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学术动态(Planning Reviews)”栏目,推介国内外学术书籍和文献报告、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和前沿热点、分享规划案例研究。本期“城市开发与土地经济”专栏,与大家分享今年4月举行的第三届“交通与建筑、规划”学术论坛的报告动态。
(专栏编辑:刘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第三届“交通与建筑、规划”学术论坛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1. 基本概况
第三届“交通与建筑、规划”学术论坛于2024年4月20日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举行。该论坛旨在加强建筑、城乡规划与交通领域中的综合交通、交通建筑、场站建设、站域TOD发展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与交流,推进城市交通、建筑和空间规划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提升交通整体效率和品质。
本次论坛集合了来自全国各重点高校、国家地方企业机构的20余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TOD开发、绿色交通发展、站城融合以及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分为主旨报告和城市TOD发展、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两个平行论坛,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常亮教授、院长蔡军教授分别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环节。
2. 主题报告
本次论坛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先生、西南交通大学的沈中伟教授、同济大学的潘海啸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夏海山教授做大会的主旨报告。
(1)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在《TOD5.0 人站智城》报告中,从TOD模式的迭代发展特征分析出发,指出当前正迈入到TOD5.0的智人站城模式,即从乘客需求感知、站点及周边的智能诊断、空间价值智能推演、智能空间植入等,对TOD站点进行智慧赋能,精准打造土地增值、动力永续、生活美好的TOD站点。5.0的TOD模式强调智感人心,感知地铁部落的需求和爱好,由需求建立圈层辐射各种城市生活服务的链接点。吴院士团队结合案例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智能感知研究。例如通过对厦门市27万人的社会舆情大数据分析,获得了厦门人的正负向情绪动因感知,并结合地铁部落的行为画像研究,提出厦门TOD站点规划的3大关键要素:宜人的功能混合邻里、双城都市圈的创新交流和站点的多元服务体验。吴院士提出了SPAF (站-盘-圈-域) 分层开发模式,即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复合的圈层结构,具体分为站房(站点本身)、底盘(以站点为核心周边360m范围内步行友好的功能复合区域)、交互圈(以站点为圆心800m的多元化地铁社群交往活动圈)、辐射域(以站点为圆心1500m为半径的生产生活空间)。吴院士还介绍了其团队的智评发展研究动态,构建了全球顶尖TOD站点优秀开发案例库,以此为基础建立了TOD熵评价体系。吴院士总结了高品质的TOD站点具备以下特征:高密度开发、复合的功能配置、高品质的空间设计、便捷可达的交通、综合的经济社会效益。最后,他提出SPAF模式需要智慧精准的功能配置,对标世界前沿技术和开发模式,通过感知地铁部落需求来实现TOD开发的智慧赋能,是促进功能复合的高品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2) 沈中伟教授在《地下空间:高质量实现轨道城市价值》中,指出大城市发展进入到轨道交通引领发展的轨道时代,我国主要中心城市正推动以轨道交通节点为中心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以形成多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增强城市活力。以成都市为例,通过轨道交通重塑城市价值,实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的高品质融合,为城市带来了交通、经济、社会效益。沈教授探讨了轨道交通推动地下空间发展的典型模式,即立体化拓展、网络化延伸的形态模式和空间场所的功能模式。他认为,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精细化品质提升、完善前策划后评估体系,将推动轨道城市的一体化整合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提升土地价值等具有重要作用。
(3) 潘海啸教授《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与15分钟城市》中,指出了“花园城市”和“邻里住区”规划理念导致城市均质化的发展模式,呈现出有密度的蔓延、对机动车交通的妥协和完全缺乏对公共交通考虑等问题。当前,为应对气候挑战而提出的“15分钟城市”概念,必须要融入绿色交通的规划和管理。即鼓励居民通过步行或骑行增加运动量、加强与邻里的关系、有更多机会购买当地商品,由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减少对长距离交通和小汽车的依赖,减少交通碳排放及减轻气候压力。基于对城市住区环境的广泛深入调研,潘教授提出要为居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设施,实现从社区、街区到城市的跨尺度协调;面对深度老龄化趋势,必须加强社区无障碍建设;通过站点和线路调整,促进公共交通对社区空间的重塑。总之,“15分钟城市”作为战略性发展指导下的战术性规划,强调生活圈规划需要多层次的协调,它更要明确上层部门的责任,以及加强社区规划的岗位编制。
