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城市规划”公众号2024年推送国际资讯共计210条,来自超过30个国家/地区,主要由本刊设在各国/地区的联络员供稿。编辑部请主要供稿人就他们所在或所关注的国家/地区今年的规划资讯做了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身处这个剧变的时代,世界各个城市发生着哪些新动态?
Ps. 各国/地区按纸刊国际联络站顺序排序。
城市与城镇:从对立到协同
城市与城镇的角色再次成为英国规划讨论的核心议题。大城市如伦敦和曼彻斯特在创造区域财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目前尚未充分发挥。大城市生产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其自身发展,还能通过经济外溢效应惠及周边城镇。因此,城市与城镇不应被视为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生态系统。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和全球金融中心,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获得了优先投资,近年来却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其生产率增长停滞;另一方面,围绕“偏爱伦敦”的政治争论导致资源向其他地区倾斜* 。然而,伦敦的复苏对全国经济至关重要。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扶持伦敦经济与推进全国均衡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使首都的繁荣能够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 因为伦敦的重要性以及长期以来在各方面获得的优先投资,导致其他地区的居民认为他们的需求被忽视,政策制定者更关注伦敦的利益。伦敦的繁荣与许多城镇的经济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政策倾向的不满。这种不平等引发了“红墙选区”(Red Wall Constituencies)选民对地方经济政策的诉求。对于任何政党而言,赢得“红墙选区”的支持至关重要。为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近年来政府推出了“升级计划”(Levelling Up Agenda),旨在将更多资源分配给英格兰北部、西米德兰兹郡等经济落后地区,扶持地方基础设施、教育和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乡村发展也成为今年的焦点之一。电视节目《克拉克森的农场》引发的讨论揭示了英国乡村地区在规划和政策上的独特挑战。“克拉克森条款”放宽了闲置农业建筑改造为住房或商铺的规划限制,旨在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然而,这一政策也暴露了乡村发展的复杂性和潜在隐患,如基础设施不足和对乡村环境的影响。克拉克森农场的案例表明,乡村的繁荣不仅依赖于自身资源,也需要城市经济的支撑,如就业市场的拓展和交通系统的完善。
住房供应:从“目标”到“行动”
英国住房危机仍在加剧,尽管政策层面不断推出雄心勃勃的目标。“新住房加速器项目”和高达1.5亿英镑的棕地基金试图加快土地开发,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如何平衡住房质量、基础设施和绿色目标仍是难点。更关键的是,许多地方的开发计划面临审批缓慢和土地短缺的掣肘,这反映出英国规划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深层问题。Habiko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出是一次创新尝试,通过联合养老基金和开发商建设低碳可负担住房应对市场需求。然而,这种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其规模与全国住房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净零碳建筑与低碳社区
环保已成为英国城市规划中的核心议题。今年发布的《净零碳建筑标准》为低碳建筑设立了清晰的框架,包括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量化要求、可再生能源的优先应用以及化石燃料的替代。然而,标准的推广仍需面对资源紧张、成本高昂和技术门槛等现实挑战,短期内可能难以大规模实施。
此外,英国的新城镇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社区设计,强调绿色空间、节能建筑标准和高效交通系统的结合。这些举措与大型太阳能项目(如Cottam太阳能项目)相辅相成,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在这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大选年,英国的城市规划政策展现出雄心壮志,但也揭示了执行中的诸多困难。未来的政策制定者需在规划改革、住房供应和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确保城市与城镇实现协同发展,使其共同繁荣,为英国的经济复苏和社会福祉奠定坚实基础。


AMUP研究所 研究员
法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全面挑战中,这一年尤其明显。年中,奥运会开幕在即之时,总统解散了国民议会;年末,伴随着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的脚步,议会弹劾了政府。所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困境中激发了热情和团结;巴黎圣母院的重新揭幕,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又一次点亮了陷入低迷和纷争的世界。这一年的法国为我们呈现出一种极具冲突性张力的画面,强烈又不稳定。
今年全球不同地区都体验到了气候变暖的日常化及其在不同程度上带来的自然灾害的增多。在法国,应对气候变化仍是政府、研究机构乃至全社会的核心主题,并且越来越能引起大众的关注和担忧。相关政策上从强调单向的“减缓”对环境的影响,扩展到双向的“适应”气候变化。
-
交通:交通仍是影响气候变化最深的领域。在众多交通政策中,公共交通发展和车辆的能源转型是在不同密度的城乡地区都必须抓牢的两项行动杠杆。
-
住房:由于经济下行,新建住宅量下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二手房交易量也达到50年来最低。房价由于通胀持续高升,与居民收入脱节,住房已经从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变成奢侈品。
-
土地开发: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承担着切实的压力,尤其在土地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土地人工化开发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进一步落实“避免—减少—补偿”策略。
-
经济与就业:在生产和就业方面,法国强化了近年来反复强调的就近、短路径、内循环。这确实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生态恢复等环境保护,但这种收缩、向内的趋势,经济和社会的“防御性”或“保护性”姿态,也正呼应了政治上的风向——右转。欧盟选举结果就是明显的例证,这导致了法国议会被迫解散。
环境风险、土地开发矛盾、经济滑坡、交通脱碳、住房危机,这些现象和结果不仅发生在法国,在全球多数地区,尤其是大都市中,挑战是相通的。因此,希望法国的相关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与此同时,我们正在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或许会给以上所有问题带来颠覆性的答案。目前,法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不仅应用于治理结构,也用于国土空间的识别与分析,尤其在土地管理和环境风险预测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未来,人工智能或许会帮助我们突破人类世中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限制,但是碳基生命和碳基环境的延续或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人类世”不再是一个类地质概念,而将成为一个真实的历史时期。
2024年的法国在重重困境中内迎来了两次全球瞩目的“高光”时刻。
百年现代奥运中,巴黎第一次将这场盛事与城市核心区空间紧密融合,使密集的城市空间及其要素成为一个全球化大事件的依托和载体,这种融合也促进了本地居民的接受度、参与度乃至归属感和自豪感。从城市空间设计到事件内容构思,巴黎奥运会再次向我们展现了法国人的“脑洞”,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个能够让脑洞创意变成现实的社会空间。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新奇的脑洞,缺乏的是接受和容纳。尽管我们仍然诟病法国的安保、城市卫生甚至是有组织的“奥运价格”,但我们可以一直惊喜于她为世界带来的灵感色彩与创意冲击。
