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按】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中外产能合作新兴节点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东南大学重大智库议题“中国建造与‘一带一路’发展等科研项目”,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对外合作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兴平教授率团队多名成员(东南大学博士后赵胜波,博士研究生张川、卢宇飞,硕士研究生高翰;山东建筑大学赵虎教授、闫怡然老师)于2024年8月23日—9月6日在埃塞俄比亚开展了系列学术调研活动。
2024年7月31日,《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同意重庆市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的决定》通过;重庆市与埃塞俄比亚驻华使领馆携手,多次举办经贸推介活动和埃塞俄比亚主题日活动,不断深化双方在经贸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庆与亚的斯亚贝巴两座城市似乎分别处在没有太多交集的“平行时空”,然而行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街头,这里的多处城市场景都不禁令笔者联想到重庆这座典型的中国山地城市,也是本篇行记作者闫怡然硕士期间的求学城市。同为山地城市,两座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城市建设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找到城市发展的平衡点?这些问题促使笔者在亚的斯亚贝巴之行中持续思考并对比这两座城市在各自独特条件下的发展轨迹。
亚的斯亚贝巴(下称“亚的斯”)和重庆都坐落在山地环境中,复杂的地形条件给两座城市的城市规划提出了独特的挑战。亚的斯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平均海拔2400m左右,周围环绕着山脉,城市的整体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高低起伏。恩托托山位于城市北部,阿卡基河(Akaki River)穿城而过,城市座落在山地丘陵夹成的谷地之中。城市风貌以山水形胜和宫殿引领相结合;城市主要道路依地势而建,随处可见蜿蜒的山路和起伏的建筑(图1)。目前,亚的斯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期,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交通设施的投入,建设了轻轨系统(图2),随处可见施工中的楼盘、不断拓宽的道路,以及新建的基础设施(图3)。


相比之下,重庆的地形条件则更加复杂,它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城市从江边向四周的丘陵和山脉延展(图4)。重庆的道路布局错综复杂,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城市的扩展与山地密切结合,形成了高差巨大的街区和建筑景观。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山地条件下的交通系统开发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城市结构——桥梁、隧道、高架道路和轨道交通构成了城市的交通命脉。

2 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努力寻找城市发展的平衡点
重庆和亚的斯都认识到了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均通过设立保护区和历史建筑修缮项目来保护城市中的历史遗迹。在重庆,传统的巴渝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例如对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古镇等历史文化地标的保护,使其成为展示重庆历史风貌的窗口。在这些区域,古老的街巷与现代化的商业设施交织,成为市民和游客感受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场所。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历史遗产价值的认知水平,亚的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更多聚焦于“点状”保护,保留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建筑,如孟尼利克二世皇宫、圣三一大教堂(图5)、民族博物馆等,这些遗迹展示了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文明古国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然而在团队调研期间笔者发现,亚的斯北部圣乔治教堂附近形成的皮亚萨(Piyassa)历史街区正经历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众多石砌房屋已经变为瓦砾与废墟。在有限财政资金和片面遗产观的影响下,历史街区保护和利用似乎很难与城市建设达成“和解”。

得益于较为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重庆在快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并重的模式,通过市民参与和政策引导,使得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活力元素。亚的斯则在资金有限的等多重挑战下,努力保持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探索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保护项目的发展路径,平衡历史与现代,保护传统与追求进步。两座城市基于各自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条件,诠释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推动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课题。
3 友好城市一道桥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海外行思 | “平行时空”中的山地友好城市——与重庆对比视角下的亚的斯亚贝巴行记【埃塞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