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近日,《成都高新区(南区、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这是成都高新区落实国家“多规合一”重大改革部署,首部实现全域全要素管控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统筹全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及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和空间政策。
对此,成都高新区邀请了杨潇院长对《规划》进行解读,并结合成都城市发展战略对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成都高新区自1988年成立以来,一直是成都向南拓展的前沿地、城市发展的引领者。2006 年,成都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全国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2015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已跻身全国高新区的第一方阵,并发展成为成都的城市活力中心、公园城市的核心承载地。
不久前,《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市级总规)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依据市级总规,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传导省市要求,立足高新区资源禀赋特征,重点聚焦战略定位、功能布局、宜居生活和城市形态等方面进行深化细化,为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明晰了空间蓝图,引领成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示范。
成都高新区南中轴实景照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市级总规明确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努力争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这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新区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的具体体现。
《规划》传导市级总规对成都高新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将高新南区打造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聚集区、现代创新金融中心和世界知名商圈、成都城市中央活力区”,将高新西区打造成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公园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
这是基于上位规划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高新南区、西区差异化功能定位。高新南区突出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建设国际化城区,承载世界知名商圈和城市中央活力区。高新西区重在集聚主导产业,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化,做强成果转化集中承载,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区域创新发展。
高新西区清水河科创走廊效果示意图
在功能布局上,
《规划》深化了中央活力区的中心功能
近年来,高新南区经济蓬勃、引领成都发展,城市产业、人口加速聚集,国际体育赛事接连举办,已呈现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气象。市级总规构筑成都中心城区“双核、一区、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双核、一区”为城市中心,“一区”为高新南区所在的中央活力区。这是首次将高新南区升级为城市三大中心之一,明确了高新南区对城市发展格局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升了区域位势能级。
《规划》在市级总规确定的功能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高新南区“双十汇心五片区”的空间结构,抓住“一心”中央活力心的引领作用,以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大源商务区、软件园等为核心载体,筑强数字经济、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等核心功能。这样的功能结构和布局有利于引领高新南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央活力区,支撑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为成都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做出更大贡献。
交子公园商圈实景照片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变身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成为高知化、高学历、青年人聚集的城市活力中心,承载了成都当下美好生活场景。
《规划》在市级总规的目标引领下,以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人、留住人,以未来公园社区为载体,推进公园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落地实施。一是深入挖掘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内涵,聚焦人群多元化、特色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统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国际化的城市服务体系。二是传导市级总规以重点片区为牵引,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目标,将中和玉津、朝阳乐跃、三元广通、瞪羚谷等未来公园社区作为主要抓手,形成一批特色化、差异化的未来公园社区,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示范。
中和未来公园社区实景照片
当下,高新南区已形成了以天府大道、交子大道为城市轴线,以金融城、大源、新川为中心的国际化城市新区风貌。高新西区依托清水河的优良生态本底,已建成多个滨水主题公园、多条绿道示范段,现代化产业园区风貌初显。
《规划》强化城园融合的形态格局,推进公园形态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凸显成都高新区大开大合的空间形态特点,进一步彰显公园城市魅力。
其中高新南区依托锦江生态带和环城生态区,构建“生态文化十字带”的双十引领,将锦江生态带建设为城水共生的滨江公园带,将环城生态区塑造为环城休闲游憩生态带,推动两带生态价值转化,将两带打造成为成都高品质宜居的高价值地区。
高新西区凸显“一廊一轴”的生态价值,以清水河为载体聚集科技研发功能,形成清水河科创发展走廊,依托环城生态区,充分发挥电子科大等大学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高校创新合作生态绿轴,共同推动高新西区城园融合。
高新南区环城生态区锦城湖公园实景照片