经过5年修缮,巴黎圣母院在圣诞前夕重新揭开面纱。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是如此“高调”,牵动着全世界的关注。虽然有“被利用”之嫌,但带来的意义是积极的。记得当时收到巴黎朋友发来的从自家窗口拍到的照片,浓烟之中的塔尖,那种隔着屏幕的震惊与悲伤,仍让我记忆犹新。而这一刻,算是还了所有人一份心灵慰藉。
在此我们也看到,每一次的城市大事件,都会不同程度地推进城市更新,给规划和建筑中的实体空间带来实质性改变,不管是历史的还是新建的,都将成为人类遗产。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大事件能够激发或增强地方居民或国民的凝聚力,乃至引发全球的关注和共鸣。
无论多么正式、多么盛大的活动,法国人总会把庄严与轻松,古典与创新,贵气与“俗”气浑然天成地杂糅在一起,这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的包容性和全民参与的开放态度。希望在新的一年,即使仍在逆境中,法国社会的优雅仍在,松弛感仍在;无论国际和国内环境如何跌宕,仍能让我们惊喜于法国的“脑洞”,同时看到她保持韧性、团结和开放。


李舒扬 代尔夫特
2024年是荷兰空间规划领域稳步发展的一年。在政府、学界、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围绕住房建设、气候适应、能源转型和空间效率管理等关键议题,荷兰秉持《国家空间愿景》(Nationale Omgevingsvisie)以及年中发布的新一轮《空间规划备忘录》(Nota Ruimte)所确立的原则,全面推进自然与农业平衡、气候适应与循环经济、城乡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与实践措施的精细化落实。
住房短缺是荷兰近年来的首要社会议题之一。2023年荷兰成功启动或推进了多个大型住宅建设项目,全国共增加9.5万套住宅,并结合租房买房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短缺问题。
其中,灵活式住宅项目因其低成本与快速建造优势备受关注。诸多建筑工程从业者在各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结合实践的探索,包括:如何将环保低碳的生物基建筑材料应用于灵活式住宅;如何在生产建造流程中将灵活式住宅纳入循环经济网络;如何将灵活式住宅与现有的城市建筑设施改造结合等。同时,政府和空间政策研究者呼吁加强对灵活式住房的权衡监管,避免由于短期趋利而牺牲了长期的宜居品质。
气候变化依旧是荷兰空间规划的核心挑战。基于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以及循环经济的远期目标,2024年的气候适应型空间政策正在稳步从原则性的愿景框架推进至更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提高城市绿化密度及自然包容度、海平面上升空间研究、建筑气候适应性标准设计、城市极端高温应对措施等专项议题。目前,基于荷兰环境署(PBL)、荷兰气象局(KNMI)等专业机构的气候适应型场景研究数据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广泛地将气候适应型规划设计纳入长期的政策制定中,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公众将参与气候适应型的讨论和本地实践中。
2024年,荷兰持续加强风能和太阳能设施的规划建设,以推动全域能源自给自足,同时尽可能地在能源设施建设中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居住生活的负面影响。例如通过地区试点项目探索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多方合作、复合功能共享以及财政补贴措施。值得一提的是,由能源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所引发的“能源正义”“气候正义”等社会公平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公平分配新能源转型带来的经济收益与环境负担,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等,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为保障整体空间环境品质及城乡发展平衡,荷兰政府于今年设立国家级研究项目“美丽荷兰”(Mooi Nederland),为文化景观转型、城乡蓝绿网络、能源转型与环境平衡、绿色健康人居环境等核心议题拟定了富有推广意义的建设指南。新《环境法》(Omgevingswet)、《国家乡村地区发展计划》(Nationaal ProgrammaLandelijke Gebied)、《农场景观转型指南》等多层级的政策指导文件也拟定出更加清晰的可持续农业转型路径。然而,由于土地资源稀缺,住房、农业、工业、自然保护等各领域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博弈,新一轮政府选举中的政党交替也使得农业生产和城乡开发政策有所波动。如何有序合理地进行可持续新型农业转型,如何平衡城乡资源分配以及自然保护的发展优先级,依旧是争论不断,部分政策也因地方利益冲突而被迫搁置。
大数据情景模拟、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在逐步进入空间规划领域,提高规划制定的效率和公众参与度。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联合研究机构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收集整合的气候适应性数据、绿色空间效益量化数据、响应式动态数据等,在国土层面统一信息数据标准,搭建空间决策模拟参考体系和数字孪生城市等技术平台,不断探索空间的未来可能性。
总的来看,2024年是荷兰空间规划迈向新阶段的重要一年,仍然在有限的国土资源下秉持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以创新、公平、务实的理念不断迎接挑战。

中国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博士研究生
2024年是德国城市与区域发展领域的重要年份,聚焦于气候适应性、社会包容性和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实践,通过实施新的法律法规,推动创新性试点项目,展示了在应对住房、交通和能源挑战方面的领先地位。
2024年德国继续深化了《新城市议程》框架下的实施计划,通过推动绿色建筑、城市绿化和节能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热力规划法》于2024年1月生效,成为推动气候适应的重要法律。该法案要求各州制定综合性的区域供热规划,到2026年覆盖所有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这一举措旨在降低碳排放,改善城市能源效率,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汉堡作为试点城市,已提前完成规划,主要通过扩大对地热能和工业余热的利用,将城市供热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45%。这种方法不仅降低了CO2排放,还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此外,德国继续支持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包括提供资金补贴和技术支持,用于住宅楼的能源升级。数据显示,这些措施每年可减少约3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住房可负担性问题是城市政策的重要议题,仍然是德国2024年的优先任务。德国联邦政府每年提供10亿欧元用于社会住房建设,并通过“土地激活计划”帮助地方政府盘活闲置土地。南德经济重镇慕尼黑利用该资金新增了2000套社会住房,有效缓解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压力。同时,德国儿童住房补贴(Baukindergeld)计划持续支持家庭购置住房,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过31万个家庭受益。此项政策尤其惠及了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为区域均衡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影响着德国的办公和商业地产市场,后疫情时代城市中心的功能转型成为焦点。法兰克福在2024年启动了“未来城市中心”项目,将一些低效利用的老旧办公楼改造为集住宅、办公、商业和娱乐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这种混合用途模式不仅增强了城市中心的吸引力,还为青年创业者创造了新的空间。“未来城市中心”项目预计到2025年将吸引超过1万名居民和创业者入驻。
