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博弈解释与疏导路径》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前阵子,笔者看到一篇微信推文,文中写道,国内教材好像具备防自学功能——如果不听老师详细讲解,就很难懂。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笔者确实觉得我们的教材写得很精炼,要点很清晰,但对于推导过程往往交代不足,容易让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文科教材至少适合背诵,突击应试即可速成“拿下”;而理工类教材就太容易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某济高数这棵“高树”就让不少同学“自挂东南枝”。
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时,笔者则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断言太多。这些断言概率上肯定成立,但缺少严密逻辑和精确推演,让人没法操作。管子说,“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毫无疑问,这句话是传统智慧的洞见,但如何权衡高低,乃至推导出足以指导城市建设的正确答案呢?显然很难操作,笔者只能感慨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寻思一番,笔者发现这句话只是理念指导,远非可操作的技术指南。现实中,许多低地也建设了城市,主要是历史路径依赖,人口已然高度集聚,不得不就近建设和扩张城市。尽管这些城市没有省掉沟防,但内涝灾害的新闻仍然隔三岔五成为“头条”。遍观规划学科,类似的逻辑断裂和思维跳跃的断言,比比皆是。
在信息爆炸和推送算法主宰眼球的当下,缺乏逻辑推演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将制约我们正确认知行业前途等,也使得我们在不同声音中左右摇摆,迷失迷茫,甚至困顿其中。由此,加强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逻辑推演和经验验证,提高在信息时代的思考和鉴别能力,让慧眼穿透“迷雾”,直抵事物本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目前,我国总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特大、超大城市仍然具备“顶端优势”,人口规模过大和局部人口密度过高的压力日增,相比之下,部分中小城市则面临人口流失的收缩挑战。人口高度集聚与收缩塌陷并存,这个空间非均衡现象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必然,那么应尊重规律,无须干预;如果是偶然,那么应该进行合理调节。
未来行动总基于对现状的解读,对事情的解释预示着行动的路径方向,但应立足于同一个逻辑自洽的分析框架,也应符合经验认知。在本文中,笔者尝试通过博弈方法解读城市体系与人口密度差异的现象,并提出改善路径。之所以强调博弈方法,是因为规划编制和实施非常容易滑入一个误区,即将鲜活的人视为棋子、数字人、工具人。真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感知,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尽管通常情况是不完全信息下非完美理性的次优选择。这也提示,城市体系和人口密度分布没有静态的标准答案,而是动态演化和对流平衡的复杂过程,因此需要用演化动力学进行检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对其进行整体分析时可简化为“城市效用”这一综合因素。城市发育和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效用构筑的过程,但效用的底层资产大相径庭:当城市效用分异发散到一定程度,人口会“用脚投票”,即从低效用地点迁往高效用地点,逐步塑造出城市体系,也驱动人口密度分化;当达到稳定状态时,任何地点的城市效用将大体一致,效用差距将收敛到主观可接受的平等程度。
考虑到个体和家庭通常先选择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后选择城市内部的工作地点,再选择生活社区。循此线索,可解析这些序贯选择如何形塑人口密度。
城市层面,个体或家庭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造成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差异。动态来看,规模分化是城镇化率提升的必然结果,因为大、中、小城市效用曲线的底层资产及其改善能力差距较大。将效用曲线与城镇化阶段相匹配,可以清晰描述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景。在城镇化后期,城市体系将达至稳态,但并未终止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人口对流。这种对流在城市效用曲线不变的情形下将非常稳定。这也提示,若不能有效改善中小城市的效用,大城市的人口疏解行动将无效,因为个体理性的必然选择会使大城市规模过大且锁定于低效状态中。这个结论是城市经济学的经典判断,但没有通过形式化语言详细推导过。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用博弈工具提供一个简明模型进行阐述。
城市内部,个体和家庭选择工作地点,驱动核心与边缘的密度分化。不过,工作地点的供给主体是企业,那么需要解释为什么许多企业会被锁定在中心区,即便忍受拥挤之苦,也很难疏解到边缘或者其他城市?一方面是总通勤距离的极大节约产生了主观的相对便利感受,提升了时耗耐受度;另一方面是核心—边缘功能对偶,企业之间协调行动的交易成本和搬迁成本较高,当核心功能落定,边缘的关联企业很大程度上被限定。这种锁定过程可构建博弈加以解释,从而理解核心功能而非边缘功能才是功能和人口疏解的关键。
社区层面,个体和家庭权衡高、中、低密度社区,诱致社区密度选择。考虑到基础部类与非基础部类从业者的收入来源不同,前者取决于全球分工链条,后者收入正相关于本地人口规模和密度,据此可构建出博弈。经解析,高密度和中密度都构成均衡,具体选择并非由需求者决定,而是取决于空间供给的主动预判和偶然选择。考虑到可持续更新和活力繁荣的要求,空间供给应以中密度为取向,形成既符合个体理性,也符合集体理性的焦点均衡。
根据以上三层面的推演结果可知,人口疏导应立足于个体偏好和策略互动,以重构收益矩阵的方式引导人口密度合理布局。笔者建议:助推城市体系合理均衡,优先改善中小城市的生活效用,对于整体效用改善更具有价值;引导城市内部密实发展,具体包括扩大中心区的空间供给,主动引导多中心发展,培育特色功能中心或节点等;塑造富有活力的中密度社区,具体举措包括坚持参与式规划满足多元空间需求,适度推进社区职住平衡,严控城市更新就地增容等。这些建议内含于推导过程,避免成为油浮于水的“两层皮”。
人口密度问题涉及维度多,千丝万缕,让人难以俯瞰全貌,更难以深度理解必然与偶然交织产生的多样化结果。城市经济学中,城市效用曲线和竞租理论已经涉及密度形成,但仍存在不少需要补足的断裂环节。笔者引入博弈理论,试图较完整地解释人口密度分异和稳定过程,并提出下一步改善的方向和行动,这是交叉研究的试错性探索,也是推动城市研究形式逻辑化,把道理说透彻、说清楚的一次努力。UPI
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于中国知网检索本文的录用首发版本。
作者:彭坤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pekutao@sina.com
赵煜,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923243231@qq.com
人口收缩背景下的乡村活力分析与实践——基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的比较研究
高密度和紧凑发展理念下的中外城市比较与启示
大城市“中密度”建设的必要性及管控策略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的博弈解释与疏导路径【抢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