(4) 夏海山教授在《都市圈多层级网络下的市(域) 郊铁路规划问题研究》中,重点阐述了两个问题:都市圈与市(域) 郊铁路关联的核心是什么?市(域) 铁路如何支撑都市圈空间效益?夏海山教授系统介绍了都市圈与市郊铁路的起源、发展历程,并从网络覆盖、网络层级、时空范围及其城市空间融合等方面,分析了东京、巴黎、伦敦都市圈市郊铁路的空间效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都市圈市郊铁路的发展,认为从网络总里程和网络层级占比看,我国市郊铁路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网络总体效益尚未显现。夏教授基于轨道网络分析,发现东京多层级轨道交通枢纽是都市圈各区域重要的交流中心。为此,针对当前我国都市圈“城”“轨”脱离的问题,提出了“圈层扩张-廊道可达-节点互通”的都市圈市郊铁路的多模态一体化思路。
3. 平行论坛
专家学者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多层面探讨了站城融合、TOD开发建设、交通枢纽和枢纽群、绿色交通、公交规划、街道空间、城市更新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 站城融合和TOD
大连理工大学蔡军教授分享了《山地滨海城市的公共交通与站城融合思考》;同济大学庄宇教授演讲了《上海铁路客站地区“站城融合”设计导则探索》;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白霁野总监讲述《大连TOD规划制定与建设历程浅析》;四川省建筑设计院TOD研究中心主任何青松探讨了《TOD站城一体化设计实践》;西南交通大学于洋教授演讲了《铁路交通引导下的高海拔城市空间演化机制》。
(2) 枢纽(群) 规划设计与评估
西南交通大学崔叙教授演讲了《轨道枢纽(群)韧性评估机制与提升方法——关键词、核心问题与范式构建》;重庆大学褚冬竹教授讲述《当速度作为空间变量——交通重构建筑》;大连理工大学吴亮副教授探讨了《轨交枢纽步行网络形态、行为与响应》;北京工业大学李翔宇教授演讲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超大天窗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光热环境提升研究》。
(3) 公交发展与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院北京分院全波总工演讲了《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与空间融合布局模式探讨》;大连交通集团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金超分享了《大连公共交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大连理工大学钟绍鹏教授探讨了《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公交系统问题诊断与主动优化关键技术》。
(4) 绿色出行与空间协同
南京工业大学钱才云教授分享了《城市轨交沿线土地利用与居民出行耦合优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郭亮教授演讲了《绿色出行导向的大城市建成环境干预研究》;同济大学卓健教授演讲了《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慢行交通的再认识》;同济大学刘冰教授探讨了《跨界融圈——新时期交通-空间整合规划浅议》;东南大学周文竹副教授讲述了《轨道线网加密情景下站点周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变化及空间适应性更新研究》。
(5) 街道空间环境
大连理工大学路晓东教授分享了《城市道路空间对交通噪声强度及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武汉大学谢波教授演讲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街道感知安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大连理工大学刘涟涟副教授分享了《人性化街道空间特征量化研究》。
此外,日本太平洋咨询设计株式会社执行董事磯野伸司先生也介绍了日本的TOD发展实践。论坛最后设置了学术对话环节,专家代表就“存量更新、站城融合、数据智慧、大连建议”等关键词进行了热烈讨论。总体上,此次论坛展示了各地专家、学者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下对交通-空间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探索,促进了高校和企业在交通、建筑、城乡规划领域的跨学科交流。
(供稿:刘涟涟,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官网链接:https://upforum.tongji.edu.cn/main.htm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动态】第三届“交通与建筑、规划”学术论坛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 | 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