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省文物局指导、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于12月15日在山西省长治市举办。
会议由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长治市文物局)、山西省开元文物保护基金会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并由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研究院、山西省文物保护基金管理中心、山西省开元文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协办。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为本次会议的学术召集人。会议邀请国际、国内著名文化遗产保护、建筑史、艺术史、活化利用等方面专家。多位国际遗产保护领域重量级专家参加会议,包括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办公室主任、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约瑟夫·金(Joseph King),国际知名中国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夏南希(Nancy S. Steinhardt),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理事、总干事特别顾问加米尼·维杰苏里亚(Gamini Wijesuriy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理事会理事、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知名建筑学家李相海(Lee Sang Hea)等出席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会议同时邀请了来自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等机构的行业著名专家,以及山西省内古建筑遗产资源地方领导与专家出席,共同研究探讨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传承。
长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元斌和长治籍知名主持人李泽鹏分别主持会议致辞和学术交流环节。长治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向阳,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振华,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陆琼为会议致辞。陈向阳市长致辞从长治市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长治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他特别提到了长治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成就,以及长治市委市政府在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方面的努力,展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王振华副局长在致辞中代表山西省文物局对会议举办表示祝贺,感谢与会专家和支持者。他概述了山西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呼吁与会者共同探讨保护和申遗工作,以推动山西文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陆琼副会长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对会议召开表示祝贺。她强调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价值和保护重要性,提到山西长治的唐宋古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并已启动申遗前期研究。陆琼还提到中国文物学会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资源。她代表中国文物学会表达了与各位专家学者合作,共同推进山西木结构古建筑保护工作的意愿。
专题讨论聚焦山西早期木构建筑保护与申遗
本次学术交流会分设“申遗策略”“价值研究与挖掘”“未来多元发展”三个学术版块和圆桌论坛环节。共有10位专家做主题发言,所分享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为山西木构建筑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版块围绕世界遗产申报需要符合的标准、申报策略展开,包括当前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的理念与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木构建筑遗产的价值研究等。专家们提出了山西早期木构建筑可能可以考虑的标准和策略,也一致认为这一遗产项目极具潜力,研究其合适的价值标准是一件难度大,耗时长但意义重大的工作。
1. “系列遗产”与山西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
发言人:吕舟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遗产中心主任
吕舟教授介绍了世界遗产申报所需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及其遴选标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系列遗产案例比较研究和管理情况等;提出如何表达历史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讲好文明、文化传统的故事,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必备条件。吕舟教授还结合山西唐宋木结构古建筑的禀赋特点,分析了系列遗产申报的价值要素和思路方法。他指出,构建关联山西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主题价值,建立各遗产构成要素之间密切的逻辑联系,无疑是这一项目的基础。
2. 扩大中国世界遗产的宝库:新趋势的作用
发言人:加米尼·维杰苏里亚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理事、总干事特别顾问
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世界遗产申报的新趋势,包括当地社区的意义、非物质遗产的价值以及本地化技术的重要性。加米尼先生还以长治的木构建筑为例,说明了这些建筑如何跨越文化和宗教界限,展现了突出普遍价值(OUV)。他建议在推进申遗进程时,应仔细研究相关价值标准,特别强调价值标准(i),指出山西早期木构建筑作为人类杰作、文化见证的重要性。
3. 完善的世界遗产申报文件作为未来保护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第一步的重要性
发言人:约瑟夫·金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原办公室主任、遗址部主任,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顾问
约瑟夫·金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完善世界遗产申报文件对于未来保护唐宋时期木结构建筑的重要性。他为山西木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在操作层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强调应仔细选择合适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将成为未来保护遗产的参考点;在价值阐释中需要有清晰的故事线和主题,便于评审委员会、地方政府、当地社区理解;保护边界界定、缓冲区划定等既是申遗文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