近年来,德国的区域规划强调数字化与数据驱动的发展。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区域数据(如人口、购买力等)被用于优化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方法在城市更新和区域交通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联邦研究机构在柏林试点使用地理信息系统优化城市更新规划,将人口数据与购买力分析相结合,用于制定商圈规划和公共交通优化方案。结果显示,优化后的人流分布减少了15%的交通拥堵,并增加了商户的营业额。
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联邦政府通过《煤炭转型投资法》(InvKG)支持受煤炭退出影响的地区。通过该法案,德国为煤炭矿区提供了超过40亿欧元的资助。例如萨克森州的吕宾区利用这笔资金新建了绿色能源产业园,吸引了30余家企业,创造了2500多个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的试点项目,探索新经济模式在非城市地区的适用性。在农村地区,“循环经济”试点项目通过回收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燃料,大幅减少了废弃物填埋量,同时为农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例如在巴伐利亚州的农村地区通过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了25%的废弃物填埋,并开发了生物燃料生产线。
为了加强城市群间的交通连接,德国于2024年推出了覆盖全国的“9欧元月票”,显著降低了公共交通的使用门槛。数据显示,仅第一季度,该计划就吸引了约1800万人次使用公共交通,减少了5%的私家车使用率,提升了城市间绿色交通连接。
2024年,德国通过多层次的规划和政策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既强调气候目标,也注重社会公平和区域平衡。德国城市与区域规划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创新和多层次协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同时,推动了本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跨领域的协同合作与数据驱动的规划工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无论是住房、交通,还是能源和区域发展方面,德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经验都可为其他国家提供重要参考。
资讯来源:
https://www.bbsr.bund.de/BBSR/EN/publications/OnlinePublications/2021/bbsr-online-03-2021.html;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breg-en/service/archive/urban-development-report-2020-1889598;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https://www.hamburg.de/energy;https://www.kfw.de;https://www.bmwsb.bund.de;https://www.bundesfinanzministerium.de;https://www.frankfurt.de;https://www.berlin.de/smart-city;https://www.bmwk.de;https://www.bayern.de;https://www.bmvi.de

谢舒逸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 副教授

吴思娇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2024年,意大利持续推进遗产保护、乡村振兴、旅游发展、城市更新等工作,本年度推送的意大利资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
意大利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且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遗产保护。在7月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古罗马时期的亚壁古道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意大利第60项世界遗产,由此,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数量保持世界第一。
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持续参与欧洲濒危遗产的保护工作。4月,意大利两项遗产被列入“2024年欧洲七大濒危遗产名录”。该名录由泛欧洲文化遗产联合会和欧洲投资银行研究院共同公布,入选的遗产将获得来自欧洲投资银行的1万欧元补助,用于其修复工作。自2013年启动以来,该名录共收录63处欧洲遗产地,其中约25%已修复完成,另有50%正在修复中。
意大利各级政府近年来多措并举推动人口收缩小型村镇的振兴。国家层面,意大利国家振兴和韧性计划(PNRR: Piano Nazionale di Ripresa e Resilienza)明确提出了“国家村庄振兴计划”,并提供了1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但截至目前,该计划的进展远不及预期,许多村庄仍面临人口持续减少带来的发展危机。地方层面上,不少大区、市镇政府通过为外来人口提供购房、租房、房屋修缮等方面的资金补助,吸引潜在居民,如托斯卡纳大区发布“山区住房补贴”等。值得注意的是,另有部分地方政府修改或取消了先前颁布的这类资金补助政策,改为将相关经费用于资助小型商业项目,旨在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减缓人口收缩。
城市更新特别是住房更新是意大利各级政府多年来的一大工作重点。今年,意大利国有资产局宣布首次参加“重塑城市:设计一个绿色和公平的未来城市”全球建筑与城市设计竞赛,以推动闲置场地更新。此外,6月颁布的《拯救房屋法》修正案降低了单人住宅的最低面积、层高标准,使更多建筑物能被法律认定为住宅,以便其能在市场上出租、出售,且其租住人可以办理居住证等相关文件。
意大利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博洛尼亚推出“数字孪生”项目,通过收集和分析实体城市大数据模型,对城市开发管理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同时积极维护当地社区的原真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罗马推出“15分钟城市微型生态森林”项目,是欧洲首例首都级城市通过多层次、自下而上的规划路径,从绿化匮乏的社区出发,实施城市再自然化的重大尝试;米兰推出交通限行区新禁令,旨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提升环境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

李文墨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 教授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关注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维护一个良好和平的国际环境。2024年,在应对俄乌冲突和西方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重点谋求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国民生活环境改善与提升的力度;此外,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联邦政府对以往的相关政策作出了调整。
一是在规划与建设方面,以提高国民生活环境品质为目标制定相关政策。
2024年,俄联邦政府加大了对国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力度。例如联邦政府确定2024年1月20日为俄罗斯首个国家建设日,普京总统亲自主持制定2030年的建设目标,要求每年至少改善500万个家庭的居住条件,并投入使用至少1.2亿m²住房。再如自2021年起启动的统一化用地综合开发机制,为土地综合开发提供了经验。
此外,国家依靠地方政府积极解决城乡居住的相关问题,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得到高速、高质量发展。目前来看,俄2024年建设成果超过俄乌冲突之前的年均数据。
二是强化国民的集体记忆,保护遗产并简化实施的建设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了证明目前俄乌冲突的“合法性”,联邦政府对卫国战争纪念地和纪念馆进行了修缮和保护。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看,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强调历史在民众中的集体记忆,完成该项工作对国民具有历史教育意义。此外,联邦政府简化了国家公园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条件,以实现普京总统设定的“到2030年在所有国家公园建立旅游基础设施的目标”。
