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CSPON应建成标准统一、链接通畅的业务联动网络,有效支撑包括专项规划的各类空间规划实施
◆各地在CSPON建设中,应紧紧围绕管理需求和公众需求,搭建与本级职责匹配的应用场景
◆CSPON建设需要在模型算法方面取得突破,对国土空间信息模型、面向业务场景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模型、智能规划技术、网络数据安全技术等展开深入研究
随着“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形成,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成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主要任务。2023年12月,自然资源部开始在1个区域、16个省份、29个城市、1个区县部署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试点,同时通过16个部省合作科技攻关试点以及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为什么要推动CSPON建设?要着力解决什么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认识。
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的必然要求
CSPON建设是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技术体系和行政逻辑同步完善,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实现向“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转变。
CSPON应建成标准统一、链接通畅的业务联动网络,有效支撑包括专项规划在内的各类空间规划实施。“多规合一”改革后,不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外另设其他空间规划,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这就涉及国土空间规划与其他部门专项规划的传导和衔接,需要协调解决规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CSPON强调构建业务联动网络,不但包括自然资源部门自身系统建设,还包括横向与其他关联业务系统的数据互联和业务支撑。
CSPON应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构建开放治理网络,推动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数字生态文明以数字化赋能生态文明建设,而CSPON建设核心理念是系统思维、数据驱动、多元共治、开放共享,这正是建设数字生态文明的要求。在推进CSPON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充分考虑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时空云平台等平台的协同,将CSPON中的应用场景、数据、模型算法、平台服务于各行业、各部门,与经济社会各方面应用深度有机融合,有机构成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部分。
面向业务需求搭建应用场景
CSPON应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多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应用场景,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CSPON对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化形成支撑,一是通过增强动态感知能力,实时监测、自动预警,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不走样,确保规划严肃性、权威性;二是适应国家战略要求以及发展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实现规划动态调整和优化;三是科学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发挥政策的分析与制定作用。
各地在CSPON建设中,应紧紧围绕管理需求和公众需求,搭建与本级职责匹配的应用场景。目前16个部省合作试点项目的业务场景,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类:一是关注重大战略实施,如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国土空间综合体检模型,上海市构建长三角地区“双评价”应用场景,河北省重点关注雄安新区空间保护等主题场景;二是关注都市圈等重点地区,如山东省探索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模型,上海市开展都市圈区域规划体检评估,云南省构建高原山坝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模型;三是关注安全韧性,如北京市研发“三区三线”监测场景,天津市构建国土空间安全韧性评估场景;四是关注高质量发展,如山东省关注陆海统筹、制造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监测评估模型,浙江省研究建立共同富裕、省域治理现代化的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上海市探索“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评价与实施监测。
构建开放平台统筹推进技术创新
CSPON建设涉及众多关键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重构感知系统,增强数据获取能力,打破部门间的数据篱笆,获取更高时空精度的国土空间运行的关键数据,获取人、地、社会经济数据……需要我们在模型算法方面取得突破,对国土空间信息模型(TIM)、面向业务场景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模型、智能规划技术、网络数据安全技术等展开深入研究。
CSPON建设有两步走的时间表:到2025年,先行做好试点和示范,形成经过实践验证、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到2027年,基本建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开放治理生态总体形成。为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将地方因地制宜的探索和共性技术的探索有机结合,一方面构建开放平台,鼓励“政产研学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推出一批有实用性的成果。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如TIM模型、数据传输安全等,组织集中攻关,形成一批标准。此外,鼓励地方试点及时总结,交流分享CSPON建设成果。
相关链接: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CSPON建设 |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实现智慧规划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