅是一种战斗崇拜,更是一种文明和人道主义的信仰,促进人们的反思,促进和解与和平。②阿根廷的ESMA博物馆和纪念地—曾经的秘密拘留、折磨与处决地,是阿根廷1976—1983年独裁统治期间的主要秘密拘留中心。这里曾被用来关押、迫害、折磨并杀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绑架的反对者。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是被联合国视为反人类罪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③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纪念地是1994年4—7月在卢旺达发生的针对图西族、温和派胡图人和特瓦人的种族屠杀发生地和纪念地。在这几个月的大屠杀中有100万人被杀害。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这一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其与具有全球意义的这一种族灭绝事件的关联性,委员会认为,将其列入《名录》能警醒人们在20世纪的种族灭绝暴行,有助于族群、国家间的和解与和平。

图/ESMA博物馆和纪念地博物馆内部照片 来源:申遗文本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目次
专题: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告
世界遗产超越边界
吕舟
机遇与危机并存——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热点问题回顾
孙燕,解博知
威尼斯之危:从濒危提议看世界遗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尚晋
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体系中的参与度及发展趋势
魏青

清源第45届遗产大会现场观察团
左起:田芯祎、尚晋、魏青、吕舟、孙燕、解博知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7月21日至7月31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办。清源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遗产大会,进行“清源独家观察”报道,敬请期待!
相关链接: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学术分享】世界遗产超越边界|吕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