2024年初,俄罗斯联邦跨部门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讨论制定新的《俄罗斯国家空间发展战略2030纲要》,这是因国际环境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一项重要文件。新文件重新确定了区域发展的目标,其中包括完善城镇布局措施和生产力优先发展地区的建议。
新的国家项目“生活性基础设施”将于2025年启动。考虑到2030年实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方面的目标,该项目是2024年集中制定的联邦项目“住房和城市环境”中住房相关问题的指标体系。其中,2024年城市基础设施向智能化发展,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相继创建建筑的交通可达性网络查询系统。目前,莫斯科创建了网络查询系统Deptrans服务数据库,基于36项指标对新建筑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分析,其中包括靠近地铁和公共交通站点以及私家车使用的便利性等数据,覆盖423个城市综合体。

回顾2024年,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美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AI技术发展以来,城市规划行业就开始尝试将其运用于城市规划项目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联邦、各州及地方政府纷纷开始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可持续规划、公共安全等传统规划项目中予以采用。
由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领导人组成的GovAI联盟于4月召开了首次公开会议。会上,白宫官员表达了对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利用AI提升治理水平的浓厚兴趣。GovAI联盟旨在搭建一个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间的网络系统,作为各层级政府之间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渠道。这一网络系统不仅用于传达联邦层面发布的技术相关政策,还将收集州、地方、部落和领地领导人的反馈意见,作为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的枢纽。此外,GovAI联盟也被视为白宫与全国1900多个地方政府数据专员沟通的重要中介,推动AI技术在各地的应用和发展。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已有约1200个项目尝试将AI技术融入实际工作中。例如社会保障管理局目前正在利用AI技术加速处理残疾福利申请,审批效率显著提高。这些项目的实施体现了联邦政府在推动AI技术应用中的积极态度,同时也为各层级政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得克萨斯州政府于今年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优化交通管理。州政府与Iteris和Rekor公司合作,利用AI分析大量交通数据来精准识别问题路口,优化交通信号灯系统,预测事故高发区域,提高道路安全性。此外,得州政府推出了智能交通软件,实时收集道路施工、交通信号灯和车辆传感器等数据,通过分析司机加速和刹车的行为,帮助工程师识别需要改造的路段,精准实施安全升级。新技术的应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项目的进一步推广面临挑战,主要原因是得州尚未实现宽带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且实时数据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
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开展了美国首个利用AI识别内部有人居住帐篷和车辆的试点项目。市政府通过安装在市政车辆上的摄像头定期拍摄街道和公共场所的图像,随后将数据交由科技公司进行AI算法训练与目标检测。当前,该项目已能识别道路坑洼和违规停放的车辆,识别有人居住的房车的准确率达到70%~75%。未来,圣何塞市将把AI技术应用于处理无家可归者、非法倾倒垃圾、涂鸦和道路坑洼等问题。
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政府与建筑和规划技术公司Archistar合作进行了AI在建筑许可评估方面的试点项目。Archistar公司推出了一款AI驱动的、能够快速自动化评估建筑项目的合规性的建筑许可自动评估软件(Automated building permit assessment software),旨在彻底改变传统的建筑许可审批流程,解决长期以来审批效率低、流程烦琐的问题,同时减少人工审核中可能存在的疏漏和偏差,确保审批的公平性和精准性。软件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对申请材料进行智能扫描和比对,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土地使用、建筑设计规范、环境影响等方面。Archistar公司还在该软件中集成了eCheck技术,方便开发商和居民在线提交申请,并提供实时进度跟踪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芝加哥在探索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过程中,积极探索空间AI模型的应用。这一项目基于复杂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利用AI技术对城市区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精准预测与评估。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包括人口密度、建筑类型、交通流量和能源使用模式,AI模型能够模拟不同政策情境下的城市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模型能够识别高排放热点区域,帮助规划者优化土地用途,优先实施低碳发展策略。此外,该项目还支持长期趋势预测,为芝加哥市减少碳排放的环境可持续规划过程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这一AI技术已被应用于多个城市规划领域,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优化、绿色建筑推广以及交通网络规划,显著提升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和精准性。
总之,2024年是AI在美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关键发展时期。从白宫于地方政府召开的人工智能大会,到得州、加州,圣何塞市和奥斯汀市等地方政府的具体实践,AI正在重塑美国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更智能、更公平、更具韧性的城市环境方面的潜力不可忽视。当然,AI涉及的隐私、伦理和资金问题仍需解决。AI是否能引领城市规划的创新,帮助美国城市应对现代化复杂挑战,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资讯来源:https://www.austintexas.gov/news/city-austin-partners-archistar-utilize-ai-development-process?utm_source;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climate-energy/how-ai-is-arming-cities-battle-climate-resilience-2024-05-23/?utm_source

2024年接近尾声,回顾这一年来美国的规划资讯,可以发现紧迫的城市问题依然存在:美国大多数城市的住房供应仍然无法满足需求,增加经济适用房,推行限制租金上涨的住房法案,实现办公和商业建筑向住宅建筑的改造,振兴城市中心,分区规划和增长边界调整等仍是美国大部分城市今年的规划重点;与此同时,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增强气候适应力和环境健康的可持续规划在美国各地持续发力;随着“完整街道安全项目”“零事故愿景”等行动计划在美国许多城市相继推出,精细化设计和改造道路空间,提高街道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依然是今年美国的详细设计热点,而AI技术的加入更让未来可期。
西雅图(Seattle)为解决经济适用房和无家可归等问题,通过增加住房税的方式,预计在7年内筹集约10亿美元,用于资助新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补贴住房服务等;拉斯维加斯(Las Vegas)宣称,计划耗资4.5亿美元,将一个高尔夫球场改建成拥有1000多套经济适用房和280套市场价住宅的新社区,并配套一个社区中心、早教中心、职业培训中心和若干商业空间,这是内华达州(Nevada)历史上第一个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波士顿(Boston)通过“城市收购机会计划”(AOP: Acquisition Opportunity Program),提前5年于2024年底实现了对1000套经济适用房的保护和供应目标。这些房屋是波士顿的存量住房,市政府通过零息贷款支持那些以使命(非盈利)为导向的开发商购买这些房产,保留现有租户,确保房租至少50年内保持经济适用房的价格。
