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重构城市价值观 增强城市发展内涵



在当今快速化的城市解构建构过程中,重构城市价值观,增强城市发展内涵有其必要性,这不仅是维系恋地情结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护历史遗产的使然,况且在城市发展中还存在着不注重珍视古城文化、不重视保护历史遗迹和不关注提升幸福指数等的问题。对此,苏州大学徐国源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
重视古城重建复建内涵,增强生命力和人情味。

在重构城市价值观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城市的落脚点是要满足在城市中生活与成长的人的需求,是要体现城市的文化关怀,而非经济利益。



对此,一方面要还古城既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重建复建中,要从长远的眼光意识到过多的商业利益或符号反而会使市民及游客产生反感厌恶之情,磨灭既有的印迹,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可以借鉴国外古城保护与开发的典型经验,将古城与商业区分开,各行其职,还古城一个静谧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在重建复建古城中,要以人为本,融进人的情感,给古城新的生命。这方面可以借鉴希腊或意大利对于街道的设计与布局,其是将审美与人情的标准融合起来,建构了“街道的美学”,焕发了城市的魅力。


因而,在重构城市价值观过程中,也要意识到古城的重建复建从根本上是为了肯定人的存在,尊重人对城市的历史情缘与文化情愫,体现人对城市发展所独有的人情味,以此形成人的城市。


2
保护城市古迹遗迹历史,增强意象性和可读性。

首先必须要认识到古迹遗迹具有不可复制性和重塑性,一旦摧毁,将无法再弥补;


其次也要认识到城市中既存的古迹遗迹是独特的环境意象,是联结城市住民的纽带,是唤起市民荣耀感和归属感的脐带;


另外还需要认识到古迹遗迹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寄托,如果毁坏了它们,也相当于毁灭了人们对一座城市精神的意象性和可读性。



因而,在重构城市价值观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宣传、政策保护、资金扶持和市民参与等方式妥善保护好古迹遗迹,不因城市改扩建和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毁坏掉一座城市所应有的意象性和可读性,要为其留有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在解构建构城市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城市景观,也要在遵循古迹遗迹所展现出的既有城市精神的基础上,再融入其独特的个性和意蕴,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城市发展内涵,凝聚市民情感。


3
提升城市软件硬件设施,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

需要认识到“幸福”不仅仅只是建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而是主要来源于人的主观感受和切身体会,因而要着重关注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为此,在城市解构建构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城市建设的硬件内容,如丰裕的物质生活、完备的社会保障、雅适的居住条件、便捷的交通设施、优美的街道环境、完善的医疗保健、优良的教育条件和稳定的社会治安等。

还要重视对“软”件设施与环境的营造和烘托,包括浓郁的人情味、美观的城市布局、祥和的建筑情调、高度的身份认同、丰富的文化娱乐、温馨的情感陪护以及和谐相容的个体幸福与城市发展等。


综合而言,只有让市民切身体会到归属感和忠诚度的城市重构,才能激发起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眷恋,充实城市发展的内涵。



4
注重城市解构建构形态,增强审美化和包容性。

在重构城市价值观中,

一方面要认识到城市的发展空间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而是饱含了诗意与幸福的意象空间,因而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尤其要注重对“幸福空间意象”的构建,要将幸福感和人情味融入城市解构建构过程中,提升城市内在的审美情趣,以此激起市民诗意的想象力和更为深刻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者来说,要始终保持包容的眼光和开放的胸襟。可以说,人类文明是多样的,城市样态也是丰富的。伴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审美风尚和价值理念也将不断刷新城市的面貌。



因而,对于在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事物新元素,只要其在不破坏不侵蚀城市固有的精神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都可以秉着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加以接受,以此更好地丰富城市发展形态,增添市民意象空间。

作者: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国源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

新疆新土地城乡规划设计院 信息中心 整理编辑


欢迎并感谢您参与平台投稿,投稿邮箱:xjxtd@126.com,请您在标题处表明“微信投稿”字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