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并明确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定位和作用。全国各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年来相继批复、详细规划编制实践逐步开展,国内学界一直在探索空间规划如何更加细化、优化、系统化的问题。
为此,本刊编辑部以“国家空间规划系统化建构”为主题,组织新一期学术笔谈,充分讨论:(1)如何进一步优化国家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空间规划制度体系、完善不同空间领域和不同空间层级的规划及其衔接机制?(2)如何进一步提升空间规划系统的整体效能,提高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有效性?(3)如何进一步拓展、重构规划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空间规划实践需要等议题。
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与实践思考
吴志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从理论缺失导致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困境、过时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误导、构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最佳时机以及“中国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未来方向四个思考,探讨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构建路径,并提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框架。
1. 理论缺失导致的中国城市规划实践困境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规划实践面临着理论支撑不足的困境。这种理论缺失导致决策的随意性和短视性,城市规划往往凭借主观判断和情感倾向,缺乏长远的可持续性考量。同时,统一规划标准的缺失造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碎片化,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内部的规划标准不一。在资源配置方面,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量,导致经济发展和社会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引发了诸如交通拥堵、能源供应不足等城市问题,公共服务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需求。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面临着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挑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无序开发现象普遍。此外,城市管理能力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这些困境的根源在于缺乏一套符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现代规划理论体系。
2. 过时理论对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误导
在理论缺失的背景下,一些源自西方且已被证明存在问题的规划理论被引入中国,对城市建设实践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忽视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导致城市空间割裂和活力的丧失。单一用途分区造成了工作、生活和娱乐空间的严重隔离。车本位规划导致公共空间萎缩,不利于步行友好型城市的构建。“塔楼与开放空间”模式加剧了城市“空心化”现象。城市蔓延导致了土地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效率低下。郊区化发展加剧了城乡差距,造成市中心活力流失。超级街区导致街道尺度过大,缺乏人性化设计和多样化功能。中心商务区(CBD)理论的过度应用,造成中心区交通拥堵、房价飙升和功能单一等问题。新城建设理论由于缺乏充分的人口导入和产业支撑,导致了“鬼城”现象的出现。功能主义规划忽视了中国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破坏了城市的文化基因。这些理论在中国的不适用性,凸显了构建本土化规划理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 构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最佳时机
当前,中国正处于构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的最佳时期。国家战略和政策支持为理论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五年规划”等战略性政策文件,设定了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明确方向,为规划理论提供了长期的政策支持。快速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理论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为规划理论提供了多样化的实验场景,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为区域性规划理论的构建创造了条件。科技进步与智能化城市建设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了强大工具,数字化治理的推进为智慧城市规划理论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环境。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理论构建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规划理论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推动规划理论融入可持续性原则。此外,丰富的本土实践经验和文化社会背景的独特性为理论构建奠定了基础,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为规划理论注入了文化内涵,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的理论。
4. “中国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未来方向
面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构建应着重关注六个重要方向。第一,应大规模、理性地挖掘城市发展的生命规律。城市的发展轨迹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只有学会尊重城市生命发展的规律,掌握城市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最需要的补给和最关键的问题,才有可能制定出最精准的规划和战略。第二,大规模推进城市规划的数字化模拟平台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发现数据的相关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潜在规律,为城市规划进入智能化时代提供基础。第三,需要探索如何将城市规划中关于未来目标、实现路径、动力和检测的程序应用于城市之外的空间,使这套体系适用于包括沙漠、梯田、森林、海洋等其他领域空间。第四,城市规划要认识到城市发展过程必须与周边城镇群落进行协调,形成智能城市群、生态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第五,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大规模减少城市对碳排放的依赖,探索建立零碳城市和“近零碳排”城市的规划方法。第六,要认识到城市已经不是单一“大脑”可以运作的,而是进入了多重大脑协同的管理模式,包括边缘计算决策、专项管理辅助系统和最高决策体系在内的多重大脑结构,共同推动城市从单体结构走向群落式结构。
5. 结语
构建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共同努力。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有望建立一套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规划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并纳入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等当代理念,以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这不仅将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将为全球现代城市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PD)收录期刊
官网链接:https://upforum.tongji.ed0u.cn/main.htm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学术笔谈】吴志强 | 中国式现代规划理论与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