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残疾人群的尊重程度是衡量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于2023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一步从法制角度明确了无障碍环境的顶层设计目标,体现了国家希望更多残疾人获得平等社会资源与服务的目标及决心。
1
基于视障人群设施需求特征开展城市盲道规划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方法构建
▲ 图1 | 城市盲道系统规划设计技术路线
3
现状分析与评估
3.1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
▲ 图2 | 公共服务设施聚类与视障人群活动类型分析
3.2 视障人群活动区域识别
由于高相关性公共服务设施是引发人群空间聚集活动的主要因素,由此,研究基于2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需求权重值,应用随机森林模型对天津市中心城区范围内视障人群潜在活动区域开展预测识别,共划分为高、中、低频率活动区(图3)。其中高频率活动区域占研究范围11.16%,主要分布在老城里片区、八里台-体北片区、下瓦房片区、小白楼-大沽北路片区、荣业大街-福安大街片区、西于庄片区、大悲院-美院等片区。中频率活动区域占研究范围25.82%,以文体类设施为主,如文化艺术中心、养老院及多处社区服务中心;低频率活动区域多以居住小区、社区配套以及大型商业服务设施为主。从空间布局上看,高频率活动区域分布较为平均,在中心城区有8-10处聚集核心点,这些区域未来可认为是视障人群的主要活动场所。

3.3 现状盲道系统与

4
盲道系统构建与规划设计策略
4.1 城市新盲道系统构建
研究首先假定每个社区中均有视障人群居住;其次,依据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要求,以最高服务半径1000 m作为各类服务设施距离阈值,构建居住地到设施的OD矩阵;最后,以城市路网为基础,社区人口密度为依据,计算必要型活动与可选型活动类型下视障人群最低成本出行路径,识别设施与居住地间的引力强度与引力路径,明确盲道系统空间布局方案(图5)。
▲ 图5 | “设施-盲道”引力模型及盲道系统布局方案

4.2 城市盲道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基于视障人群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分析,文章提出了城市盲道系统规划设计策略。首先,盲道应与必要型活动下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强关联性。残疾人服务设施、公园、社区中心、养老设施等所在区域应尽可能提高盲道铺设密度,实现盲道与各类设施的有效关串联,在主、次干路,支路也要保证盲道的建设,必要时可增加语音、盲文提示等辅助手段,增强视障人群的使用体验。其次,对于到访频率低、出行需求少的公共服务设施,可遵循常规盲道设置原则开展建设并优化相应管理措施。同时,研究对盲道系统的规划设计目标提出了规定性与建议性要求,保证相关工作“有据可依”,推动盲道由被动建设向主动设计的转变,为打造高品质无障碍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5
结论
本文撰稿:张森
原文介绍
《设施需求视角下城市盲道系统构建途径研究——以视障人群为例》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4年第8期,第67-77页。
【doi】10.11819/cpr20240805a
刘晓阳,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https://kc.cnki.net/detail/article?id=G/weqMdD4qv4vDjrCLdIly/yxHVXZRaNrFC6XSWwXZ1cf/cPzcRfnOYBwdkRQtF8Gd43G5490GIA4hEX901/28W0LF66J2Uf9/tEqJ22olXwbeoCvLN9LhaQ0nXrDJu6sJcipSDS3QVvcIrkNqAXjNHdAENBRG6y3SxPu+07J00oUFiosFfYm/cCrQ+wlk113ohJQXrqiqlKVr2ToJTbqUGjUPln0Dm5lySqTg0AK6Mn9fKGTxHIqcPaZoRmK4/fYOKpLUmC2G+7980qaEZakv9gTrZe+WZhR0MJDb0nqwWGnk9AD4NWc9EXihRvbuhtlvvhcO+Sc68CWEoIA/WwPo+Olxky4aR5nAx5+NguICUBH+tdPMjCfA1yrt1yt02SnwtUf/YiyPYVYY2ghieUnA==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设施需求视角下城市盲道系统构建途径研究——以视障人群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