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在深圳观鸟

是一件让人满足的事情

每年一到“观鸟季”

各种攻略都要刷屏、霸榜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小白鹭、大白鹭、

白胸苦恶鸟、黑水鸡、

翠鸟、红耳鹎、暗绿绣眼

……

都可以在这里见到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网友也深知

和鸟儿和谐共处的重要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根据深圳市观鸟协会2024年2月发布的《深圳鸟类名录2024版》记载,“深圳共分布鸟类431种,占中国鸟类总数的近30%“。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红耳鹎、白头鹎是深圳市区里数量最多的两种鸟,与八哥被称为都市鸟中的三剑客。


2024年,深圳《鸟类友好城市规划与设计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在全国率先为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提供适用性解决方案,为打造“国际红树林中心”的深圳城市新“生态名片”提供重要支撑。标志着深圳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更进一步。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S

N

“鸟类友好”要这么做

《指引》评估了城市开发建设不同阶段对鸟类活动产生的差异化影响,从空间格局、项目高度、建筑布局、立面设计、景观设计、照明与声环境等方面制定鸟类友好标准。举例来说:


  • 在高度管控上,岸线向陆延伸50米范围内,应避免新建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海岸防护工程及其他涉及公共安全的必要设施除外;


  • 在立面设计上,宜减少建筑立面上玻璃幕墙的使用,无法规避采用玻璃幕墙的,可进行遮挡、分隔或标识,如挡板、外格栅、鸟类防撞视标等,防撞视标不使用树木、花草图案。


  • 照明设计方面,指引文件提出,采用降低建筑光环境的屋顶和立面灯光,打造建筑外立面暗环境,高层建筑使用低影响灯光。同时,降低夜晚作业机械和设备设施灯光亮度,施工照明设施优先采用蓝光灯、绿光灯、暗光灯、间歇灯等,选择对光源有遮盖的灯具或设置遮挡,减少强光和光侵占。此外,夜间不开放的滨海、滨河空间的自然生境区域不宜设置夜景照明,功能照明执行无人状态自动关闭。

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非公务委员栾博教授介绍,其团队从2007年一直研究深圳湾鸟类飞行和栖息安全问题,直到《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从只追求城市建设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到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城市发展。从对一个单体建筑、建设阶段的影响评估论证,变成城市规划设计前期的规范标准和对全市的普适性指引,从这个意义来讲是一种进步。”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S

N

让鸟儿能“看清楚”玻璃

在《指引》中,有一条具体规定为:立面设计上,宜减少建筑立面上玻璃幕墙的使用。4层或16米高度以下不采用玻璃幕墙。


这一规定实则是为了防鸟撞,顾名思义,由于玻璃幕墙的通透、反射的原因,导致鸟类产生行为上的误判,撞向玻璃。


根据《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2023年度报告》中数据显示,在2022年秋季与2023年春季的系统性调查中,全国范围内1041栋建筑中,共发生190起鸟撞事件,鸟撞往往发生在建筑玻璃面积覆盖较高以及周围几乎没有植被的建筑附近,且鸟撞通常发生在低层建筑。


2023年10月,腾讯在深圳总部滨海大厦外侧2层楼高处玻璃幕墙粘贴波点贴纸,通过“防鸟撞”改造,让这栋大楼变成一座“鸟类友好型建筑”。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贴了防鸟撞波点贴纸的腾讯滨海大厦一层外墙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深圳一大楼“贴膜”防止鸟撞的话题冲上热搜


这些波点贴纸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鸟儿能“看清楚”玻璃,“当建筑外立面为玻璃时,阳光充足的状况下,蓝天会反射在建筑外立面上,有些鸟类可能就会分不清,撞了上去。”深圳大学鸟撞调查队队长郭靖琳解释。她说参与的同学都比较热心,也希望能做点什么才加入进来。对于他们来说,日常的活动是去到指定的学校内部建筑物下面,围绕外立面一圈,看是否有鸟撞发生,有的会在玻璃上留下痕迹,有的可以在周围找到小鸟的痕迹。通常能在建筑周围发现躺在地上奄奄一息或者已经离开的小鸟,他们能做的仅仅是呵护与记录。从防鸟撞这件事来说,因为建筑都是已经存在的,再想改变是一件不能只靠个人的力量完成的事情,“改变现状是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有意识地去关心这件事情,为将来打下基础。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S

