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城市设计是城市思想的框架,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是大尺度的建筑。”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也促成城市空间结构,它没有法定规划标准、准则的羁绊。
面向未来社会需求和空间营造的城市设计既需要脚踏实地,更需要想像力。无论什么设计,基本特征都是想象未来,以实现未来的目标为前提建构改变当下的现状的可能性。任何一项城市设计工作对于项目所在地而言,必须具备相对的先进性,摒弃重复、拷贝……或是对先行规范、标准、观念等要素权重的重新组织排列,或是尝试突破常规、常识、俗成的观念和常态思维的重新定义的新试验。城市设计也因为创意和创新常常会有一些“自由主义”的味道。
设计是针对人的话题,解决人需求的事情,设计解决空间的事也是为了人的需求。城市设计是设计师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需求交互的过程,是通过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建构一种人与人之间新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会带来各种冲突和矛盾,创造公共空间的价值在于消弭和融合具有社会差异人们的共生并存需求,也是城市设计的创意在制造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
当我们回望一幢建筑的诞生或者一座城市诞生,其空间生成背后一定有其集合且复杂的价值立场和生长逻辑。“文”有地方性,“化”是一个过程,设计带有价值取向,也就是文化的过程,建筑和城市是一个结果。在这里文化建筑的文化是动词,不是名词。城市设计关注文化建筑产生的“土壤”和过程。带有文化的建筑由此应运而生,并组成城市,服务社会。建筑文化就是文化建筑之后的现象和内涵。

“大家小筑”是一次建筑实验活动,用城市设计的方式设计了预期目标、过程,甚至一种机制状态,还设计了参与者的多样性。无中生有,聊出来的建筑?画出来的设计?还是不断修正的任务书?去想象建筑的角色和作用。在一个好的自然山水环境中,小建筑,功能未既定,设计的对象不再只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或建筑与人的关系,可以共同探讨这栋建筑及其功能如何诞生。
因此,“两塘书院”是一次浓缩思想的设计实验,是从文化建筑设计角度的众筹实验,预设了岭南文化在建筑和园林设计上现代化的命题,是有价值判断在先的设计实验。在多次讨论后用建筑空间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是技术和思想的结合,尝试以小建筑中蕴含大话题。

城市设计营造两塘书院的环境氛围
相由心生、文化建筑众筹
业主、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景观师、室內设计师、媒体人在事前、事中交流各自可能的想法;在自然、社会、城市、建筑、园林、室內等方面,相互作用,交叉影响,互为条件。探讨如何兼顾学术、公共、岭南“宅园一体”等问题,如何让城市设计、建筑、园林、室內设计协同等,形成了多专业视角的思想交流和积淀过程。
创造在地的建筑:寻找在地设计的巧力——“现场有神灵”——在地而不只是在室内工作的方式,创造有自然的建筑和有人的城市。
创造思想的建筑:京剧中有“三五人千军万马、七八步万水千山”,俗话也有说:“十只鸡熬一碗汤”,设计是一种共谋过程中的思想和文化的共识。
创造生长的建筑:通过各专业协同,使建筑被不断修正和完善。
创造技艺的建筑:建筑设计只是将文化之讨论凝结成物质的空间可能性,顾及自然生长的环境,避大破而择谦逊之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取舍设计师各自的专业思想,在讨论和执行的过程中经历“漏斗现象”。
在各人各思各种矛盾与冲突之间、动静之间、变与不变之间,尽可能设计有利于某种建筑诞生的一切条件,最终形成文化的建筑。

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向自然环境获取欲望的控制,试图反映岭南文化建筑、园林现代化的可能性。山德、水性、林相、人文,主体美学是大自然恒久形成的美学,城市和建筑设计只是客体的美学范畴,共同的价值源自不同价值的冲突和交流,商议而共识。(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动静之间:相地、调地、为了一种建筑的诞生。动态平衡中的选择大自然是最大的精神沐浴空间。(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变”与“不变”:建筑的临时性和恒久性是动态的概念。从空间环境心理学视角,美学初始而不是技术、精神的追求。(图 | 汤桦建筑设计)
传统的岭南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做得很好,这种“消界”的观念也解决了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城市设计在韶关“两塘书院”的实验项目中,探索了岭南建筑现代化的可能性。设计空间环境和形成建筑的机制,以一种系统性思维方式,给建筑师和其它专业的人们建构了特别的参与路径。多视角文化和智慧的集成,文化的建筑需用心、用情、用技巧,表现了集聚是为了释放,有智慧的集聚,建筑乃生文化。相由心生、境循意成。小题大做、大家小筑。