4. 文物保护社会力量参与的山西经验
发言人:王晓芬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副处长
王晓芬副处长分享了文物保护社会力量参与的山西经验。她首先陈述了山西文物资源优势及特点和目前的文物保护现状,包括文博热和面临的困难挑战;重点介绍了山西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文明守望工程”、债券支持低级别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数字化建设的改革创新。

价值研究与挖掘
这一版块围绕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在世界遗产体系中的价值体现展开。内容包括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在国际语境下的意义价值,以及当前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在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实践与挑战。
5. 来自五、六世纪证据对唐宋建筑保护的意义
发言人:夏南希
国际知名中国学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中国馆馆长
夏南希教授强调了五、六世纪的建筑信息和证据在唐宋建筑保护中的重要性,指出这些证据有助于理解建筑的历史连续性和演变。她提倡进行比较研究,明确保护目标,并从整个建筑群落的角度进行全面考察。教授还强调了国际合作的价值,认为对比研究中国与海外的早期建筑对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她认为长治的建筑完全有资格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并支持将山西早期建筑纳入更广泛的国际研究框架中。
6. 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价值考察唐宋木构建筑申遗项目若干问题
发言人:徐怡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徐怡涛教授在发言《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核心价值考察唐宋木构建筑申遗项目若干问题》中提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具有见证人类农业文明最高建筑成就的核心价值。长治地区传统社会长期保持稳定,古建筑与古代社会的互证关系保存较为完整。他提出加强建筑年代学研究、社会史研究、古建筑全面记录和预防性保护、价值宣传与转化是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
7. 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申遗策略分析
发言人:张荣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荣博士探讨了中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研究重点聚焦于唐宋时期的木构建筑,尤其是山西地区的早期建筑,揭示了它们在建筑技术、艺术成就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演讲阐述了这些建筑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意义,强调了这些建筑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保护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分析提出了可能的申报策略,并展开介绍了各申报策略的内容,突出普遍价值及适用标准。
未来多元发展
版块三关注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可持续未来与多元发展。内容包括中国早期木结构古建筑在艺术赋能、展示传播、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意义,三位专家的演讲聚焦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途径和重要性,希望提高木结构建筑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8. 关于韩国佛教山寺庙的桑萨木框架结构的申遗与保护利用
发言人:李相海
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知名建筑学家
李相海教授介绍了韩国世界遗产——山寺,既解读了韩国木构建筑特色及历史发展脉络,也比较了中韩两国木构建筑的相同与区别。他强调,这些寺庙展现了中国同期建筑的某些属性,尤其是在木结构方面,两国的传统建筑相似性尤为明显。由此可见木构建筑在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联系,以及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国际影响。
9. 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表达和体验创新
发言人:宋洋洋
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宋洋洋副院长分享了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价值表达和体验创新。他提出遗产价值表达新逻辑更注重人本视角。数字技术在赋能文化遗产体验方面,包括了智能生成技术深度参与保护修复,数据算法带来的创意设计社会化生产,以及数字沉浸技术介入文化遗产场景体验。
10. 艺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元实践
发言人:姚瑛
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古建音乐季创始人
姚瑛女士关于古建音乐季的分享让大家感受到了艺术连接时间与空间产生的共振。古建音乐季以“做中国自己的遗产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在遗产地策划活动,成功打通了演出、导览、遗产教育三大环节,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该环节由吕舟教授主持,与对谈专家加米尼·维杰苏里亚先生、约瑟夫·金先生、夏南希女士、李相海教授、王丽方教授共同讨论,研究挖掘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突出普遍价值,提升中国古建筑的世界影响力。专家们畅谈各自在考察后对山西早期木构建筑的印象,接着对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申遗遗产点选择和价值标准,以及遗产真实性、完整性概念展开讨论。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丽方教授特别分享了在山西古建筑考察的感受,并对山西五台佛光寺和罗马市政广场两处建筑场景进行了对比。她强调了山西的古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专家们也借这一话题展开对遗产与环境关系的讨论。
最后吕舟教授总结,文化遗产保护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力量与魅力和当地社会的联系,是遗产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山西长治谈中国早期木构建筑保护,不仅是谈中国古建筑的价值,更是希望通过遗产保护让社会更美好,这是申遗的重要目的。本次会议是第一次学术交流,之后还将会有更多交流、讨论,会对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有越来越深入研究。
图/滑动查看会议现场部分照片
相关链接:
明日开幕|国际国内遗产保护专家齐聚上党,“营造顶峰”盛会聚焦早期木构建筑保护与传承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赵诗咏,审核吕舟、李建芸、张荣。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会议观察 | “营造顶峰”中国唐宋木结构古建筑保护与申遗学术交流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