旨在减轻租房者租金负担的一系列法案也在许多州积极推行。2024年,密歇根州(Michigan)的租金中位数上涨了4.7%,超过一半的租房者认为负担过重,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将30%以上的收入用于支付房租。因此租房者呼吁该州立法者通过一系列法案,以减轻高昂的租金负担。拟议的法案包括:禁止基于犯罪历史和收入来源歧视租房者,删除租房者发生时间已超过两年的驱逐记录,赋予面临驱逐的租户获得律师的权利,限制房东“不合理”的租金上涨等。
2024年美国主要城市办公楼改建公寓住宅的数量也创下了历史新高,是2021年的4倍。一方面原因是住宅需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原因是新冠疫情之后,大量上班族远离办公室,美国许多城市中心的办公楼空置率急剧上升。但是尽管如此,也只有大约15%左右的办公楼具备改建为住宅的结构条件且在经济上可行。
近年来,住房成本对大多数俄勒冈(Oregon)居民来说变得难以承受,2024年初,半个世纪以来从未被突破,担负着遏制城市扩张、保护农业和森林地区重任的俄勒冈州城市增长边界通过法案被修订,新法案允许城市在开发边界以外购买新土地用于经济适用房和非高档住宅的开发;2024年底,缅因州波特兰市(Portland, Maine)通过ReCode计划对其区划和相关建筑规范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重大更新。修订后的法规允许开发商在只能建造独户住宅的社区建造新的住房类型(如多户住宅等),以促进多种住宅形式等;俄亥俄州哥伦布市(Columbus, Ohio)的区划调整法案提出了6种新的混合用途区,同时提高建筑高度限制,减少停车要求等,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灵活性。更新后的分区法规预计将新建8.8万套住宅,满足该市未来10年44%的住房需求。以上调整的重点都是希望有效缓解城市日益增加的住房压力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城市无序扩展、生态环境被破坏等负面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
洛杉矶县(Los Angeles County)推行“可持续发展计划”(Our Country)已有5年多,作为洛杉矶县首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计划,该计划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例如:至2050年全县实现碳中和,至2045年80%的水源取自本地,至2035年安装13万个新的公共电动汽车充电器,至2045年城市树冠的覆盖率比2016年增加20%等。近期,洛杉矶县首席可持续发展办公室(Los Angeles County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发布了该计划的2024年度报告,报告显示计划各项目标均取得较大进展。例如:洛杉矶县非建制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已被逐步淘汰;全县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削减;大多数清洁电力联盟的客户和设施已100%过渡到可再生能源;全县公园需求评估(PNA+: Parks Needs Assessment Plus)的实施推行大大提高了公园和娱乐场所的使用效率和公平性;全县的“海绵”基础设施初见成效,仅在上个暴风雨季节就收集了超过1000亿加仑的径流等。
在资金支持方面,加利福尼亚州第4号提案将发行100亿美元债券,用于支持该州增强气候适应力和环境健康等项目,其中38亿美元用于安全饮用水、水循环、地下水储存和洪水管理等水资源计划,15亿美元用于预防野火,12亿美元用于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等。该提案还将资金用于创建公园、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改善空气质量、缓解极端高温和支持可持续农业等项目。
“完整街道安全项目”“零事故愿景”“重塑路边空间”等行动计划精细化美国城市的道路空间,AI新技术介入城市设计和管理
无论是宾夕法尼亚州费城(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的“完整街道安全项目”(Complete Streets Safety Projects),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Jacksonville, Florida)的“零事故愿景行动计划”(Vision Zero Projects),还是新泽西州霍博肯市(Hoboken, New Jersey)推出的“重塑路边空间”(The Curb Reimagined)计划,都期望通过优先考虑行人和自行车骑车者的安全,降低机动车行驶速度,有效管理停车空间等措施,减少街道上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的死亡和严重伤害事件,提高道路空间的运行效率,增强街道空间的舒适度和吸引力等。近年来这类计划在美国各城市全面推行,正在努力将美国的城市道路空间改造得更加精细、舒适和安全。但随着AI和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美国城市和州开始在日常运营中使用AI技术。2024年初美国交通部拨款1500万美元的联邦资金,用于支助小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帮助城市设计和部署“完整街道网络”等,希望AI新技术能够弥补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差距,帮助城市评估现有的行人和自行车等基础设施,并提出有效的规划改进方案。
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727-michigan-lawmakers-urged-pass-housing-laws;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751-las-vegas-golf-course-become-over-1000-units-affordable-housing;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473-boston-affordable-housing-program-meets-1000-unit-goal;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713-portland-maine-revise-zoning-code;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611-how-los-angeles-county-advancing-sustainability;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481-california-approves-10-billion-bond-water-clean-energy-and-environmental;https://www.planetizen.com/news/2024/11/132530-pittsburgh-agencies-collaborate-vision-zero-projects
尹天舒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区与区域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2024年,加拿大整体社会环境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住房危机日益突出,许多城市积极推动一系列城市战略规划,重点聚焦重新区划(rezoning)和交通为导向发展(TOD)。这些举措旨在提升住房供应,改善可负担性和交通便利性,并推动城市的绿色转型。
存量转增量:住房优先、重新区划,积极应对土地供应紧张,优化城市空间利用
加拿大历史上出台过一系列土地保护措施。早在1956年,首都渥太华就建立了加拿大第一条绿带,防止城市蔓延;1973年,温哥华所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实施了“农业用地保护区”;2005年,多伦多所在的安大略省建立了“绿带保护区”,以保护该地区的生态敏感土地不受城市化威胁。近年来,加拿大的大中城市面临土地开发空间有限的情况,城市扩张放缓,建设用地趋于饱和,同我国相似,加拿大也进入了“增量转存量”的时代。
