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它们既是防风消浪、净化海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海岸卫士”,也是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绿肺”,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工作。今天,让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看红树林保护修复取得的成效,感受大海之滨的勃勃生机。
福建厦门
红树林标注城市高素质
高颜值
红树林保护,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树林保护有过多次指示。
盛夏时节,在福建省厦门市网红打卡地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滩涂上,一组由红树林构成的“我爱中国”图案分布在三个小岛之上,郁郁葱葱,颇为壮观,无数游客在此拍照“打卡”,不时惊起白鹭一片。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主题生态公园。2023年1月正式开放后,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已成为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曾经,厦门海域原生红树林几乎消失殆尽。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抓,有力推动了厦门红树林保护复种工作。此后,厦门各界积极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持续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终于让红树林重新繁盛起来。截至2024年6月,厦门市种植成规模红树林达173.9公顷。
厦门市以“生态优先,绿色施工”为原则,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环境”为目标,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积极争取“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等国家级生态工程项目资金支持,先后实施筼筜湖、海沧湾等多片宜林海域红树林修复工程,“一湾一策”,科学化、精细化、政策化落实红树林生态修复任务,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厦门环境的红树林生态修复之路。
厦门市在“三区三线”划定中将下潭尾红树林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其他红树林纳入生态控制区进行保护。明确了红树林保护区域内允许开展的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监管要求,在有效实施用途管制、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林下科普体验、生态旅游以及科学研究等活动。同时,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中统筹红树林保护修复,明确实施区域和项目进度安排,制订保护、营造、修复、管护等技术措施,落实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
利用海洋科技、人才、研究优势,厦门大力开展红树林种植技术攻关,加强引种驯化,探索出“筷子苗”“密植林”“深水造林”等多项技术,推动生态修复水平和生态效益不断迭代。此外,厦门建立健全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跟踪和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后续管理养护工作行稳致远。
随着红树林保护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厦门市滨海周边产业提升、人口集聚效应初显。
在厦门“跨岛发展”的主阵地之一,环东浪漫线—和谐共生的生态产业新城,25.4公顷红树林、环东浪漫线酒店群、各类楼盘、黄金沙滩、彩虹跑道和蓝色海岸线交织互融,形成厦门魅力无穷的“黄金海岸”,节假日单日客流量可达10万人次以上;1300多家商事主体入住生态科技园,2023年实现营收300亿元;在满足市民日常多元文体活动需求的同时,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增加,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颜妍 包亚星
广西北海
科学保护修复红树林

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蓝建强 摄
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北海之滨,生机盎然,一望无际的红树林在海浪推动下摇曳生姿,鸟类、昆虫、贝类、鱼类在此安家。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实施红树林管护修复项目,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海上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持续提高,多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等稀有物种。2023年,北海金海湾红树林湿地成功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
像这样的国际重要湿地,在广西已有3处。北海金海湾“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付出和努力,正是广西科学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的一个缩影。
广西时刻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高度重视、全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红树林面积持续稳中有增,位居全国第二。2020年以来,累计完成红树林营造853公顷、现有红树林修复2236公顷,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4处、保护小区6处,提前3年完成“保有量突破1万公顷”目标。
坚持提高站位,高位推动、高点谋划保护工作。总书记在北海考察并对红树林资源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后1年,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树林资源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红树林资源保护省级层面立法。同时,将红树林资源保护修复纳入全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制定完善红树林保护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共建东南沿海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动粤桂琼红树林保护合作交流,探索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途径,实施蓝碳核算试点工作。
坚持压实责任,构建齐抓共管保护格局。广西建立红树林考核考评制度,持续将红树林资源保护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等考核内容。建立红树林资源保护监管工作机制,形成属地为主、综合协调、齐抓共管的监管工作格局。实施常态化全覆盖智慧监管,完成广西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全区1万公顷红树林逐步实现“实时可视”监管,目前视频监控点位已覆盖全区约25%左右的红树林区域。2024年,统筹安排185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红树林巡护管护。
坚持立足长远,全面推进保护修复体系建设。广西将红树林资源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印发自治区、市、县三级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创新实行分区、分类管理,为沿海开展港口规划及产业布局提供指导和依据。加大红树林资源保护和沿海经济发展工作统筹力度,积极引导工程项目主动避让红树林。成立红树林资源保护评审委员会,指导涉红树林工程建设项目在前期选址阶段优化项目设计、施工方式等,尽量减轻对周边红树林的不利影响。同时,按照项目占用红树林面积的3倍开展红树林异地生态恢复,目前全区7处国家重大项目共占用红树林湿地16.87公顷,已实施红树林异地生态修复51公顷。全面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2020年至今,全区累计落实各类资金约7.9亿元专项支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2024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落实101公顷红树林营造、658.04公顷现有红树林修复资金。
广东湛江
“红树林”成为“金树林”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
作者:罗诗岚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字编辑:宋梅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今天,让我们跟随沿着总书记的足迹,领略红树林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