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规划信息


【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年会报告


新城市科学:技术、计算、变革与应用

龙瀛  赵慧敏  张业成

【摘要】技术发展推动了城市科学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推动城市科学进入新城市科学阶段。本文归纳总结了新城市科学的发展脉络,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并将以城市作为实验室的新城市科学归纳为以下3个维度:(1)新的城市科学方面,海量、高密、高频的新数据,主动城市感知等新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方法的发展促进了研究范式的转变;(2)新城市的科学方面,技术带来了城市本体,即个体日常活动、社会组织和城市空间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试图刻画这些变革的时空规律;(3)未来城市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将驱动未来城市的变革,城市科学家开始对未来城市空间原型进行推演并对其创造方式进行创新。城市科学工作者应抓住时代机遇,共同推进新城市科学的发展。




规划研究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新特性与规划新思维

申明锐  蒋曌  周文昌  尹介琪

【摘要】研究聚焦作为新兴城市基础设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结合对长三角领先城市发展状况的实地考察,提炼其较之传统设施体系的异同点,进一步从理论视角出发剖析其内涵特性,并探讨适配的规划干预新思维。研究认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一项以充电和停车为核心功能的从旧体系中生长出的新设施,因较之传统基础设施有更久的历时体验和更多的技术赋能,从而能支持各类新型使用场景。基于交通与能源两方面时空需求的叠合,充电桩的布局和使用涉及多主体多部门的差异化诉求,协同治理面临挑战。城市规划作为统筹公共资源空间分配的政策平台,理应将充电桩纳入公用设施体系的考量之中,在“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新思维下探索新的规划模式。这一模式既要与既有设施体系充分兼容,保持基础设施的稳定特性,又要能充分拥抱市场,通过技术迭代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防灾韧性城市: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

赫磊  解子昂  李捷

【摘要】本文旨在明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领域中韧性城市的界定与概念内涵,基于前期对防灾韧性城市发展脉络的综述性研究,推演出逻辑自洽的防灾韧性城市(Disaster Resilient City)的本质内涵、分形结构与特征向量。主要结论:防灾韧性城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的服务供给、动态演进的自适应过程、跨尺度多系统的关联协同;其分形结构统一于由“节点—边”联结的物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网络系统交织的高阶复杂城市网络结构;基于“结构—功能”模型推导出具有独立自由度的四维特征向量,即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和治理能力。研究有利于明确防灾韧性城市的概念,构建广泛共识与深入探讨的基础,形成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领域韧性城市的研究边界,推动综合防灾规划理论的演进。

城市更新风险的形成与治理——基于风险社会学视角

刘泓显  唐燕

【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存量发展时代的核心行动面临着复杂多元的风险障碍,亟需探索多主体、系统化的风险治理体系。本文从风险社会学和城乡规划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基于现有理论与实践构建起城市更新风险形成与风险治理的分析框架,在理解风险来源、演化与放大过程的基础上,推进包含风险评估、决策和监管的风险行动并提供多模式策略工具箱。研究以恩宁路改造为案例,应用理论框架分析其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风险产生与治理情形,并提出对未来风险知识生产与风险文化培育发展趋势的展望。




国土空间规划

走向精准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 一个基于土地运营的分析框架

谢杰锋  王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土地运营实现的土地资本化,使得地方政府建构了“以地谋发展”模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跃迁的重要动力。由于空间规划与土地运营关联研究局限于土地价值、用地布局和土地供给时序、规划实施路径等片段,缺乏整体系统性思考,“为规划而财政”“为财政而规划”等不合理现象频发且缺乏有效回应。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基于土地运营的空间规划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土地运营的方式以及空间规划的作用路径,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土地运营转型趋势,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的思考。

保护责任与发展权利统筹——“三线”划定的理论基础和规则研究

程茂吉

【摘要】统筹划定“三线”是贯彻粮食和生态安全国策、完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制度、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也是编制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条件。“三线”划定规则的形成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博弈,博弈的重心在于如何平衡保护责任与发展权利的关系。指导“三线”划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制度基础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技术支撑是“双评价”成果。按照生态功能重要性和实事求是原则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统一规则和层层分解原则,把国家战略确定的耕地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落实到具体空间。由于划定规则较为注重政策逻辑和全国统一,难免存在影响划定规则科学性的问题,例如“双评价”支撑不足、保护责任分解和空间发展权利分配体现的区域差异不够、耕地布局集中度不足、部分新建城镇空间存在碎片化问题,需要在未来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编制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为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完善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体系提供支撑。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富教并重:一种经济发展与人文化育融合并举的营城理念