多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世界眼光、对标国际标准、体现公园城市特色,一直走在成都高质量发展前列。未来,建议成都高新区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新质生产力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超大城市空间治理、未来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创新示范。
依托成都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吸附能力、高能级产业与创新要素集聚基础、高品质宜居环境和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部署,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布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0到1”的突破。以科技攻关、产业转化为导向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协同生态圈,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实现“1到100”的生产转化,引领成都高新区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跃升。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主要承载地,汇聚数字经济、新消费、金融等重点产业链,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在全市“立园满园”专项行动下,成都高新区聚焦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布局协同化提升,以前瞻视野开展谋划,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阵地。
一是做强“一区四园”协同创新优势,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循环。依托高新区产业布局广、能级高的优势条件,充分激发金融赋能未来赛道作用,借助自贸区国际合作的通道优势,探索“科创主体+生产基地+基金+公司+消费场景”的原创成果就地孵化全景模式,打通研发到转化、到要素、到运营、到市场的全链条,建立集聚共生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是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增强新质生产力内生动力。立足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的优势产业基础,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前沿医学等战略新兴产业,量子、生命科学、光芯片、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打造一批专业性强的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
成都高新区是成都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市级总规明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引领,加快构建成都“一核四区”的创新体系,其中“四区”(新经济活力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天府国际生物城和未来科技城)都在高新区。成都高新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增强主动协同意识和极核带动能力,以“发展共同体”理念谋求高质高效的区域协作。
一是立足双城经济圈共建西部科学城。成都高新区是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加强与中国(绵阳)科技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发展互动,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两个新区协同打造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区,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二是提升与成都中心城区和县市新城协同效能。进一步挖掘成都高新区与其他区域交界地带发展潜力,持续推进与县市新城结对联动发展,加强成都全域联动,不断增强整体发展势能,共建高能级经济共同体。
三是推动成都高新区“一区四园”深度融合。依托现有空间格局,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下联动,深化创新跨区资源统筹机制体制,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动力源。
针对成都高新区经济要素、人口分布、城市建设高度密集的特征,聚焦公园城市“三高”目标,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内涵式进阶。
一是以功能体系优化促进高质量发展。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抓住成都清水河科创走廊、东西城市轴线等廊道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牵引城市功能科学布局。以重大设施落位推动城市功能均衡供给,坚持以多中心、组团式布局为导向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科学治堵、打通关键堵点,优化公交布局运营,提升绿色通勤效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二是以场景体系构建支撑高品质生活。着力塑造品质化的公共服务场景,突出人本逻辑和生活导向,聚焦高新区人群特征,推进高品质、定制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打造人文化的公园社区场景,聚焦高新区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推动低效用地盘活、老旧社区更新,完善住宅产品供给体系,创新探索高密人居环境下的宜居社区打造。
三是以标准体系探索强化高效能治理。立足高新区高密城市空间特征和高品质空间营建基础,探索公园城市标准体系在高新区的深化实践,特别是围绕生态安全重要性,创新韧性标准体系构建,着力解决超大城市空间治理难题,开展试点攻坚、搭建标准体系、抓实标准应用。
公园城市建设致力于探索新时代城市永续发展的新路径新范式,应集成体现未来城市的科技感、人性化、舒适度,着力搭建安全、实用、开放的数字城市系统和多元、便捷、友好的智慧应用场景,构建体现公园城市特色的智慧治理。
一是着力构筑全域感知型智慧底座。以数字城市运行提能为抓手全面推动高新区数字城市转段升级,大力推动具有深度感知能力的“智慧基建”加快植入,做强城市“智能中枢”。
二是着力创造全民普惠型智慧体验。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治理中全方位应用,深化智慧政务、智慧安全、智慧养老等领域实践,探索智慧健康、智慧应急、智慧社区等新领域应用,推动城市服务供给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
三是着力推动新技术应用场景供给。打造一批可示范、可体验、可推广的科技首用场景,促进技术应用推广“由点到面”,利用高新区重大国际赛会举办契机,为绿色低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提供应用示范。
期待未来的成都高新区,以更创新协调、更绿色宜居、更开放共享,引领公园城市示范区的进阶发展和创新实践!
转载自公众号:成都高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潇:持续发力,探索公园城市创新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