N

深超总片区:

鸟类友好型的“生命乐园”

如果要说到深圳成为鸟类友好城市,那么福田红树林湿地会是城市里的指引空间,也是钢筋水泥中的一颗“绿色明珠”。


保护区内的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为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被国外生态专家称为“袖珍型的保护区”。在2023年晋升为“国际重要湿地”,每年有数万只长期迁徙的候鸟在此停歇,成为它们重要的越冬地和“加油站”。


20世纪90年代规划滨海大道时就建立了全国第一道为保护候鸟而做的隔音墙,在修建滨海大道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湿地,滨海大道北移 260 米,拐了个弯绕过了红树林核心地带。在福田红树林湿地外,车流不息,但越过这道隔音墙,就变成了一个城市外的自然世界。


红树林湿地需要面对的还有许多,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在于离城市很近,城市发展中的灯光、水等等都会对它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现在站在保护区内往外看,几乎很少看见高楼,这是因为深圳早在20年前就已经规定保护区周边的楼层高度,保证候鸟有一定的迁飞空间,起飞降落都不会成为问题。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福田红树林鸟类物种数量从168种增至262种,种群数量增加了15000只,达到了42000只。


除了红树湾湿地外,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规划建设中,片区内共规划3条供候鸟迁徙的通道,还通过分区建设鸟类栖息地,实施暗夜保护灯光规划等措施,将深超总片区打造成鸟类友好型的“生命乐园”:除了片区“超级十字”空间结构中的中央绿轴以外,还包括片区东侧规划低密度建筑群落和片区西侧规划带状公园。此外,借助海绵城市的做法,通过收集净化地表雨水形成小型表流人工湿地,在深圳湾公园内形成点状的小型淡水塘,为来往的鸟类提供一部分的淡水补给。


红树林基金会(MCF)原副秘书长,深圳市红树林生态研究中心发起人李燊介绍,深圳湾湿地在鸟类友好这个领域的表现在全国起到了带领的作用,城市建设的控高、深圳湾全时段禁渔、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高潮位鸟类栖息地恢复等,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栖息空间。


他提及,近期出台的《指引》说明了深圳在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一个积极的态度。“其实在全市很多区域,对于鸟类友好,都有进行积极的人工干预和管理。深圳是一座千园之城,整个的公园体系也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环境。深圳做的事情不仅是针对鸟类本身,更多的是保护鸟类栖息地,从城市空间建设角度去考量鸟类及其它生物的生存。”

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摄影:黄秦


#我们可以与鸟在城市中成为邻居吗#


生态学研究人员,同时也是资深的观鸟爱好者黄秦给予了一个答案:


“鸟类是能够适应城市的环境的。我们做过一个鸟类的适应性研究,它们在城市里面是可以生活得挺好的。”


黄秦承认鸟类确实很容易受到城市的干扰,夜间的灯光、噪音、建筑物高度等等,都会对它们有所影响,所以此次出台的《指引》是一个好的开端,而且目前红树林保护区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面的保护区也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既做到了全过程管控,又有一个差异化区分”


#鸟类友好城市对于人类有什么益处呢#


这已经是一个完全围绕人的利益角度出发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说出一种利益好处,但其中内含着一种良性循环。“我们的城市里面,需要有生态友好,提出鸟类友好城市,也说明城市在重视自然生态,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种更舒适的选择。”黄秦举例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深圳湾公园,在重视鸟类友好城市名片的同时,也在打造一个舒适的城市居住空间。




#要如何确保《指引》能发挥预期作用#


长期关注鸟类友好在城市中发展的栾博回答,《指引》目前仅是地方标准,还不是强制性的立法。但有了这个开头,就意味着在后续的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和建筑设计时,鸟类友好的指标将被主动和优先纳入考量中,这是一种进步。




当问及栾博、李燊、黄秦

作为普通人

可以去做什么

共同打造鸟类友好空间?


他们的回答大体相似:

尊重自然,不过度打扰鸟类

关注鸟类,也感染身边的人

意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本文经授权转载发布,略有删改

来源 | 晶报

记者 | 徐黛茜

编辑 | 李一凡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打造鸟类友好城市,深圳做了什么?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