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8日下午,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对话城镇化:新动力、新关切”在合肥圆满召开。“对话城镇化”是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学术品牌之一,时至今年已经连续召开了11届,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
2024年9月8日下午,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对话城镇化:新动力、新关切”在合肥圆满召开。“对话城镇化”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意并发起,是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学术品牌之一。本次对话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主持,邀请了五位国家级规划院的嘉宾分享主题报告,并在此之后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步入新发展阶段,传统的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动力趋缓,以大规模增量建设为特征、以“土地财政”为手段的城市开发模式接近尾声,城镇化亟待谋求新发展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通过机制体制法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城镇化应当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同时,城镇化发展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新关切。这既需要关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百姓身边的问题,以“让人民群众住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为基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也需要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健全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事关长远的问题。
本次对话邀请到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和领导共议城市化的新动力、新关切,一是希望从国家级规划院的视角研判城镇化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与策略;二是通过不同专业领域的交流与碰撞,更加全面地观察中国当代城镇化的多元图景,推动相互启发和跨界融合,更好地助力城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区域一体化、美好生活视角的城际客运/供应链保障研究:新的总规修编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
进入城镇化“下半场”,我国居民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能力出现巨大增长,同时大量中产阶级的需求从生存型需求向体验型需求转变,进而带来城际客货运交通需求的重大变化。首先,城际客运需求总量将保持快速增长,商务、通勤、生活休闲类出行将大幅增长,随着城际轨道设施完善,交通方式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其次,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宗生产型物流(基建、原材料、能源等)需求将快速下降,城际货运需求总量将呈现拐点下降,但消费型供应链和生活配送运输需求将保持上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构建适应居民需求的城际客货运交通系统应基于两个重要出发点:一是助力美好生活,思考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下城际客货运交通系统的发展特征;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利用客货运交通的联系进一步支撑带动经济发展。
面对城际客运巨大的出行总量与多元化的出行需求,更为低碳高效的城际客运交通系统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应着力推进客运交通走廊建设,优先支持区域主走廊上的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建设过高标准与过度超前的城际轨道线路。二是促进轨道多网融合和资源集约利用,不同城市的城际/市域轨道应避免“画地为牢”,鼓励互联互通与贯通运营,同时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行城际班列。三是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临界地区交通低碳化转型,提升临界地区公共交通建设与服务水平,推进临界地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
面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更为安全韧性的消费型供应链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供应链的区域一体化,提升物流设施布局与城镇空间的匹配耦合关系。二是推动供应链在地化,增强物流系统安全韧性。三是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系统整体效率,推动多功能、多用途物流设施建设。四是优化货运交通结构,推动载具新能源化,积极探索高铁、公交、轨道货物运输,鼓励通过多式联运承担更多货运量。
刘昕介绍了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对城镇化支撑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报告提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交通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理念,“6轴7廊8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极”,从而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空间的主体形态从原来的偏向东中部地区的“弓”形,转变为当前的“钻石”形,主骨架布局和“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强化了对城市群发展的支撑,并从设施密度、运输强度、交通功能等角度呈现梯度分布特征,体现出差异化分类指导的规划理念。报告从综合立体交通网、枢纽系统、“全国123小时出行交通圈”等方面,介绍了交通强国建设进展情况,及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情况。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下一步的五项工作考虑,一是编制实施好“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三是深入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四是着力扩大城市、城乡优质运输服务供给,五是持续发力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共同富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解决为什么统筹、统筹什么、谁来统筹和如何统筹的问题。从历史逻辑看,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对立、到互动统筹、再到城乡一体、最后到融合发展的深刻变迁。从理论逻辑看,城乡将长期共生共存,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系。从实践逻辑看,城乡之间部分领域改革滞后、公共资源错配、政策协同不足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