图 | 汤桦建筑设计

奥运文化中心是国家的文化中轴的重要地带,既要体现传统,同时也要包容。
北京奥运文化中心城市设计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做城市设计的时候,要回答很多问题:
如何在北京最重要的城市中轴空间演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如何构筑代表国家核心文化集合场所的空间秩序?如何发挥城市设计在下阶段建筑设计中有效(限)控制引导作用?如何平衡建筑个体合理与建筑组群合理的关系?如何有利于形成新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场所等等。
联合团队采取相向设计的工作方法。建筑设计从小尺度到大尺度,城市设计从大尺度到小尺度,规划师和建筑师思考方式相向而行,过程中双方相互启发。当建筑师把城市设计做错了的时候,它是极具破坏性的,因为建筑师的思维方式是局部的思维,它对系统的破坏和结构的破坏是没法弥补的。规划师的思考方式就是系统和结构,即便做错一些局部的东西,建筑师还有修整的余地。
城市解析
从城市的视角来研究这个地区,即从思维方式和空间尺度对场地进行再分析,通过市·定位、礼·形制、流·轨迹、度·异合、场·特色、例·借鉴六方面对城市关系进行了梳理。
| 礼·城市形制——新方城+三馆集群。通过整体的景观设计手法,创建新方城的领域感。这是一个在空间设计被文化约束中找寻公共活动自由的地方,全新演绎北京城市国际性和现代性,而不是常规的国际化,是自主设计、是引领,不是跟随,最终达到完型北京城市的轴向空间。
| 流·动线系统——三馆之外的“建筑”。从文化体验的角度,分析空间、时间和人的几何关系。特別加强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第四建筑”完成关于城市层面的各系统分析表达。
| 度·国家神韵。大形制控,探索有机城市集合。大韵异和,寻找共同中的不同。
| 场·文明载体。一个人在文化中心空间移动,所通过的全部路径就是这个人在场所中被文化的心理轨迹。获得安全、舒适、文化和自由的“布朗运动”。

第四空间:三馆的外部空间系统地成为“不外”空间
当北京城要做现代建筑、实现国际化包容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类比北京城的演进形制,城市设计将奧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划分为体育方城、现代方城和人文方城(由文化综合区和七个院子组成)。现代方城将以文化、商务、商业、会展、居住等综合城市功能单元,促进整个奧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在后奧运时代,成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融入城市可持续进程的核心空间,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空间布局——台院聚落
在空间布局中,用台和院去做托盘,用第四建筑空间(建筑以外的空间)来解决闭馆之后的开放性,让公共空间能够24小时对外开放。
由于三大场馆的建筑设计风格迥异,如何在文化综合区内实现建筑群体的统一成为设计的难点。台院聚落的概念,有如立足于北京古都礼制、现代城市文明以及场地现状条件而设定的中国画框,体现出中国首都特有的空间礼制和宽广的文化包容 。

传统和现代的传承
传统和现代的传承是设计基本的原理和逻辑,奥运文化中心承担着中国当代文化建筑标的物的使命,必须要创新。场地内的场馆建筑设计方案就好比是“中国盘子”里的“盘中物”,无拘有束。
“文化权益”和 “公共生活”
面对“文化权益”和 “公共生活”的命题,公共空间建筑学不再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建筑美学和技术学的载体,不再是只属于业主自己的建筑。中国社会公共文化生活新模式是文化的发布与交流,让场所中的人建立相互的联系,而不是自我孤独和离散。
奥运文化中心对城市尺度的再结构化,以“台、院”为题研究空间场所与文化礼制,兼顾城市的“基本”与“非基本”文化需求,保障本土性与国际性的主客的权重关系,还研究了公共开放与人行自由、建筑个性与系统秩序、交通模式与立体空间等话题。

