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卓聪
社区作为最小单元的社会空间,是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基础。真正抓住痛点、堵点,让规划能用、管用、好用,是推动规划师入乡村、进社区的初衷。如何让规划意见更好与审批相衔接,怎样进一步厘清街道与社区规划师之间的权责关系,畅通多部门间的沟通,值得深思。

店铺招牌是门面,少了招牌影响了客流量,店主怎能不着急上火?据媒体报道,上海一家沿街包子铺,自今年3月开张,反复递交店铺招牌设计方案近10次,均未能通过审批,营业了一个多月仍然无招牌。“一会说字体太大了,一会说字体颜色太亮了,一会又说不允许用反光材质……”制作了7个版本的效果图后,店主拨通了“12345”服务热线。此事近期引发热议。
原来,这家包子铺所在的上海徐汇区广元路,是上海明确“永不拓宽”的64条风貌保护道路之一。按照相关要求,其沿街店铺的招牌要求更高。除了街道层面要审核方案外,还要提交给社区规划师审核,加之当地社区规划师为外聘,审批时间上又有所拖延。
在各地大力提升营商环境的当下,此事的发生不但令人吃惊更发人深思:历史风貌街区规划审批遇上现实民生需求,卡点究竟在哪儿?
当然,以精细规划推动历史风貌街区整体保护,本身无可厚非。去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对于店招的大小、设立方式均有明确规定。
然而,细读新闻,一个细节引人关注:历史风貌街区店铺招牌的审批往往通过线上提交材料,几张照片或设计图很难展示老建筑的复杂环境,街道工作人员、社区规划师实地勘察不足,大多数问题都靠一根网线“传来传去”,如此有了店主多次提交方案又屡次被打回的局面。
互联网时代,“政务上云”本是为了让百姓“少跑腿”。但若不能因地制宜,一味机械执行,便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甚至给办事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一点,对于社区规划师更是如此。
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社区作为最小单元的社会空间,是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基础。协调各类利益诉求,从安全、风貌、审美等方面为城市更新、街道改造提供专业意见是社区规划师职责所在。而承担起这样的责任,不可只埋头于图纸间,与群众在“网上见”,而是要充分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基本情况,精准捕捉居民需求,找寻城市规划与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这些无不需要深入街头巷尾,走进百姓生活。
“规划规划,墙上挂挂”,这句话反映的是规划脱离实际、水土不服,难以起到指导作用,是曾经甚至当下部分地方的规划之痛。让规划不再“墙上挂挂”,使规划能用、管用、好用,真正抓住痛点、堵点,是推动规划师入乡村、进社区的初衷,也是其最大优势。正如李强总理所说:“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当然,让更多社区规划师走进社区仅是关键的“第一步”。如何让规划意见更好与审批相衔接,怎样进一步厘清街道与社区规划师之间的权责关系,畅通多部门间的沟通,是上述事件需要反思之处,也为各地开展城市规划作出提醒。
好消息是,目前该包子店铺的招牌已通过审批。相关部门重新审视了该店铺店招审批的各个环节后,找准了工作中的问题,拿出了改进的措施,此事至此画上了句号。
一个小小的包子铺,是满足周边百姓日常生活的刚需,更是维系一家几口生计的依仗。绘好高品质城市蓝图,街头巷尾、小店小铺这些关键“细节”不可忽视。它们所承载的是人民对优质营商环境的热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我们以更加科学的规划、更为踏实的行动去回应、去实现。
捕舆小课堂
今年3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明确,责任规划师的工作职责为加强调查研究、广泛联系群众、提供专业意见、开展宣教培训、促进多方共治、实施监督反馈。细化完善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市区两级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统筹、协调、管理全市的责任规划师工作,鼓励和倡导各区建立总责任规划师、双师或多师协同。响应不同发展圈层和区域的差异化建设需求,同时,优化准入把关、聘任退出等制度,建立与责任规划师职业化发展路径相契合的奖励机制等。
为探索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上海推出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和责任估价师“三师联创”机制,在外滩第二立面、老城厢地区、徐汇衡复地区等10个城市更新单元开展试点工作,联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开展“三师联创”工作,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模式。据了解,“三师联创”机制指的是发挥责任规划师对于城市更新谋划、协调、统筹的重要作用,发挥责任建筑师对于强化设计赋能、破解技术瓶颈、优化审批流程中的主导作用,发挥责任评估师在城市更新“强资信、明期权、可持续”模式中的支撑作用。
传统城市更新项目一般聚焦于项目地块本身,在与周边区域功能、公共空间联动等方面考虑有限,对区域层面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谋划较弱。“三师联创”机制通过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等多专业技术团队集成创新,突出设计方案牵引和空间激活效能,实现资源、资信、资产、资金贯通,推动实现城市更新的综合成本平衡、区域发展平衡、近远衔接平衡,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价值彰显。
评论投稿请前往:
邮箱|zrzybpl@126.com
网址|http://www.iziran.net/
作者:李卓聪
策划:肖颖、车娜
文字编辑:李卓聪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初审:薛亮
审核:程秀娟、车娜
审签:赵晓涛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社区规划,不进社区如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