从统筹两大战略看,要基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统筹实施,在城乡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体系支撑(包括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治理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同步建立统筹战略实施的政策、工作、制度体系。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要聚焦六个方面:城乡要素配置,着眼于要素自由双向流动,关键是人、地、钱;城乡产业发展,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着眼于收入的提高和差距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着眼于重点人群公共服务供给;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着眼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从统筹着力点来看,要以人为重要纽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关注农村老龄人口,推动城乡人口双向有序流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分类推进大城市周边县、农产品主产区县、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和特殊类型县等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水资源学会(IWRA)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亚洲水理事会(AWC)水与气候变化特别委员会主席、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
在研究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进程对水系的影响和要求,提出现代城市智能水网的五大特征和和面临的四大挑战,剖析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认为“城市水系统科学调度”是解决现代城市水问题的最佳路径。
在国家“十六字”治水方针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水系统“十六字”治水思路:包括水陆共治、“灰蓝绿”系统综合治理思想,来水-供水-用水-蓄水-排水构建的社会“链式协同治理”,“眼-脑-手-脉”的智慧化管控、“师法自然”的生态治理理念。城市水系统“十六字”治水思路为现代城市水系统治理指明方向。
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城市水安全问题,以福州为例,在分析城市水系统的二元结论特征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城市水系统洪涝风险应对措施,对“联排联调”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内涵及其外延的理论基础、技术要求等进行研究,分析城市洪涝风险来源、洪-涝转换关系,建立流域-城市洪涝一体化识别与模型实时模拟预警机制,提出面向城市洪涝风险预防的大中小微“四道”屏障,形成模型实时模拟的建模策略、方案和模型成果应用的综合解决方案,研发基于“眼脑手”并用的洪涝“四预”系统,为应对城市洪涝风险,建立面向数字孪生的模型实时模拟提供新的方向。
基于空间集聚规律的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研究——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
报告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从产业关联网络的视角对空间集聚规律进行了讨论。在报告中,创新性地将产业关系和要素流动研究与空间进行更紧密的耦合,构建“人-产-城”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并结合最新的三大趋势,创新的核心动力、产业链的完整性、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提出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研究来剖析区域的组织规律。
创新链方面,通过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对比研究,发现了创新企业在5公里范围内集聚的规律,同时也是创新人群进行多元交流活动的尺度,并围绕创新的三要素“多样与混合”“包容与共享”“灵活的就业”提出了创新圈规划建设的经验。产业链方面,通过两地不同行业产业集群的对比,发现不同行业的产业链集群多集中在30-50公里,但珠三角的ICT集群则能扩展至80公里,反映出两地在产业结构与布局上的差异。供应链方面,长三角长达100公里、总量大但范围广,珠三角则在40公里、联系紧密且分工细。
整体而言,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产业组织规律有所差异,长三角在城市群层面组织产业链与供应链,更强调内部化、自主可控,珠三角则在都市圈范围内组织产业链与供应链。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刘昕表示,几位专家从不同视角阐述观点,与年会主题“美丽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非常契合,最核心问题都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通连接城镇、乡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中国式现代化最显著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民满意是最根本目的。大家从不同角度,共同贡献智慧,未来一定会有美好的前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鲍家伟表示,作为后辈第一次参加城市规划年会,有三个关键词。第一是学习,能够听到众多高层次学术报告。第二是展示,分享和探讨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领域、研究报告以及最新关注的重点。第三是跨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带来本领域新的视角、新的方向,经过交流和碰撞,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表示,参加年会开拓视野,有两大收获。一是交叉合作。现代人类社会离不开四张网,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和水网。刘院长介绍的交通网建设,为水网建设提供有利的借鉴,也提供很多融合空间。交通网整体规划设计对水利部的国家水网的建设有很大帮助。鲍主任介绍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对水相关工作的重大启发。国家确定了碳达峰时间,同样水达峰的时间也要研究,这与乡村振兴及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第二个收获是创新借鉴。人、产、城关联耦合关系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等对水资源研究有很好借鉴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谈了四点体会:一是综合解决方案更重要。每个专业看问题的角度、方向,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有局限性。二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智慧解决方案,是大势所趋。三是解决方案要有温度,关注复杂的细分人群。最后一点,要有前瞻性,能预判到新的问题,不同领域,共同讨论和研究。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庞大话题,不同领域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综合交通领域更多关注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使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的供给与人流、货流的移动需求更好地匹配;城乡融合领域更多关注共同富裕目标和差异发展路径的关系,实现城乡服务、保障的求同和空间、模式的求异;水利领域更多关注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在保障资源安全和雨洪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更可持续的利用;城镇领域更多关注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在不同的圈层尺度内集聚。步入城镇化“后半场”,每个领域、每对关系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和跨界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认为,中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能靠单一部门解决。重要的是每个专业领域的人在其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积累、能力去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城镇化问题没有完成时,步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从不同专业、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分析和讨论。非常感谢各位报告嘉宾,非常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后台团队,也非常感谢今天会务组织,感谢大家参与,明年再见!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规划年会 | 对话城镇化:新动力、新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