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规划日报173:数据可视化下的Uber智慧工程


█ 1、数据好可耐︱Uber与Twitter潮汐分析数据可视化(两则)
微信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数据可视化下的Uber智慧工程


制图表达:富有探索性的数据

地理信息是我们Uber最大也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我们的平台每天要处理数十亿的实时GPS打点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分析,相较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图二、当鼠标滑过Uber可视化地图上的任意区域,你将看到实时的Uber出行轨迹。

我们为不同的客户开发了多样化的制图工具。一种就是Uber在400多座城市所运行的管理人员和运营团队里的人员。他们需要及时的供需关系分布信息。他们也需要方法去汇总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该城市的市场活动。另一类客户群体是数据科学家,他们需要丰富的可挖掘数据借口以获得多维数据(按产品,时间,地理信息等分)。我们为他们建立起应用,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数据。
 
我们的技术聚合在这些应用中,包含一些我们开发得库和开源资源。react-map-gl在mapboxGL顶端提供了友好的图层,一个在Uber上我们广泛使用的来自于mapboxGL的一个库。deck.gl提供了建立WebGL图层的一个接口,并可以将地图上的数据或独立使用的抽象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


图三、deck.gl 和 react-map-gl为WebGL提供接口并能作出数据密度高的地图应用

但是所有的这些技术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去呈现和应用, 数据可视化的一个强有力作用就是视觉故事的诉说以及数据艺术和阐述。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城市漫谈】谈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那些事儿
微信公众号:规划师杂志


导读: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城市的建设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特别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更是那个时代城市建设者智慧的结晶。了解中国古都规划布局的一些共性特征和历史线索,把握中国古都城市规划发展演变,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城市建设,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城市规划工作的进行。




思想


在规划思想上,要将城市布局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体现民族的、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空间塑造“秩序”感的同时,丰富城市的“意义”;建立生态的规划布局观,力求“天人合一”。


古代都城规划的基本思想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讲究尊卑、追求秩序的社会性的礼制思想和以《管子》为代表的,“因地制宜、重视经济、功能分区”的功能性的规划思想。


《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无疑有重要价值。


《考工记》中记载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反映出了中国早期的都城布局和设计制度。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这种“营国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和城邑规划制度三个部分组成,城邑建设体制规定了王城、诸侯城、都城三级城邑,各级城邑建置数以及分布等。礼制营建制度规定了各级城邑的规模以及城垣、城门道路的等级。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周礼·考工记》其规划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都城的规划形制为正方形,每侧城垣设三门。


第二,以城门为原点,相互连接形成直线形街道布局。其中南北向干道三条,东西向干道三条,顺城墙还有环城干道,城外有野涂,以此组成棋盘式交通道路网络。


第三,城内结构,王室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外朝在宫城之南,宫城之北为商业区。


第四,宫城实行前朝后寝之制,即宫城的前部为处理朝政之地,后寝位于宫城之北,为嫔妃居住的地方。


《管子》

《管子》一书,以记录管子的言行、总结继承管子的营国思想为源起和主脉,并汇集有春秋以来的各种思潮。


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即主张建设城市要注意自然条件,应因地制宜,建城宜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并节省开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强调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凭借地势地利。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条件:“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反对先定框框,拘泥形式的城市对称方正,道路笔直准向。这充分反映出管子的革新精神,是对宗周城邑营建中讲求形式规整的否定。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让城市生态规划落地开花——青岛中德生态园实践│实践探索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城市规划落实生态理念的路径


在当前社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经济模式正逐渐由粗放式向清洁绿色转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的规划指南,十三五规划建议成为首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的五年规划,并将生态目标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到相当高的地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到法律、行动计划、体制改革方案、技术指南、示范区建设等方面,生态正逐渐从理念走向实施,从表面深入内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和手段,当前的城市规划如何将这些生态理念植入现实,最大程度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将生态规划内容落实到现有城市规划特别是法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控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生态规划与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关系中,总规层面重点体现在战略规模布局中的融合,控规层面重点体现在用地布局和控制指标的衔接,专项主要体现在专业系统的协调。


总规层面大家都不陌生,现在几乎每个总规都会开展生态、环境相关专题研究来支撑,规划中大多体现了这样的考虑。而在控规层面目前开展的相对较少,下面结合中德生态园项目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控规层面开展生态规划的一些实践。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国匠城 –

认真  坚持  梦想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