文化建筑是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空间场所,三馆之外的室外“第四空间”是全天开放的公共空间,需要连续和多样的空间组成。城市设计崇尚“大家以为是”,而非“自以为是”。

文化建筑是一种精神风尚的载体,是人们判断社会文化价值的风向标,也是城市文明的尺规,北京更是重要。城市设计的系统性和公共性往往会被任性的建筑师或业主削弱,甚至破坏。我们不得不关注来自全世界的建筑设计智慧,积聚在北京需要一种理性和文化的空间组织管理的方法。

经济民生与文化民生一样重要,前一个容易且快速,后一个渐进且需要耐性和用心。建筑和城市是文化的证据。
无论是公建还是住宅,都跟文化建筑诞生和生长是有关联的。文化建筑可能呈现政治化、威权化、符号化、高技化、簇群化、现代化、艺术化、人性化、制度化等特征。文化建筑是城市文化历史的证物。
城市设计是“城市思想的框架”。需要关注空间生产的逻辑和价值观,并由其决定空间生产的结果。福田中心区中轴线贯通南北,市民中心非衙门式布局,文化设施和公园一体化布置,形成多功能的市民中心,而不是常规的政府办公楼。立体步行空间系统、广场、公园和现代风格的建筑构成城市公共生活中心,这就是深圳当时的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
城市设计是体系化空间场所“思考的方式”,涉及到价值观的选择。

城市设计是“大尺度建筑”。深圳拥有物质的“密度城市”与文化的“雨林社会”,这是“大尺度建筑”项下的社会图景。不存在单纯的文化建筑,文化的建筑构成文化的城市。
设计文化城市和建筑需要明确的文化价值先导。2011年深圳市政府颁布《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就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方针,影响深远。
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都忠实地记录着当时预设的文化认定的标准。涵盖了对文化的內容以及文化的形式,也包含某段历史时期对城市美学的定义。
文化建筑或文化城市的五个要素:位、意、时、形、场。
位:是人本、服务效率、价值区位和文明;
意:代表价值、立场、先锋和理想;
时:是时机,超前或滞后,历史符号;
形:指代符号、视觉、功能和象征;
场:是指场所精神与文化气质。
如何处理几者关系的权重,决定城市和建筑的文化味道、气韵和文明成色。

填与不填:填海为深圳人的滨海城市梦想,不填则基于城市生态文明的自觉,戛然而止对侵占自然环境欲望的控制。
结语
“两塘书院”是浓缩思想的实验,有着明确的岭南文化现代化的意图,城市设计创造多视角文化建筑的条件,通过技术与思想的结合,实现小筑中的大文章。
奥运文化中心,是国家文化价值内涵(包容国际、文化自主和自信)的象征,也是文化民生的场所(有礼制和秩序的文明地共用公共的场所)。奥运文化中心设计是国家文化态度的选择,深圳湾设计是礼让自然,这些都有文化之心,文明之意。
经济民生与文化民生一样重要,前一个容易且快速,后一个渐进且需要耐性和用心。城市设计需要让建筑和城市成为文化的证据。
设计是一种检讨当下,理想预设未来的工作,设计的过程是释放文化作用的过程,就像农业生产从拓荒之为、耪地之举,即便有不可测的自然灾害,不确定的未来,依旧应该怀着收获的初心。
有道——城市设计总体上应更主动的注入主观和微观的价值。城市设计以此为宗,文化建筑由此而生。
有为——公共空间构筑公共文化,培育公共审美。城市设计以此为相,文化建筑相由心生。
有序——建构实施制度和机制,理性伴随城市的发展过程。这样的城市设计以人民为中心,常识常理,设计有利于城市和建筑形成的文明土壤和秩序,让建筑知书达理,理行于外,以此为本。
城市和建筑如砚,人生如墨,墨成文就。城市和建筑设计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
–
注:本文内容整理自朱荣远先生在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城市设计分会成立大会所作报告,已经讲者审阅
SELECTED
精|选|推|送
作者 | 朱荣远
中规院深圳分院顾问总规划师
作者简介: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是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朱荣远:文化建筑与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