然而不同于我国的“存量更新”,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主要城市人口仍然持续增长,住房需求居高不下,而土地供应受限,迫使城市必须在现有土地上进行再开发和优化,倒逼存量转增量。2024年,加拿大各大城市继续实施重新区划,“刀口向内”,深化改革,通过重新划定土地利用区划规则,将原先占据大部分土地的仅能建设独立住宅单户住宅用地,转化为允许建设中高密度住宅和公共设施、混合用途开发的新居住区。通过这一方式,原有的单体占地面积较大的单户住宅用地被转化为复式住宅、公寓楼,提供了更多面积小、可负担性强的住宅,提升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强了城市住房功能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打破了造成加拿大住房危机的根本限制。
例如卡尔加里、温哥华和多伦多等城市在2024年均积极推动重新区划。卡尔加里将允许在原本仅适用于单户住宅的区域内建设多种类型的住房,并简化了开发审批流程,提升了重建和开发的效率;温哥华通过重新规划百老汇大道走廊,调整商业和住宅混合用途的土地使用规则,推动高层住宅建设;多伦多则通过住房倡议,借助市政府土地资源加速住房建设,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经济适用房。此类重新区划措施不仅提高了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还促进了交通与生活的高度融合,优化了城市公共服务,成为解决住房供应和可负担性问题的有效路径。
交通为导向发展是通过合理规划交通枢纽周边土地使用,提升土地价值并促进高密度的住宅和商业空间开发。2024年,加拿大多个城市加大了交通导向开发的力度,旨在提升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碳排放。
大温哥华地区的TOD战略与其绿色城市行动计划和气候适应战略紧密结合,推动了天车(Skytrain)轻轨线路的扩展,并在主要交通枢纽周围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商业和公共空间。此外,温哥华还将废弃的阿标特斯铁路轨道改造为自行车和步行道,推动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多伦多则积极推动其地铁和轻轨沿线的TOD项目开发,尤其是在规划的安大略线和世嘉堡地铁延伸段项目的多个站点,规划建设高层住宅、商业设施和公共空间。通过这些项目,交通与城市规划更加紧密融合,有助于提升社区可达性和区域活力。蒙特利尔也在地铁与轻轨等快速交通网络周边大力推动TOD开发,特别是在关键交通枢纽和新建轻轨站周围。蒙特利尔的“大都会快速网络”(REM: Réseau express métropolitain)轻轨项目计划在多个站点进行TOD开发,建设高密度的住宅和零售商业综合体,加快城市绿色低碳交通系统的转型。
2024年,澳大利亚在城市规划领域延续了“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推动技术革新与社会包容”等多重议题。从湿地保护的国际承诺到技术驱动的基础设施优化,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到公共空间设计的争议性讨论,展示了澳大利亚应对挑战与探索未来的多元努力。
在全球生态保护议题中,昆士兰州的图恩达港口开发案成为关注焦点。这场围绕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区的拉锯战最终以政府否决开发计划而告终。这一决定表明澳大利亚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依然选择优先维护生态红线,为濒危鸟类和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履行提供了典范。这场博弈同时引发了如何在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的深刻反思。
而在珀斯,公共空间的“防占用设计”引发了争议。这种通过物理设计排斥弱势群体的策略,揭示了城市安全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张力。尽管该策略提升了公共空间秩序,但也引来了对社会排斥的批评。未来,澳大利亚城市规划需要在功能性和包容性之间找到更具同理心的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加人性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墨尔本发布的《2024年城市生活报告》揭示了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与担忧。尽管多数人对医疗、社区安全等方面感到满意,但住房负担、交通连接性等问题成为主要挑战。报告提出,通过提升公共交通的连通性,增加社区互动和改善住房条件,可实现更加可持续且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生活。
与此同时,维多利亚州的《数字技术与基础设施生产力》报告聚焦于技术创新的潜力。机器人技术、地理空间分析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展示了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可能性,也开启了城市规划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时代。技术驱动的基础设施革新,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也为应对气候风险和提升社会福祉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
回顾2024年,澳大利亚在生态保护、社会公平和技术革新中的探索,反映出其在全球城市规划领域的深思与实践。从湿地保护的国际承诺到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从对包容性城市设计的讨论到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关注,澳大利亚展现了应对复杂挑战的多维策略。展望未来,如何在保护与革新中持续协同发展,如何让规划更具韧性且更贴近公众需求,如何引领更加绿色、包容与创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将成为澳大利亚规划者面临的长期命题。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深深感受到《国际城市规划》为全球规划者搭建的这个平台是多么重要和独特。无论是内容的专业性、前瞻性,还是对不同国家规划实践的深刻洞察,都让我倍感钦佩。同时,编辑部老师们严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工作也让我受益良多。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继续分享更多精彩资讯,共同推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日本
存量时代的探索——基于可持续型基建与跨领域共创的城市更新
在世界形势激烈变动的背景下,日本在2024年强调技术创新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资源紧张与气候变化等挑战。利用中小规模的城市更新政策和实践来应对存量时代中出行方式、生活习惯、人居环境、数字技术等的不断变化。
活用数字技术激活城市管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日本城市建设的新方向。国土交通省发布的《BIM营建模版》(営繕 BIM モデル)提倡标准化数据模板与工作环境,以提升公共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完善自动化施工、数据共享与远程管理的“i-Construction 2.0”计划助力建筑行业向高效、智能化转型。在交通管理方面,《城市交通调查指南》(原文译为《城市交通检测指南》)引入了大数据与模拟技术,以精准的数据采集和情景预测,帮助城市提高通勤效率。提出将BIM与实时监测系统相结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新型移动出行服务项目规划”整合了多种交通方式与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交通,增强了地区间的连接性和吸引力。
为缓解各地区的财政压力,解决资源闲置问题,日本积极推动公私合作模式。“民间提案型官民协作示范项目”涵盖智能基础设施维护、灾害韧性提升与绿色开发,充分发挥了民间企业的创新与技术优势;“小型特许经营”政策通过简化公私合作项目和私人融资倡议项目的程序,盘活闲置资产,有效激活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功能。作为日本首个通过公私合作创造活跃空间的例子,神户临海地区新港第二码头绿地的“港口环境改善计划”将港口绿地改造成商业与休闲空间,是区域资源再利用的代表。面对人口分散与地方城市的衰退,“区域基础设施群更新战略管理”通过跨行政合作,将道路、公园、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群进行一体化管理,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与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此外,日本政府在积极推进移居与跨地区居住等政策。
以上一系列探索与尝试,呈现出日本力图推进存量时代中可持续发展型城市更新的可能性。通过整理和重组现有的资源,活用新技术,引导并鼓励民营机构参与区域建设,是未来日本的长远发展方向。
过去一年编写资讯的过程中,编辑部老师们的帮助和建议不胜枚举,其他国家/地区的资讯更是不断为自己提供着新的视野与养料。希望《国际城市规划》的伙伴们和读者们都可以在新的一年中有所收获!
