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经历了从概念提出、原型制作到商业化应用的演变过程。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扩展,整机厂商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我们根据企业规模、研发投入、资金实力和目标市场等要素,将其总结为以五大厂商为代表的五种发展模式,为广州发展人形机器人整机提供有益借鉴。

01 波士顿动力:
高成本高灵活性 弱场景应用
2005年,波士顿动力与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合作推出了四足机器人Big Dog。该机器人采用液压伺服系统,奔跑速度达到6.5 km/h,可在废墟、泥地、雪地、水中等多种复杂环境下作业,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四足机器人之一。2013年,波士顿动力发布人形机器人Atlas,采用液压伺服驱动,可以完成各种爆发力强的动作,包括跨越平衡木、后空翻、单腿跳跃高度达到40cm等复杂动作。

波士顿动力Atlas:会跑酷的机器人
图源:波士顿动力相关视频
波士顿动力曾三次易手,从2014年估值30亿美元到2021年被韩国现代集团以8.8亿美元价格收购其80%股份,估值不断走低。2024年4月,波士顿动力公司宣布人形机器人Atlas退役,未能量产。

波士顿动力开发的典型机器人产品特征与造价情况
图源:自绘

02 傅利叶:
细分垂直场景 快速迭代
傅利叶智能于2023年7月发布其自研的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结合认知智能,能与人协同完成基本的作业动作,目前已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个场景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傅利叶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图
图源:自绘

03 特斯拉:
移植汽车供应链 大幅降低成本
目前,Optimus整体机身采购成本为4.2万美元,低于当前约60万元的行业普遍成本,未来成本将控制在2万美金/台。

人形机器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度关联
图源:自绘

04 智元机器人:
“政产学研用投”协同 加速企业孵化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023年3月,8月便发布第一代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借助资本、新型研发平台、高校等多元力量实现快速孵化。
通过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上下游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获取大量研发资金。智元机器人2023年一年完成6轮融资,吸引了临港新片区基金、中科创星、蓝驰创投、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等国资背景基金,比亚迪、上汽等下游潜在应用厂商以及三花控股等机器人上游部件厂商投资,合计融资金额超过6亿元。

智元机器人投融资事件
图源:IT桔子
通过新型研发平台、高校获得技术扶持。由上海交通大学、闵行区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投资发起的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派出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博导闫维新及其团队,负责人形机器人的“身体”,为智元机器人提供整体设计和技术攻关支持,协助其加速研发进程;智元公司首席架构师彭志辉则负责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该合作模式大幅缩短了“远征A1”研发落地的时间。

智元机器人技术合作模式
图源:自绘

05 优必选:
技术多领域落地 反哺研发
早在2016年,优必选便开始研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从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做起,先后研发了五代人形机器人产品,2023年12月优必选上市,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图
图源:自绘
2022年,优必选进入智慧康养行业,发布智能康养机器人及解决方案。此外,优必选还推出扫地机器人产品,融合了优必选雷达、激光检测及地毯检测、自主导航等核心技术,以拓展产品市场。

优必选技术落地商业场景
图源:自绘
智能制造是通用性高、可控性强的应用场景,优必选以智能制造作为产品切入点,推出面向工业场景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并进入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总装车间进行实地测试,实现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此外,优必选已和数十家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接触,推进人形机器人需求对接。

对广州发展人形机器人整机的启示
波士顿动力代表了高成本高灵活性的发展模式,但因高昂成本和高维护需求,缺乏广泛商业应用场景实际无法带动产业规模化;
傅利叶智能则体现了细分垂直场景快速迭代来适应和优化特定需求模式,其产品场景多、资本青睐性强,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
特斯拉利用现有产业链进行成本优化,以达到规模化生产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智元机器人体现了“政产学研用投”协同合作模式下,对企业孵化培育的引导与加速作用;
优必选以技术多领域落地反哺研发,同时找准“智能制造”这一关键应用赛道扩展应用场景。
在硬件和算法层面,可基于成熟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整合利用广州现有的汽车产业链、电子制造和自动化产业链,降低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加快产品迭代速度,使其价格较竞品具备一定竞争力;同时,要强调识别并开发适合人形机器人的本地应用场景,如高端制造、医疗、服务业等,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与下游应用企业合作以拓展研究成果商业化场景,实现机器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
供稿|未来城市实验室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产业链洞察㊳|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