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6日,由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的2024中国智能交通大会(ITSAC 2024,以下简称“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本届大会以“新质 增效 人本 创新”为主题,来自科技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工信部、住建部、国铁集团、民航局、自然资源部等智能交通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以及全国智能交通领域的上百位专家学者、众多头部企业领袖、超过40座城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同仁,共同参加了本次国内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行业交流活动。
其中,由我院承办的大会“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学术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11月6日成功召开,论坛邀请了来自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千方科技、高德云图等国内一流高校和头部企业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相关的最新成果及应用实践,为我国城市与交通现代化治理探索可行路径。

本次论坛由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党委书记马万经教授作为学术召集人,我院副总经理黄孚湘担任主持人。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浙江大学王殿海教授,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原主任徐亚国,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付长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院长伍速锋,浙江大学陈喜群教授,高德云图未来交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苏岳龙,上海临港同济大学智慧科技研究院总工郝若辰,我院总经理助理张晓明、总工办主任杨玉奎、市政专业总工李红宝、城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滢等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与研讨交流。

本次学术论坛主题为“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围绕车路云一体化、未来停车治理、大数据赋能交通治理、交通系统仿真优化、交通数字治理关键技术等议题展开,包括主题报告和自由研讨2个环节。
主题报告

主持人:黄孚湘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
近年,城市大脑、“双智”协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车路云一体化”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国家《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推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如何利用智慧化数字化的新技术,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交通与城市协同发展,成为当前城市交通领域的重要议题。
郝若辰
上海临港同济大学智慧科技研究院总工
同济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主题:车路云一体化赋能数字交通治理
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如何利用好“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工作产生的大量数据赋能城市治理,逐渐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郝若辰博士分享了团队多年“车路云一体化”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了“车路云一体化”赋能政府交通管理、赋能企业自动驾驶、赋能公众绿色出行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分享了相关案例以及在落地实践过程中的思考与经验,并对后续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李红宝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政专业总工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面向未来的停车治理策略研究
交通数字治理技术为交通治理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新发展机遇。李红宝总工指出,中长期策略研究是我们交通治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围绕停车治理领域,重点研判了未来两大革命性科技——无人驾驶、低空飞行器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研究了它们将对停车行业发展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付长青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基于大数据赋能的城市道路交通时空优化探索与实践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道路交通压力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付长青总工分享了他们团队为缓解交通拥堵而进行的交通管理措施智能化探索,深入探讨交通大数据赋能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时空优化的创新应用,介绍了交通大数据应具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以及基于时空数据融合与优化模型设计来实现大数据赋能的途径,最后,结合杭州市滨江区交通综合治理项目案例,分享了实践中的经验。
伍速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数据驱动下的城市道路空间效能与韧性提升
面对城市功能高密度聚集、交通出行高强度、交通设施高饱和等特点下的大城市交通场景,伍速锋副院长分享了以提升城市高聚集功能区路网效能与运行可靠性为目标的相关研究,该研究以“全要素信息感知—出行时空调控—道路空间组织—风险联动防控—监测评估和集成应用”为主线,采取“数据驱动、协同调控、一体设计、多维联动、智能监管”技术思路,运用城市交通、系统科学、统计学、行为科学等理论方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致力于解决城市高强度出行下的道路空间组织与安全风险防控等问题。
陈喜群
浙江大学智能交通研究所所长
报告主题:智能城市交通系统仿真优化与人机混合决策
智慧城市交通系统是高度复杂的开放巨系统,带来了多模式复合、多层次协同的管理优化难题。陈喜群教授围绕交通本征与出行行为机理、异构多群体博弈与系统演化规律、大规模交通随机仿真优化、人机混合决策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建立面向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功能自封装、结构自适应、学习自演化的仿真优化与人机混合自主决策方法。从机理、模型、系统、决策四个层次,按照本征机理、博弈预测、仿真优化、自主决策、实例应用的技术路线,实现综合管控策略的自主设计、生成、评估及人机混合决策。
苏岳龙
高德云图未来交通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时空数据驱动下的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方法与实践
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利用数据说话,是未来城市交通治理的必备能力。苏岳龙主任指出,随着云计算、互联网、数据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导航与地图平台收集了大量位置动态信息数据与定位数据,随着算法增强和算力提升,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先从评价入手,对城市交通的基本状态进行全面扫描,再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并结合行业规范和专家经验对拥堵问题进行诊断,进而形成贴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手段,形成拥堵治理的业务闭环,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曾 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交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级高工
报告主题:智慧城市背景下交通数字治理关键技术
数字化和智慧化是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鲜明特征,交通数字治理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曾滢博士分享了团队构建的“3体系1平台”交通数字治理技术体系,包括个体活动链快速识别与分析技术、城市活动与出行高精度仿真技术、多场景治理智慧化评估技术,以及城市交通数字治理平台化应用实践经验,形成了以个体活动为核心的城市交通全流程全尺度智慧化决策支撑能力。同时,面向未来交通治理,从重视体检评估、关注效益产出、保障安全韧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考。
自由研讨

主题报告环节后,六位专家嘉宾围绕“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展开了自由研讨,交流各自对研讨主题的认知观点和行业建议。

付长青
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
付长青总工表示,大量的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实践证明,数据的充分运用能够实现交通的精细治理和精准治理。因此,在未来的交通治理工作中,需要更加充分地了解数据,从狭义的数据视野提升至更加宽广的城市视野来认知数据,进一步发挥数据的重要作用。
徐亚国
原广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工
徐亚国主任认为,城市与交通发展的重心,已从增量建设阶段逐步进入到精细化治理阶段,数字化、精细化治理需要将城市静态数据与交通动态数据充分融合,同时,通过结合交通仿真模型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弥补动态交通数据采集困难等思路,可以为交通规划和管理提供更充足的技术支撑。
王殿海
智慧交通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教授
王殿海教授提出,交通数据是交通治理的第一手资料,但数据使用者的数据数量、种类和精细度的需求与数据提供者的采集、供给能力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数据使用者不能强求数据质量,而应注重如何从有限的数据中提炼、融合、彰显数据价值,合理地组织数据的生产、管理、应用环节,形成正向的数据产业链条。
杨晓光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二级教授
杨晓光主任认为,交通数字治理需从“应用”“共享”“闭环”和“治理”四个方面深化。“应用”方面需要通过大数据大模型的方法,深化交通数据的应用场景;“共享”方面需要将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链条数据共享;“闭环”是指在规划建设全链条过程中加强部门合作,实现各个系统的数据成果闭环;“治理”不同于“管理”,需要从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的机制进行思路转变和系统提升。
张晓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助理
城市交通科学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工
张晓明院长指出,随着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领域科技的快速发展,如数字孪生、交通仿真等,可以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出行者从物理个体模拟成数字个体,助推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交通数字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市民的城市交通出行体验,在注重数据驱动的同时,也要加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更多体现人文关怀和“有温度”的治理。同时,在新发展阶段,要平衡好治理手段的投入与产出,关注以“小切口”为抓手,注重交通治理的成效产出和可持续发展。
杨玉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工办主任
教授级高工
杨玉奎主任指出,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数据的采集、汇聚和应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随着交通数字治理探索的深入,未来应更加注重数据应用与治理需求的深度结合,强化利用大数据识别、诊断亟需治理的关键问题,支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治理措施。同时,在应用数据过程中,要加强开展对数据的治理,利用新技术提高数据质量,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与会嘉宾合影
供稿|城市交通科学研究院
图源|2024中国智能交通大会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广规要闻|院承办中国智能交通大会“智慧城市与交通数字治理”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