韩国

回顾2024年,韩国城市规划领域紧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围绕“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三大核心理念,在政策制定、技术应用与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呈现出智慧城市建设、住房供应优化、碳中和转型三大热点趋势。
2024年,韩国进一步深化了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交通和城市管理成为重点突破领域。以首尔为例,无人驾驶电动公交线路的进一步扩展极大提升了公共交通的效率。韩国国土交通部的报告显示,2024年无人驾驶电动公交的运行线路较上一年增加了30%,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首尔周边郊区,包括京畿道部分区域,实现了更高效的公共交通连接(图1)。这些公交线路搭载人工智能优化系统,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运行计划,有效缓解早晚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
图源:https://www.etoday.co.kr/news/view/2420604
此外,仁川机场至首尔市区的机场巴士正逐步实现氢燃料替代柴油燃料。截至2024年底,已有150辆氢燃料巴士投入运营。据韩国环境部估算,每辆氢燃料公交车每年可减少约50吨CO2排放,相当于种植超过2500棵成年树木的吸碳量。这些车辆配备了智能排放监测系统,通过实时记录运行数据,进一步优化车辆调度和能源使用效率。同时,韩国大力推广“数字孪生城市平台”,通过三维建模和动态监控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例如首尔市利用该技术规划了江南区的生态公园项目,基于精准的环境影响评估调整设计方案,优化了土地资源利用,并确保了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
2024年,韩国政策进一步向满足多样化需求倾斜,具体措施体现在针对特定人群的定制化住宅项目和公共服务整合。《2024年韩国公共住房年度报告》显示,“绿色安居计划”成为保障低收入家庭的重要举措。新建的绿色安居社区通过提供低成本租赁住房为低收入家庭减轻经济压力,并配备太阳能板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些社区还设立了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吸引并支持年轻一代的创业和居住需求,韩国推出了智慧共享青年公寓项目。例如位于釜山的新型公寓项目“幸福居住城市”,不仅配备了共享工作空间和文化中心,还通过智能家居系统为住户提供了便捷的生活体验。在老年人群中,健康住宅政策也得到了深化。首尔和京畿道试点的健康住宅项目为老年住户安装了远程医疗设备,并设有专业护理人员,结合社区内的康复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
2024年初正式实施的育儿友好型住宅认证政策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共有超过50个住宅开发项目参与了首批认证。这些住宅不仅为家庭提供了高标准的育儿设施,如步行即可到达日托中心、幼儿园、小学、儿童游乐场、图书馆(图2)和咖啡厅等设施,同时还通过税收优惠和容积率奖励吸引了更多开发商的积极参与。
图源:https://mediahub.seoul.go.kr/archives/2012692
韩国正通过交通、建筑和社区的多方位实践,逐步构建起低碳发展的全面体系。在交通领域,氢燃料公交车的推广是亮点之一。韩国环境部发布的《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2024》显示,氢燃料公交车的推广成效显著,仁川机场至首尔市区的巴士线路已有40%的车辆完成替换,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全面替代。此外,“移动充电站”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落地,新增的移动式电动车充电车不仅提供了上门充电服务,还结合了车辆检测和清洁功能,极大地便利了居民的绿色出行(图3)。
图源:https://post.naver.com/viewer/postView.naver?volumeNo=35454755&memberNo=35787715
在建筑领域,2024年9月,韩国国内首个认证体系——碳中和建筑认证(Zero Carbon Building Certification)正式实施。不仅对建筑本身的设计和能源利用提出严格要求,还将相关的交通管理、碳吸收措施和废物管理纳入考核范畴。这一多维度的认证体系标志着韩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全面升级,同时为城市级碳中和评估技术的开发和认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釜山的“生态三角洲智能社区”(Busan Eco Delta Smart Village)作为试点项目,成为2024年首个通过碳中和建筑认证的住宅开发项目。该社区采用了低碳混凝土和太阳能供电系统,同时设计了高效雨水回收利用设施,预计每年可减少约1000吨CO2排放。
社区层面的低碳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韩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碳积分计划”,居民通过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选择公共交通等低碳行为积累积分,这些积分可用于兑换购物券或支付社区服务费用。在京畿道试点的实施中,垃圾分类率提升了30%。此外,首尔、釜山等地推动“零废弃社区”试点项目,社区内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并建立回收积分系统,不仅提高了废弃物管理的效率,还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这些措施在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废弃物管理效率的同时,为实现韩国全国范围内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
综合来看,2024年韩国城市规划领域的政策和项目展现出智能技术的全面应用、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公众对低碳生活的广泛参与三方协同发展的格局。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韩国通过创新技术优化了城市管理效率,提升了居民的公共服务体验;在住房供应优化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针对性政策相结合,有效应对了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碳中和实践中,技术与制度紧密结合,推动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深入普及。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新加坡在2024年以“更新”和“社区”为关键词,聚焦城市空间改造与社区凝聚力提升。在这一年里,新加坡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和包容性的社区建设,展现了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努力。
2024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A: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启动了一系列历史与现代融合的更新项目。其中,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的未来改造计划备受关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聚落可能在2030年之后转型为住宅区,但政府也在研究如何在开发中保留其艺术和自然遗产元素。
在市中心区域,莱佛士坊公园(Raffles Place Park)的重新设计竞赛也已启动,目标是通过绿色空间的优化和公共设施的提升,为中央商务区注入更多生机,使其成为办公时间以外的社交和休闲目的地。小印度(Little India)的殖民时代排屋(terraced houses)被规划为住宅用途,成为市中心区域住房多样化的典范。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又保留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城市特色。
新加坡在“去中心化”战略的指引下,持续推进区域更新项目。淡滨尼(Tampines)和碧山(Bishan)被选为重点发展区域,分别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公共空间优化和少车化环境的设计,提升区域中心的功能与吸引力。尤其是在淡滨尼,新增的公共空间和人行通道将进一步激活社区活力,使工作与生活更加紧密相连。
新加坡在绿色生态空间的开发上也迈出了重要一步。城市休闲空间总规划(Recreation Master Plan)的巡回展览展示了三巴旺造船厂(Sembawang Shipyard)、裕廊飞禽公园(former Jurong Bird Park)等地的改造计划,以及如何利用未充分开发的空间为居民提供更多休闲选择。特别是铁路走廊的再开发,将历史与生态完美结合,体现了新加坡在绿色城市愿景上的不懈努力。此外,滨海盛景(Marina One)区域的开发计划中,大量土地被划定为休闲用途,包括社区空间、景点和短期住宿设施。这不仅丰富了滨海湾的休闲功能,也为未来的长期开发奠定了基础。
2024年,新加坡在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方面的努力展现了其在保持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同时积极应对现代化城市需求的能力。通过以人为本的规划与多方合作,新加坡正在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最后,衷心感谢《国际城市规划》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分享智慧、共话未来的平台,感谢编辑部各位老师的辛勤耕耘与专业支持。愿新的一年,《国际城市规划》继续引领行业风潮,蒸蒸日上!也祝愿各位同仁新年万事如意,事业更上一层楼!