刘丫丫  李小龙  杨思然  王树声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湖北省宣恩县两河口老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邵埌宇  赵逵





城市设计

基于城镇化率与治理传统的城市设计制度研究——以7个发达国家为例

韩靖北

【摘要】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水平已接近70%,建立城市设计制度的时机已经较为成熟,但在制度框架上尚未形成清晰的思路和体系,因此,借鉴国外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经验尤为重要。以英、美、德、法、日、韩、新7个发达国家为例,从城镇化阶段和治理传统两个维度详细剖析其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历程和特征,力图通过比较研究揭示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规律,从而提出我国城市设计制度建设的若干建议。

城市色彩特色量化提取方法研究——基于对中国20个城市的比较

路旭  王一博  黄山  成麟  张逸昀

【摘要】为了在城市色彩规划中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色彩风貌,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应重视分析城市色彩的现状基调特色。本文从理论层面对遍在色彩、城市色彩基调特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基于中国20个城市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街景地图数据,从现状建筑立面色彩中量化提取出多数城市共有的遍在色谱和各个城市特有的基调特色色谱,并对20个城市的色彩基调特色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表明,以多个城市的遍在色彩入手可以量化提取城市色彩基调特色,划定该城市特有的色彩风貌片区,有助于探讨其色彩特色的形成机制和保护方法,且遍在色彩与色彩基调特色在城市色彩中占有较高比例,对研究和规划城市色彩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乡村规划

从景观生产到地方营造:传统村落更新理论循证

周坤  王进

【摘要】传统村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如何平衡的困境,更新理论仍存争议。文章揭示了景观生产导向下传统村落更新的实践危机,引入地方营造理论,研究了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意义解构与内容面向,提出地方性维持、地方感营造和地方认同3个地方营造目标。基于贵州肇兴侗寨案例,研究认为实体空间和抽象空间构成了传统村落在地空间的基本形态,在时间积累中实现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一般的意义转换,并为地方营造提供基本要素。以礼制与时间为内容的秩序,连接人、乡土景观与在地空间,将三者共同凝聚于地方之中,是传统村落地方营造的基本规则。
“制度—生活”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制度实践与调适——以苏州为例

王勇  夏健  周敏  秦天  李广斌

【摘要】在社会大转型时期,传统村落空间日益脱嵌于现代生活的需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化为保护制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以苏州为例,从微观动态的视角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实践及效果,并尝试揭示保护制度调适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由于保护制度的初始设计存在“权力和责任不对等”“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等问题,保护制度实践引发了多重生活困境,从而导致村民的不满。与此同时,基层组织对制度的选择性执行,造成保护制度执行力弱化。基于保护制度实践的反馈,制度制定者基于“责任上移,权利下移”,将日常生活的合理诉求纳入保护制度建设及其修订中,既推动制度与生活的趋同,又提升了保护制度的实施效果。

济南市章丘区乡村传统集市人地空间耦合研究

赵亮  张笑天  杨阳  王月涛

【摘要】乡村传统集市作为乡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核心要素之一,是推动城乡融合、人地耦合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以济南市章丘区乡村传统集市为研究对象,在梳理章丘区乡村传统集市人地空间时空脉络的基础上,从集地、集期和集文要素出发构建乡村传统集市人地耦合评价体系,定量解析集市人地空间的耦合特征,提出集地服务体系中心和边缘的等级特征、集期时空布局趋近和分离的高效特征、集文历史遗存封闭与开放的传承特征。根据评价结果,针对章丘区乡村传统集市人地空间存在的矛盾提出了集地空间分布与体系的均衡优化、集期时空协调与交错的高效优化、集文遗产传承与延续的价值优化等空间策略。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的理论溯源、演进分期和分析框架——基于童年视角的全龄友好城市研究展望

武昭凡
【摘要】儿童友好城市研究是全球童年研究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童年社会学、女性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空间理论的影响下兴起。历经从20世纪70—80年代的萌芽酝酿期,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的初创探索期,到21世纪至今,进入奠基发展期,分析框架大致经历从“年龄—发展”到“社会建构”再到“社会结构”的演变。针对当前“儿童”转向“童年”视角被忽视的问题,未来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应抓住全球童年研究浪潮,关注“代际关系和世代结构”下的空间问题,重启空间的教化和自然特性,提供“关注多代童年”的城市发展策略和基于童年视角的全龄友好城市方案,实现“人”(童年)、“地”(城市空间)协调。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4年第 7 期目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