卢宇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非洲,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大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生。作为非洲站联络员,2024年我深入探索了非洲环境保护、城镇化进程、教育改革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非洲正以惊人的速度书写着属于21世纪的新篇章,展现着其在新时代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
城镇化进程:挑战与机遇交织,绘就非洲发展新画卷
非洲的城镇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但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挑战。非洲开发银行通过城市和市政发展基金为多个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旨在提升城市治理质量、优化城市规划,并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首届非洲城市论坛的举办,汇聚了非洲各国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可持续城镇化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非洲不仅面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也迎来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宝贵机遇。非洲各国正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地域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教育革新: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非洲人才,铸就可持续发展基石
人才是非洲大陆发展的基石,教育是重要途径。非盟峰会聚焦教育改革,提出了建立富有韧性的教育体系,旨在扩大人们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并提供符合非洲大陆需求的教育,从而为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实施“非洲大陆教育战略”,非洲联盟正努力培养更多适应未来挑战的非洲人才。创新教育模式也被积极探索,如数字化教育、远程教育等,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筑非洲绿色防线,守护地球家园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非洲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出了强烈呼吁。它们需要国际社会提供更多资助,帮助它们应对海平面上升、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非洲经济委员会正在提案设立“绿色气候基金”项目,并为其建立了“蓝碳”登记册,帮助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此外,非洲各国也在积极采取行动,如通过《阿比让宣言》承诺携手应对非洲大陆日益严重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干旱问题。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同时非洲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成果也将有助于全球合作共筑绿色防线。
环保革命:绿色出行,引领非洲绿色转型新风尚
在东非,卢旺达正引领一场绿色出行的革命。Ampersand公司的电动摩托车计划不仅为城市带来了更加环保、便捷的出行方式,更是非洲绿色转型的生动缩影。这一革命性举措不仅显著减少了空气污染和碳排放,还推动了非洲本土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非洲在全球绿色经济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实践,非洲的绿色转型之路正逐渐清晰,展现出其在全球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
结语:非洲脉动,未来无限可能,共绘新时代辉煌篇章
回顾过去一年非洲大陆的发展动态,我们不禁为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大陆所展现出的生机与活力所震撼。从环保革命到城市化进程,从教育革新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非洲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非洲的未来将充满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并见证这片大陆在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共同见证非洲“绿”动未来与“智”育新篇的壮丽画卷。
深化合作与创新,推进北部都会区与智慧城市建设
谭翠萍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博士研究生
2024年,香港特区城市规划的核心关键词为“连接与创新”。在这一年中,香港与内地的协同发展持续深化,特别是在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北部都会区被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发展蓝图已进一步明确,涵盖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以及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四大区域。其中,高端专业服务与物流枢纽将连接前海合作区,致力于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以增强香港在高端服务和物流领域的竞争力;创新科技地带将打造创科发展集群,与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口岸商贸及产业区依托新田科技城东面的三个口岸,推动商贸及产业发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性;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则利用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旅游和保育项目,以提升区域生活质量。
在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建设方面,香港特区进一步加强了与内地的紧密联系。港深西部铁路项目连接香港洪水桥与前海,增强了北部都会区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衔接,从而提升了区域交通便利性。北环线支线直接连接北部都会区和深圳新皇岗口岸,有效提高了跨境交通效率。此外,“香港—深圳—长沙”跨境快速通道的合作也进一步缩短了通关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智慧城市建设是近年来香港特区持续关注的领域,本年度也有了新的推进。在智慧交通方面,香港广泛应用智能科技于交通管理和公共交通系统中,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在智能基础设施方面,包括智能电网和智能供水系统等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数字化手段,香港还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办事流程,推动了数字政府的发展。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香港在创新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科研基础设施的提升支持产学研合作,吸引国际科技企业入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此外,香港设立多项奖学金和资助计划,以吸引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从而增强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2024年发布的《现代物流发展行动纲领》则推动了物流行业数字化与物流数据互联互通,旨在打造高效、创新的物流体系,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在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香港本年度采取了多项创新措施,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例如通过将政府设施迁移或设置于岩洞的项目,并使用智能钻挖机和监控系统,提高工程效率与安全性,从而释放更多地面土地资源。此外,香港实施土地复耕计划,以提升土地利用率,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2024年对香港特区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与内地的合作,香港在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香港向国际创科中心目标迈进。展望未来,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取得新的成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趋势,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未来城市。UPI
感谢国际站所有小伙伴又一年的陪伴与奉献,你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得更远!
祝大家新年快乐!

一键回到过去
2023年多国规划资讯点评及汇总
2022年多国规划资讯点评及汇总
2021年多国规划资讯点评及汇总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UPI盘点 | 2024年多国规划资讯点评及汇总